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2019-10-08 05:26安文斌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策略

摘要: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认知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及义务及乐于参加学校活动。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逐渐独立的过程中,具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孩子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生活,并且积极成长。相反,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的反应,这些行为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本文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策略。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校归属感;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研究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从学前儿童时期进入学生时期的身份转换阶段,在一年级新生中,大部分新生在进入学校时大多都还保留学前时的特点,思维方式多以形象化为主,行为方式多依赖他人,但是渐渐地,他们要学会一定程度的独立,学会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学会遵守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孩子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生活,并且积极的自我发展与成长。相反的,学校归属感较低的孩子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的反应,容易厌学、脾气暴躁、出现明显攻击行为,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会严重阻碍儿童的智力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形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这门课凸显了很强的德育性与综合性,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利用不同的课程单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认识校园、认识老师、认识同伴、熟悉学校各种活动和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一年级新生对学校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学生对学校的适应速度,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健康成长。

二、道德與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初踏入校门,他们对于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他们经常接触的就是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果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不能处理好、学校的各项活动不能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对学校产生厌恶、排斥的心理;虽然一年级课程内容难度不是很高,但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一年,如果学生不能端正学习态度,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学校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也就不可能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尤其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课程是学生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增强学校归属感的重要途径,设置恰当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及环节至关重要。

1、注重课程的生活性

道德与法治是儿童生活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标题为《我的好习惯》,在本单元中分别设置《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旨在通过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适应学校生活。在本单元中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的整理教室及个人卫生的技巧、认识并熟记学校的各种规则制度、了解校园生活的各种注意事项,从认识和习惯上增加对学校的了解从而建立学校归属感。

2、注重课程的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一年级小学生刚入校门,渴望获得朋友,渴望与教师亲密接触,因此在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中的知识,应多在课程中设计小组讨论学习、情景演绎合作体验、以及小组竞赛等环节,增加同学间的接触机会,老师也可以找准时机加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爱和快乐。

3、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单元标题为《我和大自然》,本单元不仅仅让学生在书本中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通过让学生走出教室,设计室外观察、游戏等实践活动,学生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样形式,可以增加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校归属感。

4、注重课程的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单元标题为《我爱我家》,本单元旨理解家人的爱、学习整理自己的用品初步形成自主生活的意识。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不单单只靠学校的努力,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合作,通过让孩子了解家人对自己的付出、社会各种人群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上学的意义,从而建立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入手,从多个层面入手,来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与老师、同学、家人的距离从而增加对学校的理解并且热爱自己的校园,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2006).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学探新,26 (2)

作者简介:安文斌,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教37年;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作文启蒙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