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

2019-10-07 14:31叶桐
新一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未来流行语变迁

叶桐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语言词汇也在不断变化。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更新速度比一般词汇更快。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流行语已经浸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流行语;变迁;未来

据最新报道“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用语达到8亿2900万人次,网络普及率高达60%。在中国人接触网络的这25年来,同音汉字”美眉(妹妹)“,或者是超越方言和领域的解释产生的”盘他“、”硬核“以及新词汇和新短语,对其的解释和使用方法不断更新。语言生活发展至今,如何看待流行语的变迁,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流行语就是现在大家应该探讨的话题。

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流行语究竟是什么。根据第六版《辞海》的解释,“流行语“是指迅速传播并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的词汇。”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流行语传播迅速并且广泛。“另外,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流行语这一词汇的。“在某个时期,某个团体中流行的语言和词汇。”也就是说流行语是一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突然很多人接受并频繁使用的。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应出当前一段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务,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流行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中国流行语追溯至二三十年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次将流行语正规化的就是在2001年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联合会,汉语信息学会这三个机构主办的“总过主流新闻十大流行语”这次活动。其后2007年以北京语言大学为首的6个机关每年都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并与2008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字类出版物《咬文嚼字》中选出“年度十大流行语”。每年选出的结果都是人津津乐道。至此,年度十大流行语到今天为止已经十年有余了。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收录了“粉丝”“山寨”“雷人”等流行词汇。甚至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当年的流行语“任性”。简单总结一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首,大众媒体不断扩大,普及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很多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被人们认识,应用与生活中,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

从这些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功能受到作为一种现象,流行语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含义,就会有落后于时代的错觉。近十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不断在变化,不变的是他们一直都是草根文化的产物,二这些流行语的变革,也无疑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产生的网络热词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日常,成为我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从这些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流行语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流行语多出自新闻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的话语权得到提升,网民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原本就存在的民间批判意识借助微传播被迅速激发出来,并呈燎原之势。新闻热点往往能够全面的展示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热点现象,其中的政治生后以及经济生活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让我们对流行语的出处有所了解。

第二,流行语大多受到方言影响:近年,随着国民对方言的关注与保护,方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方言带有各地民族特色,也更容易被人接受。一般来说,由方言爆红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不明所以或生动形象接地气等戏剧效果。

第三,流行语中多来自名人名言:方面部分名人具有超越平均水平的文化积淀或创意思维,其言论容易给人惊喜、让人拍手称快;另一方面,明星对流量和注意力的聚能可以轻易使部分言语快速风靡网络。

那么流行语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民众对政治的关心,例如“中国梦”,“不忘初心”等;其原因在于自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政治的词汇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国际的不断提高,中国国民对国内外的政治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在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国家主席的讲话中出现的新词也就更容易成为流行语了。其二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具体表现为:随证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生改变,将多种文化融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最后便是民众地社会问题的关心。如“土豪”等。流行语其实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关心注意的事情和反映社会问题的事情。特别是近年来,紧急发展不断取得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出现质的飞跃。但是,在这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食品问题,环境问题,住宅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等。围绕着这些社会问题,流行语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流行语不断发展,在年轻人中影响最为强烈。作为自己思想已经情感表达的工具的流行语给语言带来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将流行语作为口头禅使用的年轻人们逐渐变得语言能力匮乏,给人留下一种不会使用成语等不好的印象。

就最近中国青年新闻网对2002名不同职业的年轻人就“流行语带来的坏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6.5%的年轻人认为“自己使用语言的能力不断退化”。另外,有61.9%的年轻人说到“自己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古诗词”。还有57.6%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无法正确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造句了。就这一现象,各界专家权威人士展开了激烈讨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表示:“在现在这种新媒体时代,网友为了解压使用的网络词汇被媒体作为新词使用,给这些词汇加上了新鲜的意思,对于看到的和听到的人来说是需要理想思考的问题。另外一旦主流媒体使用了这种词汇,就会提高这种文字词汇的生命力。”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表示:“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会使用成语或者是古诗词,也基本不会在句子中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都是无意识地模仿别人的居于。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使用这种同龄人中广泛传播的新词汇。想要在头脑中想出一个同义的词汇都很难。

另外,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说明。“过分使用流行语就会导致网络文化失去方向性。事实上,现在这些新生词汇已经中伤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了,为了引人注目,大量使用粗俗的词汇,并尝试将其合法化。其结果必将导致这些词汇丧失其本来意思,变成只有新鲜意思的流行词汇,不会长久留存下去。

网络流行语泛滥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语言的缺乏。流行语病毒般的扩散正式源自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让流行语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但是这些流行语的传播使得很多我们原本很复杂的感情,逐渐被一条条流行语替代,并形成一种口头习惯,语言的丰富多彩可能性变差了,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多样性也有所减弱。这些简化的流行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语言的退化。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网络流行语最后的归属就是被時间遗忘或是被主流文化收编,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经过短暂的流行后趋于沉寂,逐渐被人遗忘。因此想要得到较长时间的群体记忆,网络流行语需要收到主流话语体系的认可和吸纳,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网络空间治理的不断深化,低俗和粗暴的网络用于也必将被大众所抛弃,越来越多反应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将会出现并获得广泛传播。

对此,我想,每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个时代的流行语,流行语已经成为承载记忆的载体。语言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主体性,但是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网络生活作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样。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正确的指导下使用。建立一个针对流行语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其健全地发展下去。要使用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暴力等夺人眼球的低俗语言。在教科书以及主流媒体和政府公文中,都要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为大家做好示范工作,发挥文化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使中国语言文字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未来流行语变迁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巧借 流行语
清潩河的变迁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