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软件精英

2019-10-09 02:21杨光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赛题决赛大赛

杨光

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初赛评审历时两天,于 6 月 23 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圆满结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教师,会同来自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课工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点石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三、百度在线、同方股份、航天信息、无锡华云数据、中国擎天软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经过紧张评审,最终从数千件作品中,选拔出 200余件作品晋级决赛。

聚焦产业发展痛点

攻克技术难点

第八届大赛赛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前两届有了很大提高。赛题更加贴近行业发展需求,紧贴当前技术热点。大赛进一步扩大赛题征集范围,在软件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区域等传统征集渠道外,首次面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领域征集赛题,直接通知企业逾300家,累计收到赛题100余道。

本届赛题涉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赛题在设计时能够考虑到实际场景,引导参赛学生发力新功能、新应用、新模式。此次评审的赛题题目一共有 15 道,其中本科组赛题 11 道,高职组赛题 4道。

以企业技术难题作为出题素材,是“中国软件杯”最大的创意,也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佳实践。大赛赛题全部来源于企业实际的研发需求,能够更多地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弥补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足。同时,参赛学生提交的优秀作品,也直接给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八届大赛学生提交的作品数量再创新高。本届大赛参赛队伍覆盖千余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00余所,高职院校200余所,211、985高校百余所,累计近万名大学生参赛,影响力持续扩大。参赛高校覆盖全国31个省市,其中,山东、江苏、湖南、湖北、河北五省报名量位居前列。相比上届赛事,湖南、河北、河南三省报名数量大幅提升。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闻立杰参加了A1和B1赛题的评审。他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辅助驾驶系统赛题中的一个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参赛学生不仅高标准实现了题目要求的车道线、车辆、信号灯、行人等的识别,还附加实现了多车道线识别,并进行了识别准确率、性能的测试,文档撰写完整规范、代码编写规范,显示出了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学生的认真态度,是完成度非常高的优秀作品。”

闻立杰对进入决赛的同学,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仔细认真审题,满额完成题目要求的文档、代码等交付物;第二,在满足功能和非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对作品进行测试与对比,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先进性;第三,打磨作品的演示场景,突出本作品的优势,多从原理上思考怎样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评委最关心的点是什么,从而做到有备无患,赢在起跑线上。

课工场设计的赛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银行卡号识别系统”成为最受参赛学生欢迎的题目。课工场产品设计师刘阳评审该赛题后表示:“此题目本身用到的技术略微前沿,因此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挑战。从作品整体情况来看,表现得已经非常好了。有的队伍做到了精度高、模型泛化能力强,这一点其实正是深度学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可以预见的是,通过这次的比赛,参赛学生都会在深度学习领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能增加就业或考研竞争力。”他特别提到北京大学的一个赛队提交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首先,在作品文档方面,写得比较齐全专业,并且排版格式都做到了应有的水准,看起来非常清晰。其次,作品视频中的讲解比较清晰,有条理,听起来比较大方,有自信。最后,程序源码方面归置整洁,按出题方的要求做了约定好的输出信息。算法部分经过测试也取得了比较高的精度,综合实力非常强劲。”

他提醒参赛队员,对于精度比较高的作品,可以在优化运行速度、图形用户界面、文档等方面下功夫。找到自己作品中的亮点,在决赛将其放大;精度较低的作品,可以着重优化算法,提升精度,让模型泛化能力更强,毕竟只有解决了精度问题,在决赛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課工场产品设计师饶毅彬评审的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招聘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他说:“虽然是高职组,但作品整体完成度都非常高,超出了预期,尤其是进决赛的队伍。在决赛当中,希望各个队伍能在赛题既定的要求之上有更多功能上的创新,突出赛题亮点,期待大家的作品。”

创新是软件产业

高质量发展之魂

新华三架构师郑睿评审赛题“公共地点人流量计算的云监管平台”。他认为,学生的参赛作品整体上都能够实现题目要求,但是成熟度上差别较大。为此,他给进入决赛的选手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尽量丰富算法,对诸如高密度人群、高速人群等特殊场景的算法还需进一步优化。第二,在技术上尽可能实现云、边协同,尤其在大规模IoT场景下,尽可能将计算推向边缘。第三,优化UI和用户体验。

中兴通讯系统架构师李忠良评审完“缓存高可用”赛题后表示:“整体情况不错,有的作品好的出乎意料。第一,参赛选手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这是未来做技术工作的基础。第二,PPT做得不错,能清晰介绍方案。这是软件行业从事售前、系统架构等职位的必备技能。第三,从评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选手们积极性很高,为实现方案做了大量工作。”

百度效率云技术架构师李彦成评审赛题“代码结构及流程重构”的作品。他提到,从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选手对重构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有的作品使用机器学习开源代码,给出代码规范建议;有的作品开发插件,使代码重构流程前置;还有的作品使用petri网检测死锁,都可圈可点。他建议参赛选手把自己的作品与赛题的落地场景相结合,会更加出色。

中航信开发经理张林广评审的是“旅客行程智能推荐系统”的作品。他表示:“参赛作品的优秀程度超出预期,整体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理解出题人意图,作品能体现出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有两个作品特别突出,都将影响旅客出行的因素以多维度的参数加权重的方式预先录

