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温饱”到“奔小康”

2019-10-09 13:42熊飞
科学种养 2019年10期
关键词:竹山县温饱农民

熊飞

新中国成立70年,是中华民族历经奋斗,从站起来逐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70年,也是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形势、农村面貌、农民收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竹山县农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向往“温饱生活”,到跨入新世纪的衣食无忧、走向富强,奔向“全面小康”,是这70年变化的最全面、最真实的体现。

忆往昔,依靠科技彻底解决农民温饱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中国典型的偏远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山区农民勤劳朴实,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但受地理位置、耕地资源、自然灾害等环境条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经营管理体制等因素限制,农业仍然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民都生活在贫困线上。

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给竹山县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耕地由“大集体”变为“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农民开始有了自己承包的耕地,第一次拥有了自主经营权,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

但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限制,竹山县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还很低,玉米、水稻亩产一般都在300千克左右,小麦亩产只有200千克。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农作物单产更低,很多农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能够吃饱穿暖,就是当时农民的最大愿望。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为当时的粮食增产、农业丰收、丰衣足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是要解决最贫困的高寒山区农民温饱问题。高山虽气候独特、山场辽阔、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优势明显,但在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只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粮食生产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地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推广,为成功解决高山农民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1984年,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竹山县海拔1 500米的柳林乡试验获得成功,使玉米产量由当时的150~200千克提高到500千克左右。为抓好这项具有“革命性”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县农业局迅速抽调精干技术人员,长年驻扎在柳林乡、双台乡等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不断引进新品种,完善新技术,開展试验示范,建设高产示范片,把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农民,推广到千家万户。由于高山条件艰苦,技术人员们长期在外,经常过着“吃碰饭、睡挤铺,抗着竹竿晾衣服”的日子,有人形容农业技术人员“远看像是卖炭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仔细看才知道是农技站的”。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广大农技人员凭着牺牲、奉献精神,通过实施“温饱工程”,使高山玉米亩产量稳步提高到500千克左右,最高亩产达到800千克以上,高山农民从此吃上了饱饭。一些长年驻村从事技术推广的农技人员,被当地百姓视为恩人。

除抓好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示范与推广外,县农业局还通过研究与探索,将地膜覆盖技术成功地运用到水稻、马铃薯以及蔬菜等多种作物上,均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特别是水稻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彻底打破了过去地膜只能覆盖在旱地的传统观念,解决了高山水稻因低温容易出现“空瘪麻壳”等问题,将产量由300千克左右一举提高到400千克左右,高产田块过千斤。一些高山农民,从此也吃上了“大米饭”。该项技术不仅在竹山县获得推广,还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被专家赞誉为“水稻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

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竹山县农技人员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先后引进、推广了紧凑型抗倒玉米、优质杂交水稻、绵阳系列小麦、双低优质油菜、脱毒马铃薯等一大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实现了良种的普及与更新换代。同时,旱地预留行轮作套作、玉米育苗膜侧移栽、水稻旱育抛栽、油菜高垄双行等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使竹山县主要农作物单产不断提高,总产稳步提升,全县农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彻底解决,为后来的压缩粮食面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今朝,发展产业全力决战扶贫攻坚

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由过去的“缺粮”逐渐转变为“缺钱”。农业部门的工作重心,也逐步由“抓粮油、攻高产”转为“抓产业、提效益”,致力于解决山区农民贫困问题。

抓产业首先要调结构,将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效益偏低的农作物面积逐步压缩,重点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多年来,竹山县先后探索发展了茶叶、中药材、小水果、蔬菜、食用菌以及油菜、花生、烟叶、优质鱼等多个产业,经过反复实践和认真分析、比较,县农业局最终将发展重点锁定在茶叶、中药材两大产业上,并将其作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已接近30万亩,年产干茶6 000多吨,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等多个茶类,市场拓展到北京、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成功出口到俄罗斯及东南亚各国,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了16个乡镇、180多个村的4万户茶农、15万人就业增收,成为竹山县农业第一大产业,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产茶大县”“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药材作为高寒山区的特色产业,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年新发展面积在1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各类中药材总面积在20万亩以上,其中道地药材面积近5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近3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发展中药材,成为高山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除茶叶、中药材产业外,近年来竹山县的食用菌、小水果、烟叶及优质鱼等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抓产业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效益。为此,竹山县农业局一是加大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培植力度。先后培植了湖北省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对产业拉动能力较强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还培植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养殖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这些新型主体对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效益提升,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二是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特别是在茶叶产业建设上,近年来一方面采取机械抽槽、起垄回填,提高了点播茶园的建设标准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农技人员探索与实践,逐步攻克了在鄂西北半干旱地区栽植优良无性系茶苗成活率较低等技术难关,以竹坪乡为重点,在适宜种茶区域、选择当家田地新建了一批高标准无性系茶园,使茶园的鲜叶年平均收入由过去的2 000~3 000元提高到4 000~5 000元,最高亩收入超过万元。三是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在主要粮油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的同时,茶叶实现由纯度较差的实生苗改为性状高度整齐一致的无性系茶苗,鄂茶系列优良品种正逐步得到推广,金魁、金艳猕猴桃,沪太八号葡萄等优质水果良种,湘蕾三号山银花等特色中药材品种也正在积极引进、试种、推广,与此同时,茶叶穴盘扦插工厂化育苗、地膜覆盖栽培等一批新技术得到运用,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益。四是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结合竹山县产业发展实际,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组织农民开展集中培训、抓好现场指导,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与推广,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近年来竹山县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很多高效经济作物亩产值均在4 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万元。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 105元。产业发展还吸引、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户参与,为竹山县的扶贫攻坚、决战贫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观未来,乡村振兴助推竹山县全面小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为竹山县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竹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5+1”工程。县农业局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与配合。一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建设步伐。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谋划后期管护、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使农业产业更兴旺、效益更理想。二是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指导科学用肥用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活动,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开展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或随意丢弃,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通过建设农村沼气工程,搞好沼气、沼渣、沼液利用,解决养殖粪便污染问题,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通过山地综合治理,建设高效茶园,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村绿化、美化,使竹山县的农村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三是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麻家渡镇总兵安村、宝丰镇龙井村、文峰乡太和村、官渡镇百里河村为重点,将绿色产业建设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相结合,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創业创新,进一步促进城乡互动、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培植新主体,创造新业态,使农民增收渠道更宽,农村发展活力更足。四是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通过开展农民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与全程监管,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让广大农民和消费者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农村洁净、卫生、亮化和农民道德素质提升,使乡村农民不仅衣食无忧,同时还住得更宽敞、相处更和谐,过得更舒心、生活更幸福。

从“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竹山县农村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随着乡镇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未来的竹山县农村一定会变得更美、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农村局 邮编:442200)

猜你喜欢
竹山县温饱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深入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探析
——以A市C县八个村庄为例
包泽祥 藏石欣赏
张金保 藏石欣赏
宋令伟 藏石欣赏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