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大观

2019-10-08 02:59李茜
人民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鹅湖白鹿洞石鼓

李茜

又是一年开学季,大学应该是九月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学生们怀揣着梦想走入心中神圣的学府殿堂,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在古代,书院就是类似于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化育人、为国家治理培养人才之责。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北宋时随着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无数学子白衣衿佩,壮怀立国安邦之志,期望能够采芹入泮,读书入仕以登庙堂。这样的背景下,书院在两宋年间盛极一时。

应天书院

位于河南商丘古城南湖畔的应天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极负盛名。史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州郡置学始此”。商丘为宋时的陪都南京,濒临汴水,商旅辐辏,也是一方发达的都会,不同于其他书院多设置于山明水秀的林木胜地,应天书院就位于这繁华的闹市之中。从最初杨悫聚徒讲学到戚同文继承师业不求功名,力學勤志,以“蚊思负山”的精神来实现“人才救世”之梦想,一直到晏殊知应天府,特别是随着范仲淹、王洙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在物质和制度管理上都达到鼎盛,有完备的校舍,丰厚的藏书,整套严密的主讲、助教、说书、讲授官等师资体系。有了范仲淹等人的率先垂范,重德育、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不仅为教育界开创了良好的学风,更为北宋王朝培养了一批堪称国家中流砥柱的栋梁之材。

岳麓书院

浩荡的湘江水奔流至岳麓山脚下,流水环绕、幽深秀丽的山林之间,就是著名的岳麓书院所在地。自北宋创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走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废墟上重生,今天作为湖南大学办学体系的一部分,文脉始终延绵赓续,将其千年的教育办学、学术研究功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千年学府”的称号实至名归。“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集天下之大才,思想交流碰撞迸发出学术之光,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从朱熹、张栻于此会讲,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成就“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盛况到近代中国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无不有着岳麓书院学子的身影。

白鹿洞书院

在雄奇秀丽的庐山脚下东南隅,四山环合,俯瞰如洞,山间有贯道溪蜿蜒流过,这林木翳郁的山间小盆地间,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所在处,倚五老峰,面鄱阳湖,沿着小溪北岸依次排列着五座院落,依山傍水皆自然之势。据记载,唐代李渤携白鹿于此隐居逍遥山水,修建亭台花榭,许多文人于此聚会成一时之盛,是为白鹿洞流传百世的缘起。直至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出现,真正让白鹿洞书院成为一方讲学育人、弦歌不绝的圣地。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学界名流都在白鹿洞讲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既有着闲云野鹤的隐逸之趣,又有着讲习化育的旷古才情。几次废毁中重生,依然是朱熹笔下的清泠寒涧,窈窕青山,身处其中,仿佛还能听见那尘封千年的莘莘衿佩弦歌之声。

嵩阳书院

群峰环绕的嵩山南麓太室山下,双溪河水缓流而过,嵩阳书院便坐落于这溪水之畔。其始于北魏年间的佛教场所嵩阳寺,隋时成为道教场所,更名为嵩阳观,五代后周时此地创建为太乙书院,为宋代设立嵩阳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占地势之雄奇,携古都之灵秀,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等名家宿儒都曾于此聚众讲学,尤以“二程”为著,兄弟二人长期在嵩阳书院讲习,学以师盛,四方求学从者如云,是为北宋神宗年代的学术中心。二程于此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创立“洛学”,开启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如今的嵩阳书院青砖灰瓦,古朴庄重,是中规中矩典型的硬山卷棚式中原建筑风格,院内二程手植的槐树依然新枝簇簇,老而不衰。大唐碑、将军柏、立雪亭……处处都是历史,一步一个故事。

鹅湖书院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仲春社日,猪满圈,鸡栖埘,鱼虾满堂,丰收在望,诗人王驾早在唐时就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的鹅湖风光。江西铅山境内东北处的鹅湖山峰峦挺秀,若狮像犀,先有鹅湖山,后有鹅湖寺,南宋年间始建书院。鹅湖之会上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有“千古一辩”,13年后辛弃疾、陈亮鹅湖之晤长歌相答……这座历经800余年的书院圣地,以其开放兼容、贵和尚中的敦化育才之风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一处独特的精神地标,树立了当时学界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斯文宗主,继往开来,如今人们踏访鹅湖书院,探求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行为要义,感受其广纳包容,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求学致知之道。书院里青砖白墙,朱栏花窗,依然如往昔的模样,碑刻虽已斑驳,但遒劲的敕文风骨犹存,承续着书院永久的文化魅力。

石鼓书院

湖南衡阳市北蒸湘二水汇流处有石鼓山,三面环水,江流环带,如伸入水中一半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从唐代隐士李宽于此筑庐读书,到宋初李士真在其读书故址构建屋宇、开堂讲学,石鼓书院有过鼎盛辉煌的时期,之后几经毁废重建,在日寇的战火中毁灭,又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生。如今登石鼓山沿着江边走到尽头,拾级而上便是书院的山门,上有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推门映入眼帘的即为书院的标志性建筑——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再加上书院前坪广场上的巨型石书,禹王碑上的蝌蚪文,重建后的“石鼓书院三绝”,正让这千年学府以新的姿态将湖湘文化赓续延绵。

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著名的楹联想必每个人都不陌生,而它就出自东林书院,系明代东林学者顾宪成所撰。雅致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偏居于无锡城繁华闹市的一隅,如一个静默的美人,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书院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而它的肇建者大家也不陌生,没错,他就是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理学大宗程颢、程颐的得意门生——杨时,因中意此地古木森天临清流的环境,在此讲学达18年之久。之后逐渐衰落,直至明万历三十二年,削官里居的无锡籍名士顾宪成会同弟弟顾允成等人重修东林书院,发起东林大会,于此讲学议政,吸引了众多有学之士纷至沓来,一时间声名大著,“大会吴越之士,讲学其中,东林之名满天下矣”。彼时的东林书院如暗夜里的惊雷响彻了混沌的晚明夜空。

猜你喜欢
鹅湖白鹿洞石鼓
休问鹅湖旧风景
石鼓响了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鹅湖胜迹天下知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雁鹅湖,梦庵里的天堂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白鹿洞书院记
空间与记忆:鹅湖之会的地方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