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

2019-09-27 06:40刘杰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摘 要】 本文以2018年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狗十三》这两部电影为案例,探讨了青春题材电影当下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未来主题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认为,青春题材电影的主题选择应该变得多元化,值得探究的主题还有很多,青春的故事远远没有说完。从电影本身而言,新的时代,应该展现更多的新问题,发挥自身的巨大影响力,承担时代使命,助力社会现象的反映与人民的心声表达,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 国产电影;青春题材;现实主义;主题转变;发展

青春题材电影的颓势在近年表现的愈发明显,有人说青春题材电影开始走向衰败。从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彻底引爆了国内青春题材电影的市场后,源源不断的青春题材电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不断流入市场,观众们在电影中追忆过往,怀念青春,这类影片的出现的确填补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对于青春题材关注的缺失,但是在井喷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本质的问题:情节固化,呈现的内容过于肤浅。观众们只是走进电影院,像参观博物馆一样的走个过场,在怀旧的情怀编制的幻梦中唏嘘感叹,然后回归现实,然而对于观影者本身不能带来任何的现实意义。“当怀旧变成一种商业资源时,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与意义。”[1]青春题材电影的怀旧风刮而不停,类型的雷同,其实也是电影创作者与受众的一种相互妥协,观众得到了意淫梦幻青春的安慰,而电影创作者对电影的成功和带来的经济利益而狂欢,然而妥协毕竟是妥协,而不是问题的解决。2018年,《悲伤逆流成河》、《狗十三》两部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实现了青春题材电影主题上的一次大的变化,从怀旧情怀,爱情纠缠转入了对于社会话题的一次大胆的呈现,也是对青春题材电影发展的一次有力推进,《悲伤逆流成河》的制片人孙永焕也说到:“我觉得青春片还有很多故事没讲完,我还会再做青春片。”[2]因此通过对两部现实题材青春电影的分析,总结其产生的现实意义,从而对未来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走向和价值选择能够提供借鉴。

一、两部影片的压抑气氛唤醒的情绪回归

1、《悲伤逆流成河》:沉默中未曾被关注的青春

《悲伤逆流成河》所展现的是一个名叫易遥的女孩经历的校园霸凌事件,撕开了被爱恨纠缠,堕胎,毕业话题包裹的模式化的青春外壳,带我们认识了不曾被关注的另一种现实青春。宽敞明亮的教室,充满朝气的少年,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校园的固有印象,这部影片的出现不仅是对青春的另一种阐释,也是对于社会的一种警醒与黑暗角落中不堪的一种控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越了毫无意义的循坏往复的青春怀旧。其实不仅仅是少年群体中发生着霸凌的事件,现在社会当中很多人都在经历着无形的霸凌,明星关闭自己的微博评论,众多的网络造谣,莫名出现的未曾求证的新闻就引发无数人的言语指责,事后却发现是捏造的假消息,这种隐形的言语霸凌更为可怕,没有代价,不需要借口,键盘的随意敲打之间就是一个问题的定性,影片反映的不仅是对校园霸凌的痛斥,何尝不是对整个社會现在存在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语霸凌的一种质问,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质问!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所在。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没有原著的黑暗与残酷到底,而是留有了一丝光亮,为被霸凌群体发声的同时,也稍稍慰藉了心灵。

2、《狗十三》:被驯化与驯化的无奈循环

《狗十三》的播出获得了无数年轻观众的好评,原因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了极大地共鸣和视觉回忆,得以细数自己成长的委屈,指责父母的不是。影片整体是很压抑的,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可以说是真实的还原,这是它的成功之处。很多人因电影的压抑被激发了青春期被掩埋的情绪,会理解它是为了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发声,呼吁父母平等对待、尊重和理解孩子。然而细思之后,我们会发现虽然剧中的李玩被父亲压制想法,变得沉默少语,乖巧懂事,让我们觉得气愤不已,但在父亲与爷爷的戏份中,我们也看得出父亲被驯化的痕迹,很显然,曾经的父亲也是现在的李玩,传统思想培养而成的人,自然只会再继续以自己习以为常并奉为法则的思想去教育子女。影片中真正让人无奈泪目的应该是父亲在饭桌的敬酒和客套,是和现在的我们多么的相似,是父亲在车中失声哭泣还要掩盖住女儿双眼的成年人的委屈不与人说的压抑,是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剧末又开始了和李玩一样的培养模式时的反思。爷爷与父亲,父亲与李玩,父亲与李昭昭的关系就是一个被驯化后再去驯化子女的悲剧循环,影片的价值在于它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的,谁在里面找不到自己?也是作为青春片极具进步意义的一点,引发的是对现有教育观念的冲击和现代中国家庭关系的思考。

