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花脸净心 唱好这“独一份儿”的声腔艺术

2019-10-10 15:10
世纪人物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京剧团花脸梨园

尚长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文艺繁荣发展的过程,作为“准80后”和“新上海人”,他传承戏曲精髓,又紧跟时代步伐,这些都源于他对京剧艺术那份骨子里的热爱。

出身梨园名家 三兄弟入三行当

强国论坛:您出身于梨园名家,兄弟三人从小就对戏曲耳濡目染。在京剧的行当里,您当初为何会选择专工花脸并延续至今?

尚长荣: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戏曲的环境里面,没出娘胎就能感受到京剧的激越而美妙的旋律。可以说从小就爱看戏。大哥长春,是武生;二哥长麟,继承父亲的衣钵,青衣、花衫;我正式学花脸是1950年,到现在应该说是69年吧。我正好在六七岁的时候在天津,我看过金少山先生的戏,“金霸王”不得了,那都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当时我父亲母亲问我,你愿意不愿意学花脸?正中下怀,我说很愿意。

一部纪录电影 一次家族聚会

强国论坛:上世纪60年代,文化部投拍纪录片《尚小云舞台艺术》,你们兄弟三人共同参与排演。这部珍贵的影片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尚长荣:为了给老一辈的艺术家能够做记录,抢救、继承优秀的京剧传统艺术,所以就筹拍了《尚小云舞台艺术》。这个片子是在1961年得到文化部电影局的投资和批准。其中一折是《失子惊疯》。从小看这个戏的时候,那时候大概就是三四岁吧,一看到舞台上父亲(饰演的)胡夫人这个形象被坏人强盗抢走了,我就会在观众席里哇哇大哭。没想到几十年后,我就扮演了这个红胡子、绿脸的强盗,把父亲给抢走了。我父亲常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恐怕也是我们弟兄三个同时都能够为父亲配演,也是难得的一次梨园家族的一个大聚会。

想在台上显萃 必须背地受罪

强国论坛:您从小自带光环,当年的练功学戏之路,是否也是顺风顺水?

尚长荣:说长荣你是出身于梨园世家,肯定你的艺术道路是在掌声和鲜花当中度过的。其实不然!干我们这一行,梨园界演戏,应该说和艰辛,和汗水、泪水,甚至还要有一点血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想在台上显萃,必须背地受罪。这个受罪实际上就是要勤奋、苦练,要吃苦。从小练功,毯子功、把子功,这都得练,而且要拉戏,不管你文戏、武戏,演员从小必须得学昆曲。像我们花脸必须学《芦花荡》《醉打山门》《火判》,都得学,这是基本功。到了青春期,倒仓,就是青春期变声了,这又是一关。当个演员得过几关。不经一番寒彻苦,怎得梅花扑鼻香。只要勤奋,就会有收获。

从北京到西安 一干就是32年

强国论坛:您是北京人,从事京剧事业为何会选择到西安发展?

尚长荣:说起来,我应该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北京从小学戏、演戏。那时候我也有幸跟着父亲在“尚剧团”尚小云剧团,在全国的演出。这一段的舞台实践,正是学习、实践、追求最好的时光,也等于是砸下了一个比较夯实的舞台实践基础。在1958年,我父亲也是受西北戏曲界的盛情邀请,所以就支援西北的戏曲教育。这样就等于把半个家搬到西安。所以我就调到了陕西省京剧团,在陕西省京剧团一干就干了32年。

文武须兼备 “抓”人有纹理

强国论坛:在陕西省京剧团期间,《张飞敬贤》让您挑起大梁。有评论说您“文”唱了这个武将,“武”唱了这出文戏。个人的这种表演特色,怎么才让戏迷朋友感受到与众不同?

尚长荣:唱文戏你必须得有扎实的基本功,你得有武戏的基础。那么架子花脸,不仅要有面和表演武功的基础,你還得有铜锤的唱功。这样就要求我们演员,要做一个合格的京剧演员,必须文武兼备。文戏不是要你“武”唱,是用非常生动的表演来给它激活,唱得活,这样就“抓”人。武戏“文”唱不是“温”唱,你得唱出纹理来。

从西安到上海 二次创业“自找苦吃”

强国论坛:上世纪80年代,您曾任职陕西省京剧团团长。是一个什么念头,让您放下已有的成绩,来到上海闯荡?

