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接岸结构工程中土体变形监测方法

2019-10-09 13:44杨立争金广龙
珠江水运 2019年15期
关键词:棱体陆域码头

杨立争 金广龙

摘 要:以某接岸结构工程为背景,结合其地质资料,围绕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现象展开分析,通过制定具体的监测方案,其中涉及表层沉降、分层沉降以及深层土体位移等内容,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码头接岸土体变形的因素,希望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岸结构 表层沉降 深层土体位移 监测

基于现场监测的方式,能够确保施工有足够的安全性,工程的顺利施工需要得到诸多因素的支持,应当对承台结构做以全面的了解,同时分析其与陆域吹填等环节的关系,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承台等各部分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在展开接岸结构施工时,全过程检测应重点围绕地基土地而展开,做好对数据的检测工作,将加载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为施工创设稳定的环境,确保工程整体质量。

1.工程概况

关于本文所探讨的工程,其位于某山岛的西侧区域,在进行接岸结构设计时,采用的是斜顶板桩承台的形式,在其后方存在大范围的高抛填陆域,而前方区域则为现代化码头。整个接岸结构的宽度为23m,主要设计到桩承台、简支板等多个结构,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得到港区,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将会给工程带来约束性影响,整个工程的回填土高度普遍介于23~26m范围内,因此无论是码头还是接岸结构,二者都需要选定为合适的形式。

关于减压棱体的设置,其采用的是块石的形式,需要使用到袋装砂内棱体,应将其置于棱体内侧的坡脚处,有必要设置一个倒滤层,其最佳位置为棱体与后方陆域吹填之间的区间,考虑到棱体下方存在大量的天然软土,因此需要使用砂桩对其做以换填处理,达到提升稳固性的效果。

2.地质资料

关于本工程中的接岸结构,其标高介于-8.0~-11.0m范围内,工程中展开了大量勘察工作,得到了相关的地质特性:见表1。

3.监测方案

以工程的结构型式为基础,综合考虑到地质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将监测断面的数量设置为9个,在对每一个断面进行分析时,需考虑到表层沉降、分层沉降以及深层土体位移这三大部分内容。

3.1观测方法

在展开表层沉降分析工作时,应使用到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进一步得到闭合水准线路,此环节的测试精度应为±1mm。在进行分层沉降观测时,需要得到在线数字化分层沉降仪的支持,应确定合适的设备放置区域,此环节的精度也为±1mm。最后,在进行深层土体位移检测工作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而展开,要求精度达到±0.1mm/500mm标准。

3.2监测频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当处于施工加荷期时,频率以2~3次/周为宜;当处于恒载区时,监测频率可以适当减小,为1次/周。

4.监测成果及分析

以施工流程为参考,综合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将工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展开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第1阶段,指的是正式观测至板桩墙后减压棱体抛石作业完成,此环节的时间为240d;此后进入第2阶段,指的是减压棱体完成直至后方陆域吹填工作进行到﹢5.0m,此环节的时间为210d;最后进入到第3阶段,指的是持续进行性吹填直到﹢10.0m且完成了运砂加载预压处理,此环节的时间为640d。

4.1表层沉降

当完成陆域施工后,得知原始泥面的总沉降量达到了790mm,其中以第一阶段的占比最多,为478mm,经计算后得知比例为60.5%;余下的第2、3阶段分别为199mm以及113mm,各自的占比分别为25.2%与14.3%。施工中出现了地基沉降现象,其主要集中在前300d。在展开后方陆域的吹填施工时,虽然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但这一过程并不会给土体沉降带来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吹填与驳运砂这两大环节而言,实际抛石施工速率明显更快。

4.2分层沉降

受施工的持续性影响,致使上部土体出现了一定的沉降现象,其主要集中在第1阶段,但对于下部土体而言,其出现沉降主要集中在第2、3这两个阶段。对测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各点沉降变化并不明显,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伴随着沉降的加大,发现土层的沉降量则表现出随之减小的趋势,这与附加应力的逐步衰减有着直接的关联,总体来说土体压缩现象较为明显,这意味着在吹填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附加应力。从沉降速率的角度考虑,随着测点埋设深度的增加,所产生的沉降速率则随之减小。

4.3深层土体位移

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知,深层土体出现了明显的位移现象,其最大值达到了159.41mm,主要集中在标高-20.5m处,这与该区域的土质性质较差有较强的关联,其为饱和软塑桩淤泥。就所有施工环节而言,原始泥面下方的土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若从位移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抛石过程中虽然产生有一定的位移量,但相比于吹填以及驳运而言明顯更小,以总位移量为参考,得知抛石环节的位移量只占到了该值的30%。

5.影响码头接岸土体变形的因素

本工程与陆地的距离达到了32km,为高度现代化的集装箱港区,所在区域的自然施工条件较差,同时所需要的技术较为复杂,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罕见的特殊工程。对此,本文也做出了如下总结:

5.1复杂的外海岛礁自然条件

(1)受潮流与岛礁的双重影响,所形成的流态较为复杂,加之岛礁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会随之加大码头的施工难度。

(2)施工中会受到SW向波浪的持续性影响,当处于极端高水位状态时,此时施工难度再次加大。

(3)接岸部分与码头间存在较大的高差问题,泥面标高通常介于-16.0~-26.0m范围内,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为明显的软土厚薄不均的问题,且多数区域的软土层厚度较大,虽然也有一些力学性质较好的区域,但仅局限在-40~-60m之间;部分区段的覆盖层较浅,同时基岩也出现了明显的裸露问题。

(4)工程施工时会受到强烈的海风影响,频繁出现寒流与台风,而一年之中此类型极端天气的持续时间将达到200d。

5.2较高的集装箱码头使用要求

(1)工程主要满足远洋大型集装箱船的停泊要求,对于一、二期工程而言所设置的停泊数量为9个,而三期工程所设置的泊位数量则为7个,项目运行后所带来的吞吐量可以达到500万TEU/a。

(2)在展开一、二期施工时,需使用到吊机设备,其下起重能力分别为65t、80t;在进行三期施工时,所使用到的吊具下起重能力为80t。

(3)对码头结构提出了使用年限要求,即需要达到50a。

5.3巨大的工程量以及紧迫的工期

本工程的工期较为紧张且工程量巨大,在此背景下,加之工程的复杂性较高,给所有人员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6.结束语

基于所提及的方法而展开施工,对所得到的监测成果展开分析,具体有:(1)施工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基于对数据的分析能够完成对工艺的调整。(2)抛石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土体沉降问题,随着深度的增加,所带来的沉降量相对更小一些。(3)在后方吹填以及驳运过程中,出现了尤为明显的深层土体位移现象,且主要发生在土质较差的区域。(4)监测数据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施工而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问题,所以需要以分段分层的方式而展开施工,并设置间歇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彦忠,侯伟.软土地基上的高桩码头结构叉桩设计探讨[J].港工技术,2018(05):57-62.

[2]李明,蒋健.码头接岸结构工程中土体变形的监测与分析[J].工程质量,2015(08):61-63.

猜你喜欢
棱体陆域码头
重力式码头前沿作业地带堆载预压技术应用与成效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渗流、稳定计算软件在坝体渗漏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分布光度计角度校准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码头后方陆域软基处理施工要点探析
某水库排水棱体工作性态及淤堵原因分析
前往码头
《中国陆域航磁系列图(1∶5000000)及其说明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