3、情绪回归中产生的现实意义

两部影片都是略显压抑的,但是无一不在主题上直指当下的社会问题,仅仅在此一点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是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也是之前的青春题材电影中极少出现的。“青春影视创作不能脱离深刻的社会现实境遇。”[3]在压抑的情节中,受众会在情节的刺激之下,使得年少时或者曾被掩埋于心的情绪再次回归,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绪的发泄。现代人选择在压迫中收敛情绪,然后在成长中习以为然,逐渐淡忘苦痛,再次把自己承受过的施加于他人,影片所造成的情绪回归所带来的更大的作用应该是引发反思,是对现代人的自我行为准则和社会教育观念、价值观念进行自省的强烈要求。

4、青春电影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反映当下的精神诉求

诚然,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备受重视,这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所做出的改变,也是广大受众新的精神诉求,《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娱乐至死”是近年来对于国内影视界的最常听到的评价,金钱至上等许多的不正价值观得以传播,借由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无限放大,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影视作品立足现实,承载共鸣,帮助观众发泄情绪,甚至引发个人乃至全社会的思考才是当下影视作品被寄予的厚望,也反映出观众新的精神诉求。

二、未来青春题材电影主题选择的可能性

1、青春不止于过往,青春也活在当下

中国人的青春是否只有过去是美好的?如果不是,为何国产青春电影的目光总是执着于过往?相比之下,欧美日韩的青春题材电影更注重对当下年轻人生活的探寻,过往终究只是拿来怀念的,当下的青春才是更贴近现在年轻人的真实生活,沉迷于过去的幻梦之中,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毫无用处,而关注当下,使人从中得到启发,汲取前进的力量,才是影片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保证。

2、青春不止于残酷虐恋,青春更多是平淡生活中的自我奋斗与孤独成长

之前很多的青春片,被观众看到开局就想到了结尾,影片变得单薄,然而在现实的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中,有的更多是埋头苦学的自我奋斗,更多的是自我的孤独成长,生活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平淡,但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也有着许多的故事一生难忘,如刘杰导演的《青春派》表现的是高考前的真实生活,那些生活里夹杂着幼稚,夹杂着内心的百感交集,夹杂着情窦初开的爱恋,那些隐于心底不曾言说的故事大概才是最真实的青春。高考生活是人的一生难以忘怀的一次经历,在很多电影中却成了拼凑青春故事的一个单薄的符号,一闪而过,无疑让人觉得可惜。再比如《昨日青空》这部青春题材的动画电影也是值得肯定的,剧情自然简洁,上课下课喝汽水,出黑板报,无趣的平淡却是无比真实的青春时光的写照,小而美丽。

3、青春不止于爱情,还有友情与亲情

青春题材电影的主线一贯以爱情为主,爱情成了青春中不得不说的话题,这样难免显得狭隘,缺少了青春电影主题选择应该视野丰富的要求,当然,爱情并不是就应该被青春电影所抛弃,或者说不能作为主线,但是目前程式化,过于虚拟的对爱情的处理,已经让观众不再接受乃至抵触。“可以用上百种不同方式处理同一内容,但是每一次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4]对于爱情元素的运用应该创新,而不是固化从而失去了意义。很多的青春电影都会增加友情的副线作为对爱情主线的辅助,但是友情为何就不能成为青春故事当中的主线呢,友情在很多人的青春时光中也是惊艳的甚至是超越爱情的一种存在。亲情更是陪伴我们一路成长,可以说见证了我们的青春的始末,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对青春进行描述,也是一种主题选择的好出路,《狗十三》的成功也是对此想法的一个有力证明。

三、结语

《悲伤逆流成河》与《狗十三》的出现是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主題转变的典型案例,青春电影中现实题材的运用代表了未来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的一种可能,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迎合观众新的精神诉求的必然选择,青春题材电影的主题选择也应该变得多元化,值得探究的主题还有很多,青春的故事远远没有说完。而从电影本身而言,新的时代,应该展现更多的新问题,发挥自身的巨大影响力,承担时代使命,助力社会现象的反映与人民的心声表达,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刘云飞,卢伟.试论当下中国青春电影创作的价值走向[J].电影评介,2016(9)11.

[2] 木夕.《悲伤逆流成河》制片人孙永焕:青春片还有故事没讲完[N].中国电影报,2018-10-24(5).

[3] 苏喜庆.陌路重生:中国青春题材电影脉象纵览[J].电影文学,2017(9)19.

[4]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 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10.

【作者简介】

刘 杰,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调查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区域发展篇
培根体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