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10-08 05:03陈振萍周蕙英王婷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陈振萍 周蕙英 王婷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行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评分为(35.6±4.8)分,明显低于观察组(47.7±5.7)分,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明显高于该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8(a)-0134-02

据统计[1]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于2025年可能多达3.33亿,多数为2型糖尿病,该群体失明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25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主要因糖尿病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后诱发,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损伤此类患者视力损伤甚至致盲的首要原因,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中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与III期非增生性病变者视网膜损伤程度较大,多存在视网膜脱离或严重玻璃体积血等伴随症,需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或全视网膜光凝手术治疗,特别是前者,为十分复杂的一种眼科手术,且有较多并发症,会影响视力恢复效果,这样一来患者便会缺乏治疗信心,严重者还会出现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因此需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现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DR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选取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行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年龄(58.6±7.4)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48~76岁,平均年龄(57.2±6.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密切监测血糖,指导合理运动与膳食等,告知注意要点;简单健康宣教,适当安慰患者不良心理。观察组实行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①糖尿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出现视网膜疾病合并症后延长病程,增加经济负担,且视力越来越差,患者要长时间接受治疗,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加之疾病易反复,故而患者多存在负性情绪。患者需住院接受治疗,而住院期间家人无法时刻陪伴,导致患者易产生孤独感、落寞感。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对治疗方式、病情状况及严重程度了解度较低,故而易表现出焦虑、紧张等情绪,容易胡思乱想。因此护士要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况予以详细了解和充分掌握,结合患者不同情绪状态进行合理疏导,多使用安慰性与鼓励性语言,充分告知疾病治疗情况,增加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纠正错误认知。让患者明白现代医学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该病治愈前景广阔,值得期待。一旦病情有所恢复便要多鼓励,表扬患者坚强、勇敢,给予其希望与信心,并激发治疗斗志,亦可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与配合度。

1.2.2  提供社会支持 鼓励亲朋好友多探视陪伴、多宽慰患者,表达关心,使其感受到关爱与温暖。护士还要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交流,指导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开心、焦虑等,会直接影响患者情绪,让其多与患者谈心,使患者家属明白家庭的温暖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一旦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可鼓励患者做喜欢做的事情或尝试新事物以转移其注意力,削弱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度。

1.2.3  健康宣教 结合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及病情程度将宣教计划制定出来,内容涵盖DR基本概念,血糖影响,当前主流治疗方案,监测血糖与尿酮的必要性,运动与饮食对疾病的影响,如何预防与治疗急性并发症,如何预防、筛查与处理慢性并发症,保存胰岛素的方法及注射方法,疾病治疗期间如何开展自我科学管理等。宣教方式可采取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组织讲座用幻灯片播放等。护士在日常沟通交流或护理操作中可适当考考患者,以了解其掌握程度,对于掌握较好者表示鼓励,可增加患者治疗信心,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1.2.4  将生活计划制定出来 结合患者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及病情程度辅助将生活计划表制定出来,包括日常活动量与主要项目,若患者病情允许可以适当学习与工作,护士和家属还可鼓励患者积极社交,病友间多开展良性沟通,交换治疗经验,以免患者过于无聊与关注自身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1.3  评价方法

应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护理前及护理后2周生活质量予以评估,共4个方面内容,包括社会活动、症状与视功能、精神心理及身体功能,为目前公认的最适合评估我國视功能损害眼病者生活质量的量表,信效度较高。该量表涵盖20个指标,其中症状与视功能包含8个指标,社会活动与身体功能及精神心理各4个。患者自身在模拟线性等分线中评定各个指标,指标5~10以及17得分按照等分线,其余指标得分为10与患者回答得分之差。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上述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

3  讨论

DR因机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后导致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后损伤视网膜血管系统,早期表现为血管通透性提升,不断进展后导致血管闭塞,最后生成视网膜新生血管[2]。报道称[3]该病发生率为35%~65%,当前尚未明确其发生机制,多认为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及糖尿病病变为DR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为预防该病要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一旦呈现出病变趋势則要积极处理,此为重点所在。除此之外,临床还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以辅助临床治疗,缩短病程,加快康复,避免疾病反复。

中老年人为DR高发人群,长期疾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与儿女责任,面对疾病困扰,预后较差,且治疗期间多伴随不适感,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失去生活信心与治疗勇气,可能表现出焦虑或抑郁,明显影响治疗依从性与效果,而资料表明患者不良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进展及预后[4],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还会表现得悲观与恐惧,具体表现为过于担忧手术效果,担忧效果不佳导致失明,未来如何生存等;再加之住院期间家人不会长期陪伴,沟通交流减少,也会导致患者失去信心。一旦患者出现上述心理障碍,护士要积极沟通与处理,避免患者出现失控行为。该院对DR患者实施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从(32.6±5.1)分增长到(47.7±5.7)分,与报道接近[5]。原因可能在于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将内心真实感知与情绪宣泄出来,感受到被重视,有效释放内心压力;同时为患者争取更多社会支持,让家人多陪伴与细心照料,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亦可激发生活勇气。护士还采取多种渠道与方式为患者开展健康宣教,提高疾病认知度,对治疗方式、预后情况、配合要点等有所了解,避免一无所知而盲目担忧,不仅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此外,护士还为患者制定生活计划表,指导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改善病情,进而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延秋,杨雪蓝,葛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19,34(2):86-89.

[2]  安媛,陈媛媛,尚红.舒适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期遵医行为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16(4):100-102.

[3]  程晓容,陈诗君,韩霞君.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 36(24):134-135.

[4]  李凤霞,梁圆圆.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5(1):164-169.

[5]  李瑱.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1):150.

(收稿日期:2019-05-09)

猜你喜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变化的规律性临床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应用抗VEGF因子后组织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