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阶段创新和奉献是扶贫干部的重要素质

2019-10-08 05:26谭建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素质

摘要:在扶貧工作已经到攻坚拔寨阶段,浅显容易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必然会出现已有的政策措施不能覆盖的非常规情况,基层扶贫干部就需要创新政策执行,保证不因为政策措施的滞后性而延误脱贫进程。这就需要基层扶贫干部下足绣花功夫,敢于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调查做细,对策找准,既不能标新立异另搞一套,也不能求稳怕事得过且过,所以越是在最后决胜阶段,基层扶贫干部越是要展现出创新和奉献的重要素质。

关键词:攻坚拔寨;扶贫干部;素质

扶贫政策到基层,必定面临多种不同状况,需要采取多种符合实际状况的执行办法,如果在政策执行上“左右一条凳,上下一般粗”,缺乏灵活性,必定会让好政策行偏走样。

一、创新政策执行

习总书记也曾强调创新政策执行的重要性,他说:“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有的行业部门还是按原来的套路和习惯,对采取非常规措施缺乏突破,这样下去肯定完不成任务。”常规办法只能解决常规问题,在攻坚拔寨阶段必然会遇到必须采取非常规措施才能解决的问题。

以A村(渝东北武陵山区贫困村,以下称A村)为例,村干部和上级政府曾引入多家丰水果木产业,但由于土地肥度不够,背靠大山光照不足,果木园区一直还未成型,使得该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空壳运行状态,村干部苦于创收无门,压力颇大。调研发现,该村曾在十多年前,以生态林模式种植了一千多亩的板栗林,但板栗林种植密度很大,也未按期进行修枝松土配肥除病虫害作业,随着土地肥力逐步降低,致使板栗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几近绝收。近些年板栗的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行情较好,而板栗属于坚果类果品,易于收储,且周围乡镇甚至临近区县都没有相关产业,该村完全可以以板栗作为“一村一品”产业予以规模化打造,而之所以A村未对其进行科学管护,恰是由于生态林管理办法中不能随意修改林木状态之规定,个中得失,不辩自明。目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推动下,A村以“低产林改造”为项目依托,正在着手实施板栗林的科学管护工作,如果办法措施得当,按照专家预计,当年即可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

再比如,向贫困户发放国家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是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目的是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A村所在乡镇的包片银行严格落实贫困户贷款的标准要求和规定程序,比如入户调查产业状况、夫妻双方必须在家、合同需要夫妻双方按手印并签字、适时电话回访等,但A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在外务工,在权衡了回家的成本和预期收益之后,单是签字按手印一项就难倒了不少贫困户。更有贫困户在接到银行电话回访之后,由于害怕是诈骗电话,故意不如实回答产业发展状况,造成银行信息接收错误,进而取消贷款的事情发生。如此一来,小额贷款任务在整个乡镇都没有完成,一边是贫困户贷不到款,一边还有大量贷款余额,使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归结起来,没有适销对路上规模的产业项目为引领是问题症结所在。为此,可引进龙头项目,动员一定数量的贫困户以小额贷款作为入股资金,一是降低了单家独户的经营风险,二是可以更大数量的集中可用的资金搞规模化产业,三是形成示范效应,实现与大企业的利益捆绑,引导更多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与贫困户一起盘活资金盘子。目前,在上级的引荐协调下,A村已与一家颇具实力的饲料生产企业达成意向,在村建设无害化生态养猪场,动员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贷款入股作为建设资金,保底分红,有效打消了贫困户的疑虑。这都是面对超常规问题采取超常规办法的生动案例

二、甘于无私奉献

讲奉献,政治过硬是基础。目前较多的村干部都是家有产业的致富能手,让有致富能力的人走上村干部岗位,是中国目前国情使然。所谓“富遮千丑、穷毁所有”,如果村干部自己就是贫困户,让其领导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本就是很难服众的。对某些村干部个人而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可能如鱼得水,但作为党的干部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市场经济讲究利益均等原则,行为利己是规律使然,可作为干部来说,利他行为即为民谋利才是最主要的。目前的情况是,较大数量的村干部处于“先搞经济,后补政治”的情形,多数的村干部都是在走上村干部岗位之后才在上级带动下提升政治素质的,在此之间,就不可避免的把市场经济中“利益均等”思想带入到工作中。有村干部就私下玩笑说:“村干部的这点补贴,我长则两月,短则半月就可以挣得,当了村干部我损失不少。”话虽打趣,但也道出了目前村干部工作与回报不对等,必须舍小家为大家,甚至自己贴钱补贴村用的现实处境。因此,由“致富能手”变身为“帮富能手”,其中产生的心理反差只能靠提升政治素质来消解弥补。

讲奉献,洞察民情是关键。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主要矛盾上,避免出现“捡起芝麻丢西瓜”的情况。干部讲奉献,就不能让自己“忙”在表面,要忙进内里,忙出成效,要建立在对民情的真实洞察基础上。要做到“三知”。一要知村情。本村的基础设施、历史概况、特色资源、劳动力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等都要做到心知肚明。二要知民心。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群众盼望什么?怨恨什么?发展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忧虑?要多走家串户,进得了门槛,住得近心坎,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急。三要知政策。党的好政策是促农增收的金钥匙。要熟悉政策,用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农民群众真正吃透政策,享受好政策带来的“福利”。

讲奉献,为民服务是载体。干部讲奉献,最终是要切实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要做到四勤。一是脑勤。多思考、多动脑,多想村集体和群众的事情,少想个人利益事情,不想“歪门邪道”的事情。二要手勤。习惯“眼见为实”是农民群众的基本思想特征。村干部要多实践、多谋划,带头搞好产业发展,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获取群众的信任。三要腿勤。多往上级“跑”。俗话说,“多叫的鸟儿有食吃”,村干部要多跑行业部门,及时汇报近期工作,呈报短板不足,言明厉害作用,争取多拉项目、多要资金。多往外面“跑”,必要时候要降低身段,拉低面子,引进对路的产业,拉回有实力的老板,盘活产业结构调整这盘棋。四要嘴勤。“话不讲明误会多”,之所以还存在部分农民群众对扶贫政策有疑虑有怨言,造成了干群隔阂,究其原因还是村干部没有把道理讲清楚,把政策讲透彻。要多利用传达学习、院坝会议、农闲休憩等机会搞好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作者简介:谭建(1983-),法学硕士,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THEBUSINESS OF BEING BORN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析当代中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关于音乐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基于AHP的大学生体能素质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