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 50例临床观察

2019-09-29 02:03李智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6期

李智丹

【摘 要】 目的:观察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清热解毒化浊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健脾汤治疗,比较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TBil(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以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清热解毒化浊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清肝健脾汤

【中图分类号】R256.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1-0099-0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在发病早期,可因肝脏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引起肝纤维化,导致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进而诱发肝炎[1]。具有治疗难度大、证候复杂、病程缠绵的特点,早期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恶心、乏力等,随着病情恶化,可因病毒侵入肝细胞核内,加大肝功能损伤,进而发展成肝癌、肝硬化,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本次我院采用清肝健脾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18日至2018年6月18日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 50~80岁,平均(62.96±2.57)岁;病程4~21个月,平均(13.58±2.96)个月;体重50~77 kg,平均(62.63±3.57)kg;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79岁,平均(62.85±2.33)岁;病程5~20个月,平均(13.23±2.78)个月;体重51~76 kg,平均(62.85±3.2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美国肝病学会乙型肝炎诊治指南要点》中关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2]。中医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中关于肝郁脾虚证的分型标准[3]。主症:腹胀胁肋胀痛;次症:舌质淡有齿痕、身倦乏力、胸闷抑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西医诊断标准:总胆红素>19 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 U/L、HBV-DNA≥104 copies/mL。患者及家属对本次观察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半年内使用过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患者;合并胃肠道原发疾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合并肝性脑病、肝癌、肝硬化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受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032568;辉瑞有限公司)治疗,1次/d,0.5mg/次;清热解毒化浊颗粒(湖南中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产,国药准字:H20086529)治疗,1次/d,6g/次,连续治疗30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清肝健脾汤治疗,组方:生麦芽15g,炙甘草10g,炒苍术10g,茯苓10g,炒山药15g,党参15g,柴胡10g,白花蛇舌草15g,叶下珠15g,板蓝根15g,炒栀子10g。肝脾肿大者,加水红花子10g,鳖甲15g、丹参10g;烦躁较重者,加石菖蒲10g,酸枣仁10g;脾虚泽泻者,加莲须10g,白扁豆10g。以上中药1剂水煎,每次取汁100mL,每日早晚各次,连服30d。

1.4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4]:主要评估患者当前腹胀(0~3分)、出汗(0~3分)、黄疸(0~3分)、口苦(0~3分)、疲劳乏力(0~3分)、失眠多梦(0~3分)、腰膝酸软(0~3分)等症状,若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为严重;②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③对比不良反应;④对比总有效率。

1.5 疗效判定[5] 显效: HBeAg、HBV-DNA均转阴,肝功能(AST、ALT活性)恢复正常,体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HBeAg、HBV-DNA有一项指标转阴,肝功能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或检测正常,症候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腹胀、出汗、黄疸、口苦、疲劳乏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TBil、AST、AL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1例出现乏力,1例出现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5例出现乏力,5例出现头晕,6例出现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因为体内胆酯酶数量减少和胆酸减少,促使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改变,容易引起一系列生化代谢功能紊乱,早期常选用恩替卡韦治疗,其能够抑制前基因组mRNA反转录负链的形成和病毒多聚酶的活性,属于新型碳环2,-脱氧鸟苷类似物,能够有效通过磷酸化形成三磷酸盐-三磷酸恩替卡韦与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具有强大的抗HBV-DNA复制作用[6];清热解毒化浊颗粒能够具有解毒、清肝利胆、活血行气、补肾气等功效[7]。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肝积”、“黄疸”范畴,可因病毒入侵干细胞核内,促使经气郁滞、肝失疏泄,再加上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为人体生命之动力,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郁得散、脾失健运、肝胆输泄,可引起机体出现四肢倦怠无神、厌油恶心、纳呆脘痞、肝脾肿大、胁肋胀痛,为了改善预后,促使病情康复,还需秉持健脾运湿、扶正祛邪、健脾理气、疏肝利湿等原则[8]。

清肝健脾汤主要是由生麦芽、炙甘草、炒苍术、茯苓、炒山药、党参、柴胡、白花蛇舌草、叶下珠、板蓝根、炒栀子等药材组成;其中柴胡具有疏肝、引药等功效;炒栀子具有利湿健脾等功效;白芍具有健脾功效;炒山药具有补脾胃等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功效;百花蛇舌草具有清热除湿等功效;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功效;诸药合用,可达到活血、清利湿热、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等功效。肝脾肿大者,加用丹参、水红花子、鳖甲能够发挥活血化瘀、消瘀破积、健脾利湿等功效;对于烦躁较重者,加用石菖蒲、酸枣仁,能够发挥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对于脾虚泽泻患者,加用白扁豆、莲须,可发挥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等疗效。

现代药理学认为,常用护肝类中药,对结扎总胆管的GOT升高由明显降低作用;白芍可促使坏死肝细胞得到恢复,改善超微细胞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溶酶体的脱落,降低肝糖原含量,保护肝肾功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阻断肝细胞凋亡[9];茯苓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增加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肝脏微循环[10];党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恢复肝细胞功能,发挥抗氧化、抗肿瘤、抗应激、增强造血等功效[11];麦芽能够促使血管收缩,兴奋心脏[12]。总之清肝健脾汤能够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细胞破坏,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进一步防止肝细胞坏死,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保护肝细胞功能,增强LAK和NK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过氧化脂质,增加肝糖原,促进蛋白合成,保护肝细胞[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TBil、AST、AL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实施清肝健脾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缓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1,3(1):66-82.

[2]徐莹,刘宇,孙剑.美国肝病学会乙型肝炎诊治指南要点[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2):198-200.

[3]高月求,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64-168.

[4]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64-168.

[5]孟庆华,侯维.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613-1615.

[6]易毛,韩晋,吴素体,等.恩替卡韦分散片的稳定性研究[J].解放軍药学学报,2012, 28(2):164-165.

[7]周旭.乙肝清热解毒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30(11):103-106.

[8]刘顺庆,卢雨蓓,马国珍,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5(8):174-177.

[9]谭菁菁,赵庆春,杨琳,等.白芍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8):1245-1248.

[10]刁铁成.茯苓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15(8):23-24.

[11]冯亚静.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35-139..

[12]辛卫云,白明,苗明三.麦芽的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4):613-615.

[13]肖碧跃,赵国荣,艾碧琛,等.清热解毒化浊片对病毒性肝炎肝损害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