入系统,这样后期查询结果时,就会减少过滤和比较的过程,更能体现出题目要求的‘智能推荐的意义。”他建议进入决赛的同学从“智能化”、“旅客自身因素”、“推荐算法优化”、“查询结果的评价方法”、“挖掘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加强,力求操作步骤简单、查询结果更精准。功能已经足够完善的作品,可适当将测试数据准备充分些,在决赛中,准确讲解并尽可能展示出作品的精彩之处。

中航信项目经理关圣涛建议选择赛题“航班座位自动分配系统”的同学进一步优化界面,介绍算法可以再详细些,紧扣座位分配算法,重点解决个人、群组和整机的座位分配,其他内容如购票流程可省略。

中国擎天科技生态事业部技术总监孙洁晶评审完“基于GIS技术的生态环境演进过程可视化实现”后指出,有几件作品,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业务功能,显示出创新的理念。最终运行结果显示出Gis领域的专业性,软件设计上的创新性,效果突出。“若想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就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突出可视化场景的意义、目标,做到交互清晰;可视化效果与数据的业务含义相匹配,而不是仅仅考虑效果;操作与讲解相配合,最终向评委做演示时,不仅介绍作品的功能,还要说明业务上的价值,让效果为业务服务。”

来自清华同方的评审专家刘广强评审“基于国产CPU环境的微服务应用实践”这一赛题的作品。他认为:“参赛选手学历水平高,学生的作品贴合赛题要求,具有较强的系统部署能力和代码编写水平,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作品都提供了完善的文档和系统演示,体现出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有的团队在国产化环境下对微服务进行了适配工作,做得深入、细致,解决了一些在国产化环境中才会遇到的问题,值得鼓励。”他提示晋级决赛的选手应展示微服务的后端管理,如服務容器的管理方式;要与微服务紧密结合优化应用场景。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辅助自动驾驶应用”的作品评审结束后,东软睿道软件工程师刘云表示:“有的作品检测功能做得比较完善,采用多个场景进行测试,检测准确率比较高。需要注意非功能性指标的测试及检测算法的论证,最好能进一步提高各检测目标的检测准确度。”

东软睿道教育高级产品经理李一白评审赛题“基于VR技术的自然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他表示,随着5G的到来,虚拟现实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可以融合很多相关技术,为不同行业提供数字虚拟、人机交互相关的体验和服务。“今年是大赛首次开设虚拟现实方向的赛题,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场景,实现虚拟的自然科学实验室。本次比赛涌现出不少好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喜爱和热情,其中某些作品的专业水平很高,不管是三维场景建模,还是实验过程的模拟都做得很棒,相关作品材料整理的逻辑和条理清晰,表现出了高校和大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关注,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选手,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自无锡华云数据的评审教师刘叶鹏表示,“基于华云公有云平台,设计公有云监控系统”这一题目要求的六大功能模块基本完全实现,数据分析图表的可视化展示比较漂亮。建议晋级同学优化PPT,使之条理清晰,将技术实现方式讲得更清楚。

来自航天信息的企业专家宁红宙参加了“基于追溯处理机制的运维服务大数据的安全与共享”这一赛题的评审。他提到:“部分作品之间的差异往往体现在知识文献掌握的广度上,希望参赛作品能更多地体现创新之处。毕竟阅读文献是勤劳的体现,理解文献是能力的体现,创新则是智慧的体现与能力的提升。”

北京点石通研发经理罗东升评审“基于物联网的视频系统的实现”这一赛题。他建议选手要严格按照赛题的要求完成必需功能的设计,正确地打包软件,让部署相对简单。此外,平时学习时一定要夯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南瑞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技术部软件工程师夏源参加了“车牌识别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的评审。他提到:“本次参赛作品整体还不错,有一个参赛队做出了多重形态(手机、BS、CS)的识别产品,有的参赛队识别效果不错,有的参赛队采用了多种识别方法共同识别。”他建议晋级选手利用决赛前的时间抓紧完善程序,多搜集一些车牌样本进行测试,优化程序提升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软件需要符合参赛要求。材料要包含设计思路及识别技术原理的介绍,突出技术创新等重点内容,做好演示准备。

产教携手共进 培育软件人才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更是迎接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迫切需要。

七年来,一件件优秀作品从这里诞生;一名名创新人才从这里起航。每届大赛均吸引近万名师生热情参赛,掀起了大学生积极参与软件设计、投身软件行业的热潮。历届大赛产生了众多优秀项目和创业团队,部分项目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工业级应用软件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大学生们的创业项目得到了企业和资本方的青睐,这些项目贴近工作和生活,有些项目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大赛同期召开的“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优胜团队创业投融资对接会、招聘会,产教互动工作座谈会,为软件学子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为企业投资、招聘优秀人才提供平台;已经架起高校和企业之间深入互动、合作育人的新模式。

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将于7月15-18在南京举行。届时200余支晋级决赛的队伍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高校学者,企业专家,将汇聚南京,比拼创意,切磋技术,更多精彩值得期待。南京等你来!

猜你喜欢
赛题决赛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赛题另解
挺进决赛
赛题另解
赛题另解
赛题另解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