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保险专业“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应用①

2019-10-09 04:03江正发粟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校企

江正发 粟榆

[摘           要]  近年来,我们以应用转型示范高校建设为契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利用学校与行业联系密切的资源优势和广东保险业发达的区位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行开放式教学,创立“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协同共育共享机制,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打开了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的通道,探索出行业性、应用型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保险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94-04

我校从1981年开设保险专业,长期坚持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保险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好用、顶用、耐用”的行业评价。2004年学校升本以来,保险人才培养的标准由专科时期的“好用、顶用、耐用”的“三用”人才提升为“基础强、专业强、素质强”和“好用、顶用、耐用”的“三强”“三用”人才,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主要是加强专业基础,加深专业课程、拓宽专业领域、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面临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与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保险行业快速发展,面临保险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与理论教学相对滞后的矛盾;互联网技术渗

透到各个领域,面临信息爆炸与教师专业领域有限的矛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保险本科人才,我们从2013年开始,开展了以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解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

(一)厘清改革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经过广泛调研论证,我们厘清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金融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发挥我校与保险行业联系密切的传统优势,加强以“三实两师一班”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保障,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行业性、应用型保险本科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不可或缺,强调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丝毫不能动摇理论教学的基础地位。理论为基,实践为用,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按照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要求设置专业必修课。将反映专门业务领域、专用技术方法、学科前沿动态、新业务、新技术等内容的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体现“专、新、特、灵”。在就业导向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任职资格和第一任职能力。为此,我们通过立项研究省级教改项目“保险学科发展与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和“保险精算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从整体上设计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见下表。

(三)明确改革重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保险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具有良好的基础,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创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容量大、功能强、虚拟与现实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实两师一班”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三实”是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师”是指院校教师和行业教师;“一班”是指校企协同培养班;“三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两师”是落实“三实”的师资保障;“一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以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指导,制定相应的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计划。

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措施

为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功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我们于2013年申报立项省级“保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保险精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完善保险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一是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包括人身保险与寿险精算、财产保险与非寿险精算、社会保险与精算三个系列,实验教學、职业培训与研究开发三个层次的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合作开发了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社会保险精算实验教学软件。二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开设了财产保险综合实验、人身保险综合实验、寿险精算综合实验、非寿险精算综合实验、社会保险精算综合实验、保险信息管理等6门独立实验课程和10门课程实验,开出实验项目140余项。三是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标准,编写出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专业特色的系列保险精算实验教材6部。四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建设功能完善的实验平台和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团队训练、课外自学自练、自我考核提供功能支持。五是以实验教学需求为导向,打造“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

(三)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成效

通过省级保险学实验教学中心项目建设的保险精算实验教学系统平台,功能更加强大,实验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式、合作性、研究式等得到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实验验证、模拟现实和科学研究功能。我校教师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保险精算实验教学软件已经推广到10余所高校使用。

三、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市场和职场情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对接

(一)实训课程建设途径

对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开设,由院校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授课,分两种途径实施。一是对实务性较强的保险专业课程增加实训内容,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再保险、责任保险等课程,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并开设了“火灾保险承保实务”“机动车辆保险”“工程保险”“科技保险”“保险经营沙盘演练”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实务处理和业务发展动态。二是校企协同培养班实训课程,由学校与公司协商设置,共同实施。目前已开设保险服务理论与实务、保险销售实务、财产保险核保核赔、新型保险业务、互联网保险、汽车构造、职场沟通与谈判技巧、模压技术、有效表达训练PTT等核心业务课程和10余个公司特色实训项目。

(二)实训课程建设效果

建立了一批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实训课程,实行院校教师与行业教师共同授课,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消除了部分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不重要的错误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实习教学体系建设措施

充分发挥我校与保险业界联系密切的传统优势,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設。2014年以来,我们在巩固原有6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主动与保险公司协商,新建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以上的实习机会。为完善学生实习条件,创新实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与就业,更好地发挥实践基地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作用,我们于2013年申报立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基地”项目,2018年申报立项省级实习基地“中国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实践基地”项目,并于2015年申报立项省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更加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

(二)实习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1.建设稳定优质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习教学,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目标和实习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完成,对实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我校保险专业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与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保险机构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确保保险专业实习的顺利实施。对一个优质的实习基地而言,首先是能实现学生实习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根据保险机构的需求临时安排学生顶岗。所以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求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保证实习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以后,在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参与保险业务活动过程,学习业务技能。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实习教学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保险实务技能,提高学生运用保险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保险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实习基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促使人才培养与地方保险业的

转型升级接轨。

2.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教学模式

为提高实习质量,在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教学模式。根据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安排参观类的实习,主要了解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二年级学生安排以项目为导向的实习,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重点思考与项目有关的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的专业实习以顶岗类实习为主,实习岗位包括保险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管理等全流程工作,学习市场分析、保险谈判技巧、风险核保核赔、业务处理等业务技能,实现从课程学习到专业实习,再到就业选择的全面打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形式的专业实习,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实现实习与创业的有机融合。四年级学生安排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在前三年实习的基础上,通过了解自身的就业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习,获取第一任职资格。目前,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已在各实习基地推广落实。我们采用“实习生责任保险”统保模式,帮助学校和实习单位化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伤害风险。