尚长荣:可能是受到改革开放全国这种轰轰烈烈的如火如荼的这种热潮的驱动和激励,总觉得我们不能滞后,必须得求索。正好遇到一个优秀剧本——《曹操与杨修》。我一看基础很好,不同于传统的三国戏,很有新意。我当时觉得,这个戏要想排,必须得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艺术效果,排起来才有它的意义。1987年,我就夹着剧本,听着贝多芬的《命运》。坐着绿皮火车,潜入了上海滩,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门环。应该说,当时的上海,各方面的条件还比不了北京和几个兄弟省,待遇并不高,但是,我喜欢上海的一种风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我从跟上海的合作,应该说又是一个32年。

守住这“独一份儿”的民族瑰宝

强国论坛:在上海,《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形成了您的代表作“三部曲”,获得诸多大奖和荣誉。这也源于您“不吃老本”,坚持创新剧目。当前,京剧艺术更好地融入时代,您觉得传承和创新,哪个更重要?

尚长荣:我们民族戏曲这么多剧种,这个优秀的杰出的难以逾越的声腔艺术、表演形式,是在世界艺术之林当中独一份儿。继承传统和推动创新,二者不应该对立起来。在继承上我们不要犯僵化的毛病,克服僵化;在推动出新上,要克服异化。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永远不要背离我们本民族、本剧种的本体生命,就是本体艺术风格。一定要克服浮躁,一定要克服盲目的追求。要加强什么?民族自信,剧种的自信,文化自信,这样你才能够很冷静地、很现实地来做继承和推动。

力推大戏青春版 锻造京剧接力棒

强国论坛:您在培养传承人方面最看重什么?现在,您的三部大戏都有了年轻演员为主力的传承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尚长荣:说起来演《曹操与杨修》这样的剧目,难度是比较大的。你得有扎实的传统戏的基础,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你才能把新创剧目演到位。当时曾经考虑能不能老少同演、师生同演,就是说我演其中一折。后来想,与其演其中一折,为什么不能推出一台全部是青春版,由青年人来接棒、接班。这一台应该说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各种方法全都用尽了,终于出台了,观众认可了。应该说,这点劲儿没白使。要对传统戏精排精演,进一步地去完善传统;对于新创剧目,要接地气,贴人心。简言之,要好看、好听、动人。

京剧属于青年 好戏永远立得住

强国论坛:观众戏迷的认可,能极大鼓励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回?

尚长荣:1995年第一届京剧艺术节闭幕之后,我们全班人马进京,为首都高校学子演了十场戏,不收一分钱。第一幕过去了,第二幕就开始鼓掌,到演完,统计了一下,(掌声)大概有45次之多,从来没有过的。越演我们心越放下来,越演越兴奋。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炙热的场面,我第一句话是,感谢同学们冒着三九严寒来看我们的剧,第二句我喊了一句,“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直到现在,我仍然说,半生来所遇到的炙热的演出场面,只有那一天是我终身难忘。只要有好戏,只要有打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戏,永远是立得住的。

我是民族自强、文艺繁荣的见证者

强国论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文艺发展的角度来说,您怎么评价京剧艺术在这70年里的变化?

尚长荣:新中国的建立,是戏曲梨园界广大艺人们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70年,是我们民族自强、文艺繁荣的70年。(我)亲身经历,也是见证者。我为70周年伟大的业绩而欢呼。我是个幸运者,我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赶上了好团队,也赶上了诸多戏迷、好观众对于我们戏曲事业、京剧艺术的厚爱、支持和激励。

猜你喜欢
京剧团花脸梨园
民营京剧团商业模式调查研究
松岩:风雷传家人
花灯和花脸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有猫如弟
梨园逐梦人
花脸一朵朵
从当今群众戏曲活动现状透视群众戏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