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2019-10-06 02:18潘宁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潘宁

【摘 要】《三国演义》中的诸多人物都被大家所熟知,作者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从而刻画出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展现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外,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也是十分巧妙,该文选取了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形象来作为参照,从出场定型、追叙补充、反复强化、侧面展示这四个方面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诸葛亮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219-02

《三国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其中描绘了数以千计的三国人物形象以及数不胜数的精彩战争场面。这部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种影视剧也翻拍了不少,可见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周婧(2018)指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①,有如此广泛的受众,《三国演义》的成就才能如此之高。关于《三国演义》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塑造,关四平先生曾提出“多层展现”的塑造手法。他曾提出,“所谓多层展现的人物性格表现法,其内涵包括互相关联、融为一体的出场定型、追叙补充、反复强化、侧面展示这四层含义。”②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是依据这四类手法塑造而成,尤其是一些主要人物。

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号谋士,同时也是小说中形象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之一——诸葛亮,作为例子来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更是正面形象的代表。由于罗贯中个人的情感取向是“拥刘反曹”,所以他在诸葛亮身上花费的笔墨最多,更是神化了诸葛亮,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场定型:确定人物形象

出场定型是指《三国演义》在描写谋士出场的时候,就用独特的方式给他们定型,来概括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即作者先入为主地在主要人物一出场便确定其基本性格特征,以后则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再通过人物自身和他人言行的显示而不断加以强化,使其性格特征在叙述形态的外在层面上少有逆向或多重变化,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

(一)前期铺垫

作者在写诸葛亮的出场时,先是由名士司马徽之口说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初次向大家介绍诸葛亮,来体现诸葛亮的智谋超群;接着又通过诸葛均之口,让大家得知诸葛亮在山水之间过着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随后在诸多乡人口中所吟诵孔明所写的诗歌,再让大家看出孔明是心怀天下、渴望明主之人。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诸葛亮的形象愈来愈清晰、鲜活,也使得读者们对诸葛亮这个旷世奇才越来越来感兴趣。

(二)人物出场

由于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所以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出场较晚,在第三十七回中刘备三顾茅庐时才真正出场。在这一回中,诸葛亮虽生在隆中,却心系天下。他给刘备作了著名的隆中对,“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③其中的一番话准确地分析了当今天下的时势,同时也表达了孔明想要帮助刘备匡扶天下的决心。诸葛亮的出场,将他定成了智谋卓越、心系天下的谋士形象。

二、追叙补充:完善人物形象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不会一次性地将一个人物的形象完整塑造出来,而是会在后文以补充、追叙的方式继续其形象的塑造,层层递进,使得人物形象在小说情节的变化发展中变得更加饱满。在出场定型的基础上再追叙补充,让读者看到每个人物更独特、更细腻的形象特征。

(一)三顾茅庐

首先从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开始,孔明就为刘备谋划了统一大业的总体战略计划,这就能够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智慧超群的性格特点。虽然当时孔明人在隆中未出门,但已经对当时的乱世时局有了精准分析,其才能可见一斑。接着孔明出山,尽全力为刘氏集团出谋划策,更体现了他忠义勇敢、神机妙算。

(二)舌战群儒

诸葛亮与孙权确立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前,是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游说。面对曹操的威胁,此时东吴的许多谋臣为了自保,都不主战,而选择投降。所以诸葛亮到了东吴之后,受到了一众谋士的争锋相对,同时也成就了诸葛亮的一段千古佳话——舌战群儒。这段辯论的描写也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巧言善辩,他将东吴群儒依次各个击破,颇具战斗力。公元208年,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败曹操,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之一。孔明还乘机帮助刘备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在三足鼎立中取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反复强化:强化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待完成出场定型,往往会用一些手段来反复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即通过语言、传奇故事等等来强化人物形象。贾劼晗(2018)谈到,人物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外貌、语言描写等方面④,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与体貌描写。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处是在诸葛亮出山后为了让手下众人对自己心服口服,新官上任放的“三把火”。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对于孔明的到来,众人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心生不满,认为孔明根本就没有资格承受刘备如此的待遇。碰巧这时曹操攻打刘备,于是诸葛亮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用计火攻曹军。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淳率领的十万曹军所剩无几;第二次是火烧新野,火攻和水淹使得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第三次是火烧赤壁,也是最有名、最重要的一战,此次他与周瑜联手,使得百万曹军惨败,重创曹氏集团,同时也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三把火后,刘备帐下再也无人质疑诸葛亮的智谋了。这便是反复强化的效果,使得读者也渐渐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片段都是一次次反复强化诸葛亮“智绝”“忠义”的形象特点。

