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张贺英

2019-10-10 03:28苏莉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团结村黑土地驻村

苏莉

201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举办全国“最美奋斗者”颁奖典礼,在40名入选者中,只有一名内蒙古人,他就是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团结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贺英。

张贺英是市妇联办公室主任,过去一直从事机关事务。2018年春天,他被派到团结村,挑起了以前没有干过的驻村工作。虽然面对的是毫不熟悉的环境和人,但在妇联工作久了,张贺英也变得细心、耐心,而这两样品质,对他的驻村工作大有帮助。

团结村虽小,民情却复杂。村民一半是回族,其余是蒙古族、汉族,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上访户也有好几个。在张贺英看来,做村里的群众工作,跟过去做妇女工作多少有些共通之处。他常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他愿意跟农民拉家常,总是大爷大叔大姨地叫着,和乡亲们像家人一样相处。有贫困户病了,张贺英跑前跑后给联系住院;谁家有个婚丧嫁娶,他也都会去参加,送上一份祝福。时间久了,现在张贺英推门进到任意一户村民家中,主人都会竭力留他多待一会儿,喝杯热茶。每当这时,张贺英心里都热乎乎的,他知道,村民们心里有他了。

村民常秀菊身体残疾,家中也确实困难,因是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有工资收入,就未能享受扶贫政策,所以常年上访。张贺英一上门,满腹意见的常秀菊就一股脑地向他抱怨。第一次,张贺英在她家待了两个多小时,一句话没插上,就听她说。第二天再去,又是耐心听了一个多小时,常秀菊终于说到没话可说了,张贺英这才开始为她做起心理疏导。之后,张贺英分别向镇里、旗里、市妇联反映她家的困难,为她在各级争取到了帮助。真情投入之下,就是石头也能被捂热。常秀菊被感动了,她流着泪说:“你们真心实意地帮我,付出了很多,我再也不上访了。”在开斋节那天,常秀菊让女儿早早地来到村部,为包村干部送來了“油印饼”,还说有时间一定要请包村干部到家里吃饭。

贫困户谭秀说,以前对每年派下来的扶贫干部一点也不熟悉,叫不上名字。张贺英来了之后,乡亲们愿意和他聊家常,和他讲自己的致富计划,大家觉得有了主心骨。

在走村串户中,张贺英渐渐掌握了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也总结出了制约团结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团结村不大,却有库伦旗部分城区穿村而过,还被一道库伦沟分为南山、北山两部分,地形破碎,村民只有不足400人,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每户的土地不过几亩,想从那一亩三分地里发财,不容易。而且,村里19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一个共同之处——“病残”二字,拖得这些人深陷泥淖无法抽身。

针对每个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张贺英与帮扶干部一道为他们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帮有能力的贫困户找发展特色种养的门路,让缺乏能力的贫困户搞点短、平、快的小产业,或者实现入股分红。此外,张贺英还主动邀请通辽吕氏中医传承人吕会志走村入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义诊。

要脱贫,产业发展是根本出路。张贺英为村里确定了“党建+小产业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1+N”产业脱贫措施,即主要扶持贫困户养优质母牛,同时发展多种特色小产业,南山主要发展牛羊养殖,北山主要发展笤帚苗产业,同时,组织全村妇女做“来料加工”项目,引进蚯蚓养殖、家养黑麦苗等特色项目,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在落实规定动作之外,张贺英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干群牵手、村企共建、社会帮扶、亲情关爱”扶贫模式。他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通过网上网下“项目认领”、众筹“循环金”、专项帮扶等方式,组织18个企业的党支部与团结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共促,开展了“心手相牵·奋斗圆梦”助力库伦旗团结村发展产业项目认领活动。活动中,每个企业认领了一个帮扶项目,涵盖关爱贫困母亲、关爱贫困学生、健康扶贫、北京油鸡养殖、贫困人口技能培训、集体经济牛产业、集体经济鹅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集体经济牛产业购置基础母牛18头、投资10万元,成立合作社并吸收村民入股;集体经济鹅产业以“循环金”模式众筹发展资金7.5万元。由此,团结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清零递增”,张贺英为团结村留下了一份殷实的家底。现在,他为村里引进的家养黑麦苗的项目,让众多年老体弱没法出门做工的村民每月增收几百元,实现了在家等着收苗,足不出户创收。他鼓励村民手工制作扫帚,产品投放到库伦旗爱心超市,大受欢迎。他引进的北京油鸡的项目,认养的村民2018年底就得到了第一次分红……

张贺英“脱贫增收有创新,小型产业来助力”的做法,得到了自治区、市里领导的认可,团结村被评为市党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旗集体经济先进集体,成为全市各地参观学习的典型。

脱贫工作成绩卓著,但张贺英并不自夸。他说,市妇联是他的坚强后盾,他有了疑难问题都回“娘家”寻求支持,领导经常到了深夜还在微信上指导他工作,也曾为了村里帮扶资金的事儿,半夜在微信上召开党组会……

除了对单位的感激,张贺英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驻村以来对家人的亏欠。他说,自己驻村一年多来,工作起来没白没黑,上小学的女儿只有爱人一个人带,有时候忙起来经常一个月回不了通辽,即便回了通辽也要为了村里的工作做各种沟通协调,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每个在团结村度过的夜晚,他虽然很忙,要写工作日志、向单位汇报驻村工作等,但一定会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和妻子、女儿视频一会儿。

2018年末,张贺英在村里组织了一个联欢会,村民、帮扶干部、帮扶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这次联欢会上,张贺英朗读了一首自己连夜写的散文诗,抒发了驻村工作中的感受,感激村民的拥护、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土房里,那片厚厚的黑土地养育了我。

22岁那年,我满怀激情离开了那片黑土,跨进了几辈人渴望的城市,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娶妻生子,衣食无忧。

37岁,双脚又踏上了黑土地,闻到了泥土的芳香。回味小时候在黑土地上的快乐,回味黑土地上吃过的苦,想想妻儿,想想年迈的父母,内心的退堂鼓在作响。

聆听党组织交心的谈话,看到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望着远处高高飘扬的国旗,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入党誓词萦绕在耳边。

离开妻儿,告别父母,背上行囊,走进了这片黑土。

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思路没方向,靠党委政府、靠我的娘家人,我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支部共建共促谋发展,脱贫攻坚牵手筑圆梦。

没资金没项目,项目认领、循环金、专项帮扶多方筹措,单位、企业、社会团体齐上阵。

胆小不敢住,邻居崔姨一家天天把我叫到家里,吃上了热乎饭,吃出了家的味道,幸福的泪水一直在流。

感恩,要懂得感恩,百姓的期待就是动力,就是源泉,乡亲们的苦就是自己的苦,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乡亲们的贴心人。

承诺,许下的庄严承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团结,团结村的团结,各民族的团结,呈现了新的生产力。

和谐,亲人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弘扬了社会新风尚。

发展,小产业的支撑,集体经济的递增,实现了好收成。

丰收,内心的丰收,庄稼的丰收,洋溢了喜悦的笑容。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就是我的家,家里有你有我有大家,共叙着——年的味道!

读着读着,这个感性的大男孩又一次哽咽了,能够用真心换取乡亲们的真情,这样的日子,让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作者单位:通辽市文艺创编室)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团结村黑土地驻村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科技帮扶 推进共建
———省水科院到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进行科技帮扶回访
让团结村变得真“团结”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摘取黑土地上黄金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