(三)实习教学体系建设效果

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示范,建立了一批优质的实习基地,探索出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能够涵盖整个保险业务流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习机会,真正将实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发挥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就业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作用。2015年6月,在原广东保监局、广东保险学会和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的“广东保险业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座谈会”上,我校以《示范、协同、创新、发展——阳光财险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为题,介绍了实践基地建设成果,得到保险学界和业界的肯定;我们撰写的《多元化多层次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广东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实习教学为例》,2016年10月被《广东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成果案例集》收录;我们实行的“实习生责任保险”统保模式在校内外得到推广。

五、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持续有序运行

(一)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为落实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1)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内引导理论课教师通过到公司挂职实习调研等途径,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对外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才到学校任教。(2)行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向保险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聘请和校企协同培养班合作公司安排实训课主讲教师的途径,建立相对稳定的行业教师队伍。(3)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实习基地协商,选择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各岗位骨干人员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全程跟进、指导学生实习。

(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效果

目前,校内教师中持有FCII证书1人,NAZIIF证书2人,律师证书2人,LOMA证书4人,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证书1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42%。聘请保险机构高管和资深专家18人为客座教授,聘请担任校内授课任务的行业教师35人,每年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40人以上。规模较大、结构完整、责任心强的实践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训、实习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了实效。

六、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实现保险专业人才定制化培养

(一)校企协同培养班建设措施

每年一到毕业季,毕业生往往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学校与学生都在为就业着急。虽然我校保险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就业质量仍需提高。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育人才,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我们积极与原广东保监局、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系,选择校企合作基础好、用人需求大、业务范围广、行业知名度高的保险公司,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2015年,我们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广州市分公司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办2012级中国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校企协同培养班,随后又开办了2012级中国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校企协同培养班。2016年增设了2013级太平洋财险广东分公司校企协同培养班,2018年增设了2015级中国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校企协同培养班,建立规模化校企共育共享人才机制。

(二)校企协同培养班建设内容

1.在组织形式上实行校企政深度合作

校企协同培养班是在原广东保监局、广东保险学会、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下,与合作企业正式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开办的。校企协同培养是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义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培养原则,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实际,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质量标准,并按协议要求共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校企协同培养班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公司和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协商校企协同培养班教学、管理工作,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和“3+1”教学模式。培养班每年6月开班,第四学年执行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方案,由公司与学校共同组建授课团队,课程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第一阶段实习是每年的7-8月,培养班学生选择一个月在公司实习;9-10月进行岗位培训,由合作公司各部门经理和资深主管授课;11-12月进行轮岗实习,12月底进行综合考核,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在自愿条件下与公司签订就业三方协议;第二阶段实习是在次年的1-5月,实习时间计入见习期,可缩短转正时间,实习期间享受实习补贴。

2.联合设置课程

由学校与合作公司共同设置、共同承担第四学年12个学分的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合作企业根据公司业务和岗位特点,分别开设4门核心专业实务课程和若干专题课程,由相关部门主管和技术骨干10~15人担任授课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认同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3.共同安排实习

由学校与合作公司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合作公司主要承担培养班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训课程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专业实习了解企业概况和业务流程,通过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了解岗位要求和自身的就业需求,通过第三阶段的任职实习了解自己的岗位适应性以确定自己的就业选择。

4.双向选择就业

从学生就读校企协同培养班到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之前,均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年5月份合作企业到学校开展校企协同培养班招生宣讲,毕业班学生自愿报名,经面试合格后确定就读名单,暑期实习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实习单位和部门,课程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意愿安排轮岗实习,轮岗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确定录用名单,被录用的学生在自愿的条件下与公司签订就业三方协议,继续进行任职实习直至毕业后正式入职。

(三)校企协同培养班培养效果

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双重资源,实现应用型保险人才“定制化”培养。高校和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将两种资源综合利用,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加快人才培养进度。对就读培养班的学生而言,只要达到培养要求,就可以顺利进入合作企业,减少了择业成本和就业风险,学生就业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2016—2018届校企协同培养班最终到合作企业就业的人数分别为55人、69人和70人,未被录用的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2016年6月召开的第四届广东省校企协同育人交流大会上,中国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叶健民代表我校作了题为“校企协同育人才,合作共谱新篇章”的主题发言,认为校企协同培养班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促進企业培训专业化建设、促进师资提升和课程开发、促进企业优质招聘、建立科研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效

(一)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评价报告》中2015广东省大学最佳专业排名榜显示,我校保险学专业为全省唯一的3星级专业,排名第一。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保险学专业排行榜》显示,我校保险学专业排名第19位,为中国知名、区域一流专业。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而系统的实践锻炼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认知进而认同所学专业,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开展实践创新活动。2015年以来,保险专业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25项,校级21项;在《上海保险》《中国保险》等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在中国精算师协会、国家和省级保险学会、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8项、优秀奖44奖,400余人次参加竞赛活动。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凸显出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增强了学生择业的主动性、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稳定性。2015年以来,我校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保险行业就业比例保持在65%左右,金融行业就业比例达到90%以上,保险学院连年被评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展凯.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战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3).

[2]粟榆.論高校实习生责任保险统保制度的完善[J].上海保险,2016(5).

[3]赵君彥.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2).

[4]董银霞.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

[5]魏中林,胡振敏.广东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成果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校企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