(二)白帝城托孤

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在刘氏集团里的地位。他的神机妙算也广为人们称颂,他也为刘备赢得了三足鼎立格局中的一席之地。而当关羽战败失荆州,而后刘备一意孤行为关羽报仇却惨败,刘备在白帝城向孔明托孤时,这时的蜀汉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但是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他没有放弃。他谨遵刘备的嘱托,竭尽全力辅佐年仅17岁的刘禅,继续完成统一的大业。从此,孔明在处理蜀国政务的同时,还要竭力修补与东吴的裂痕、亲自率领军队平定南方,然后出师北伐。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的八年中,孔明六出祁山,最终积劳成疾,于五丈原军中病逝。由此看来,孔明的忠心日月可鉴,即使刘后主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使蜀国政权一盘散沙,孔明还是一人挑起大梁,没有选择另谋出路或是自己称帝。

四、侧面展示:衬托人物形象

上述提到的几点都是从正面来描述、加强一个谋士的形象特征的,侧面展示则是从侧面或者说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般谋士的形象从开始的“出场定型”,经过“追叙补充”和“反复强化”就已经很饱满了,再通过“侧面展示”来进一步丰富与强化谋士形象,提升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水平。

(一)侧面烘托

例如小说中周瑜的形象被定型为风流倜傥、智谋过人却又心胸狭窄,而后小说中的赤壁之战,鲁肃极力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周旋,力劝周瑜不要杀诸葛亮。这里就可以从侧面看出周瑜的气量之小,鲁肃的敦厚老实、敬才爱才;之后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更是家喻户晓,侧面映证了周瑜嫉贤妒能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衬托

在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后,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不发丧,只缓缓退军。司马懿早已料到诸葛亮命不久矣,蜀军退兵一定是诸葛亮去世了,于是就率军追击。却远远见到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生性多疑,怕是孔明计策,就赶紧策马收兵不再追赶。但其实坐在车里的只是一尊孔明的雕像,诸葛亮死前就料到了这一点。这个情节也是通过司马懿的退兵,体现出了他对孔明的恐惧,对比衬托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孔明一生清高正直,他位居相父,却待后主彬彬有礼,从不居功、不争功,任劳任怨。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他也将待如亲子的马谡斩了以正军法。《三国演义》的出现,使诸葛亮成为了各阶层人民所尊崇的对象。袁晓强(2018)提到,要利用精准的主题表达, 找准受众心理,达到推广的目的⑤,诸葛亮在小说中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作者在原有的人物上延续了“七实三虚”的虚构手法,还运用了夸张、借用等手段,完成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神化。《三国演义》小说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使得作者站边蜀汉政权,从而为蜀汉将领和谋士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其源于历史,却又高于历史。虽然这部小说已经流传了千年,但这些个性鲜明的谋士对广大读者仍然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这也是这本小说久经不衰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周婧,周阿根.浅析国产漫画改编电影《快把我哥带走》[J].戏剧之家,2018(11).

②关四平.论《三国演义》的“多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法[J].求是学刊,1991(4).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④贾劼晗,周阿根.推理小说界的双峰——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松本清张的创作比较探究[J].神州,2018(12).

⑤袁晓强.我国单口喜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脱口秀大会》为例[J].戏剧之家,2019(07).

参考文献:

[1]陳辽.《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形象[J].南通师专学报,1995(1).

[2]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梁现利.《三国演义》中智者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2,53.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诸葛亮喂鸡求学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