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觉创意下的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2019-10-09 04:03史荣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术设计建筑学美术

史荣利

[摘           要]  建筑学科以科学和工程设计学科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特定的创作设计技能和艺术素养。这一前提要求建筑学的专业美术教育必须结合理论教育和设计技能训练,以及专业理论同步专业技能培训。当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设计相关领域也在逐渐显示出多样性和包容性,过往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因此,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知识教学。在视觉创造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建筑学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视觉创意;建筑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228-02

美術教育是建筑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既涵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也有综合设计技能培训的基础课程。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建筑专业美术设计手绘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视觉感官培养。随着新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建筑学专业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建筑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调整,帮助学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有效提升个人建筑学专业技能以及美术素养,从而成为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专业建筑设计师,这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将会围绕这一点展开探讨。

一、建筑学专业中的美术课堂教学范畴

当前,我国的建筑专业学院仍普遍使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

体系进行艺术设计训练,然而,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的领域概念却各有侧重,这一点在高校进行招生时就有所体现,艺术设计学科以艺术生作为主要招生对象,中学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而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则以理工科为主,在生源背景方面有所区别,因此,在艺术设计体系下的美术教学就使这一问题逐渐显现。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更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之下获得与新时代社会相匹配的专业技能,美术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通过对设计教学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提高学生的设计逻辑、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大趋势,创造出更有质量、更活跃的美术教学课堂。

未来建筑人才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建筑美术教学应该从浅层到深层系统教学,逐步地遵循由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针进行。因此,建筑美术的基础课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训练阶段。第一阶段的教育侧重于正确的观察,注重培养基本的建模技巧和概括事物的能力。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则锻炼学生的分析技能和理解技能,同时强调他们对空间、结构以及色调的理解和感知。第三阶段主要通过研究物体的数量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空间和形体的能力。通过收集视觉信息,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判断、识别和应用复杂视觉现象的能力。学生对物理图像进行分类、选择、划分、组合和重建,以增强学生的整体控制和图像协调,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这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每一阶段,教师都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学生对美术设计与视觉创意的综合审美创作意识,使学生对建筑学的综合设计能力有效提升,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质量,促进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

二、视觉创意与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在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授课、创意技能锻炼,构建设计逻辑体系以及审美感官的提升来实现提高学生美术设计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通过综合多个层面的训练,将整个美术创意的学习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逐一学习,对每一模块都做好训练,而后通过综合技能教学训练将学生分散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美术设计的系统,使学生在运用这些技能时收放自如。通过视觉创意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教学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最为有效的教学课程,同时又能为建筑学的核心设计课程做更好的内容补充。

(一)视觉创意与美术设计

专业理论知识、美术创意、设计逻辑与感官审美都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训练模块,这四大模块不能单向训练,而是相辅相成,各有不同又一脉相承。通过视觉创意能够有效实现现代化美术教学理念,从而综合四大模块的技能进行教学。

通过视觉创意来实现美术设计教学的改革目标。首先,教师需要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认真观察的意识,从而达到积累视觉审美经验以及美术观感的构思和经验。然后结合生活美学体验完成基础绘画训练,使感官刺激通过艺术设计向外表达,从而提升学生抽象绘画的技能。然后,开始安排不同主题的素材收集、图像处理以及绘画语言的训练,综合视觉创意训练,巩固学生的感性视觉设计基础。最后,对于学生在视觉创意下所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一解决,使学生能构建准确的逻辑思维,运用四大模块设置不同的问题,综合成不同维度的问题探讨课堂,构建出简单展示、深度训练的课堂体系,使生活观察与课堂绘画训练能够互相制衡,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对视觉语言的综合研究,学生能够依据艺术风格的迥异与发展,逐渐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艺术多样性审美意识,然后教师通过对美术的主观表达以及形式表现进行着重训练,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来锻炼美术设计的自主意识,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课堂。

(二)视觉语言的掌控

抽象观察导致抽象概念的诞生,绘画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学习视觉语言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固定或现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结果习得他们个人的视觉语言。

与原有的基础教学理念相比,视觉艺术导向建筑专业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将连续混合的美术设计教学过程转化为清晰明确的教学活动。基于明确的指导环节、课堂目标、课堂重点、教学模式、评估标准等模块,将视觉创意以及美术设计的内容具象化。首先,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操纵和观察;其次,他们将抽象思维从困难状态转变为明确的步骤和培训目标。最后通过视觉创意手绘训练,增强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艺术美感,在具体绘画中激发灵感。创造性思维总体表达发生了变化。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课堂学习重点、美术教学技能、评核标准等综合教学目标,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计划应具有视觉创造性,将整个综合教学工作分解重组。同时,根据每个环节的要点,将理论知识、设计要素和能力培训的任务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并在不同的目标下设置合理的指导点来设定合格评定标准。以下是大二美术教学的示例,说明了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首先,我们支持在大学教育知识创新目标下实施简化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教学模式是以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理论为基础,建立视觉艺术导向的建筑美术教学课程体系。然后,通过课程和教學内容的改革,分级信息单元的建立,最终完成设计创意和思想表达,以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技能培训与理论教育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创作作品能力的提升。最后,改变“教师和学徒”传统美术设计教学模式,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艺术设计规则进行独立,明确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目标。除此之外,建立理性统一的教育规划体系分类,有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促进美术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将根据课程计划中列出的内容,共同促进整个美术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教学方法和思想上,例如,学生的自发学习,教师启发课程,基于理论的实践以及推广综合课程计划展开美术课堂教学。与此同时,可组织STUDIO艺术工作坊的课堂活动模式,以教师和学生划分小组教学,并鼓励他们一起工作、互动与独立学习。通过建立图片分配评论机制,按顺序进行教师轮换,学生可以接受更多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个人的美术设计水平。

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教学不能笼统地与其他工程学科相提并论,不同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意义各有不同。而对美术创意的设计能力训练与设计思维逻辑的建立,都成为学生建筑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作为整项美术设计的学习核心,潜意识的设计表述以及个人思想的客观描述都是美术设计技能的重要保证,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训练以及教学反馈作为基础进行训练。因此,高校应围绕视觉创意展开美术教学的理论讲授,转变当前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通过认知、感官、创意、表达不同层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规划,综合提升学生的建筑设计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昆.以视觉创意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7(19):113-114.

[2]姜亚洲.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J].江苏高教,2009(6):156-157.

[3]叶洪图.建筑美术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美术大观,2014(9):156.

[4]杜丽,许冬梅,吴玉娜.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29):112-113.

[5]胡望社,王志刚.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色彩的表现与创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6):175-179.

[6]胡望社,赵桂才,许广辉.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体”元素的设计与创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2):151-155.

[7]谢徐宏.探析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J].城市建筑,2015(35):44.

[8]李永宾,李璐.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分析[J].魅力中国,2014(15):336.

编辑 李 静

猜你喜欢
美术设计建筑学美术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②
萌鸟呱呱表情包设计
美术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建筑学名词审定预备会召开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电脑美术设计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