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现状调查

2019-10-08 05:22吴勤喜
世界家苑 2019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传统

吴勤喜

摘要:本研究以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现状。研究发现:(1)大多数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是较高的。(2)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不认同也不愿了解。(3)主要是受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制约与生活环境影响。在汉语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挥新媒体优势作用,可以提升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

关键词: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

1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与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人才,是边疆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疆,他们不仅是边疆的精英,而且是边疆地区的文化宣传者和践行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落实情况,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此,笔者对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文化认知与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

2 调查设计与检验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本着必须答题简便,不涉及隐私但又要了解相关情况的原则,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用了网络答题的方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查:1、个人简单信息;2、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获得途径;3、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4、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感受。通过网络答题并最终收集答案,总共收到有效答卷513份,涉及32个民族。

首先对答案的差异性进行校验,主要是检查每道题的答案是否有存在较大差异,分别把“性别”、“学科”和“年级”作为因子,判断每道题的答案会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出现较大的分歧。以“性别”为例,先把所有选项的男、女选择人数的占比按序排成两个数列,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P值为0.905,该值大于0.05,说明男生和女生的答案不存在明显差异。

其次再校验问卷中是否存在引发差别的“偏题”,“怪题”。在SPSS中把每一题的答案汇总进行信度检测,得到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48,说明每个选项的一致性勉强可以,没有分歧严重的题目出现。但没有出现高度一致(0.9以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多选题中某些选项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单选题中主观判断题的较多,比如在“很大”和“较大”之间容易分化成两种答案,在今后的调查中应该尽量使选项更精准,不出现模棱两可的选项。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情况调查情况

3.1 认知调查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本环节设置了2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名人与故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四大名著”了解情况;另一个是从风土人情到为人处事等多角度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在62.8%~92.4%之間,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与认同程度还是较高的,同时也说明相关教育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3.2 态度与情感调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本环节设置了2个问题,一个是“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主要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83.8% 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另一道题是“您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5.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以继承发扬为主。由此可见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认同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持肯定态度的。

3.3 影响与践行调查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为之践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本环节共设置了3题目,一是“您会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76.4%以上选择会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力”,78.7%以上认为很大或较大;。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内容),您的学习态度是”,60.2%选择“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去听”。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他们会自觉主动的学习、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是较高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富有情感且愿意学习,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且自觉践行。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仍有不小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四大名著”内容不甚了解,比如约37.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了解“林黛玉葬花吟词的故事”,甚至有1.3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相关内容;有近31.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了解传统人文方面,还有0.8%完全不了解; 34.5%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23.5%选择不会传播或不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本研究所想解决的重点问题。

4 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影响因素

4.1 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较高的原因

在“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可多选)”问题上,“从学校学到的”为86.4%,“从课外书上了解的”为86.2%,“网络或媒体上知道的”为81.9%。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途径;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对知识的尊重,书籍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科技发达的今天,新媒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力量。这说明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还是比较广阔的,这也是认知与认同度较高的原因。

4.2 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问题分析

部分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程度较低,不愿了解也不想传播,有多方原因,主要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原因与环境因素。

4.2.1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原因

(1)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少数民族地区缺乏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这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的客观因素,而在赣高校语言以汉语为主,这也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困难,学习困难,在双重压力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然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疏远情绪。

(2)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基本源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是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与宣传。进入高校后,有些学校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关注专业课程,忽视文化教育功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文言水平较低,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文言文,这就造成其不能阅读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3)部分少数民族大學生缺乏学习兴趣。一部分自身基础薄弱,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不愿学习相关内容。一部分缺乏学习的上劲心,想着得过而且过,顺利毕业即可,不会关注所学内容。一部分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就业没有很大帮助,只是将其当成一门“混学分”“补充学分”的课程来对待,提不起兴趣,也听得不认真。

4.2.2 环境原因

(1)有些高校不重视相关教育。有些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上存在偏差,不够重视,或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这将逐渐影响并改变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学习平台有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三种渠道: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与新闻媒体宣传。事实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时是偏少的。有些高校很少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这些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平台有限。

(3)文化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疆,本地区本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耳濡目染,早已习惯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入江西高校后,面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他们想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只好排斥其他文化或不想融入主流文化。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文化相似而抱团学习、生活,回避了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

5 加强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的对策

5.1 在汉语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现象背后体现着文化积淀,汉语学习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校要打通语言、学习与生活环境,鼓励不同民族大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时刻浸染在汉语言的氛围中;其次,举办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的汉语类竞赛活动,如成语大会、汉字听写比赛、古诗词大赛等,获奖成员中要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借此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青年志愿者,为高校所在地区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这不仅能帮助其汉语言能力的快速提高,而且能弘扬志愿者精神。

5.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教师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融合,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特别是偏于理论性的课程,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支撑,变得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首先,要找准融入支撑点,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中,应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或是制定出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找准融入结合点,精心规划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同时先行规划教学内容,善于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使其精髓在课教学中发扬传承。其次,要找准融入带动点,精心利用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切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感兴趣,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且愿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5.3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很强的表现力、穿透力、感染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打造一个立体的可以阅读、观看、触摸与感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可以在图书馆辟出“中华文学经典阅读区”,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周阅读二次,在文字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中华经典视频”,每周一次,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有声有色的世界里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校园建筑,雕刻或张贴一些中华名言警句,让其环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可以开展“读诗成曲歌唱大赛”,让经典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唱的内容;可以开展“笔墨大赛”活动,以书写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独特方式诠释;可以开展“民间艺术展览”,让兼具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美术与工艺在高校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服饰周”,展示不同朝代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用中国传统服饰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4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社交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便捷,最接地气的方式之一。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优势,建设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内“微传播”平台。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制作多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循环播出;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知乎、直播等多个平台,打造独具校园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可以利用班级公众号推送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和校园活动;可以聘请知名教师开设个人公众号,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公众号。在利用这些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性格,使用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语言,拉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距离,也要培养互动情感,倡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传统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