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微腐败”模型构建及定量研究

2019-10-11 16:09董安有徐嘉琛胡学军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定量研究微腐败

董安有 徐嘉琛 胡学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8-130-02

摘 要 党中央对新时代正风反腐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中强调,“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从内外部各类监督检查情况看,企业重点领域查处的违规违纪案件多发在基层单位位低权重岗位,给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汇总梳理企业位低权重岗位腐败现象,研判分析微腐败发生成因及影响,探索构建微腐败模型、赋值定量分析,用以判断各岗位、各权力事项微腐败等级,定位防治重点,有利于优化微腐败防控方式,提升工作成效。

关键词 微腐败模型 定量研究

一、腐败理论研究简述

腐败理论的经济学解释主要来自寻租理论,寻租的基本理论和思想主要由图洛克在1967年提出,其形成机制为“权钱交易”。苏珊·艾克曼在“委托代理”的框架内把“腐败”正式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并首次对腐败进行定量研究,与寻租理论所描绘的腐败行为结构相比,多了“委托人”因素,即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与腐败行为的隐蔽性,谋求私人利益。监管者与市场主体之间实际与潜在的合谋往往以隐藏信息披露的方式存在,而这必然导致对最终委托人的现实损害。

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指出,不受监督的权力会诱发腐败,但是监督权力的权力也有可能腐败。以梯若尔和拉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博弈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把合谋理论引入产业组织研究。1998年,拉波塔、洛佩兹·西拉内斯、施莱弗和维什尼四位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立法和执法量化的指标,将法律制度与金融体系寻租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内,制度对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支配作用,制度与腐败之间存在关联性。综上所述,权力腐败是经济活动中腐败的核心,只有基于以权力为关键点的腐败定义,才能给腐败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二、企业微腐败要素模型建立

企业“微腐败”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权力、机会、认知、成本四个要素。其中,权力要素是构成“微腐败”现象发生的基础。而机会、认知和成本三个要素则与“微腐败”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机会要素与“微腐败”行为的发生概率成正相关关系,认知和成本要素与“微腐败”行为的发生概率成负相关关系。变化趋势如下:

在认知和成本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机会的减少,“微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变化减小。在认知和机会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成本的减少,“微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大。在成本和机会一定的条件下,随着认知的减少,“微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大。

三、企业岗位“微腐败”函数模型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对企业“微腐败”现象,建立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十分必要。企业“微腐败”构成因素为权力、机会、认知、成本。其中,权力是构成“微腐败”现象发生的基础,机会与“微腐败”行为的发生概率成正相关关系,认知和成本与“微腐败”行为的发生概率成负相关关系。

基于企业“微腐败”特征,结合引发企业“微腐败”的因素,建立企业“微腐败”函数模型:

假设:

Pr=发生“微腐败”行为的概率;

P=权力的大小(Power),P∈[0,+∞);

O=“微腐败”行为的机会(Opportunity),O∈[0,+∞);

C=“微腐败”行为的成本(Cost),C∈(0,+∞);

K=合规意识(Knowledge level),K∈(0,+∞);

其中,f、g、h均为正比例函数。

企业“微腐败”函数模型为:

Pr=P0×f(O)gC×h(K)

各要素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如下:

一是“不能腐”的定量研究。用O来表示能不能腐的可能性,O的相关变量主要是:①某岗位拥有权力的个数;②各项权力的执行频率;③各项权力执行过程的控制点个数;④各控制点的控制强度。

二是“不敢腐”的定量研究。用C来表示对敢不敢腐的控制,C的相关变量主要是:对该腐败行为的惩罚强度。

二是“不想腐”的定量研究。用K来表示想不想腐的认知,K的相关变量主要是:该岗位员工合规意识强弱。

通过对上述变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O和C是由企业内部岗位设置及内控建设情况决定,K为员工主观认知情况确定。因此,由P、O和C,可以得到岗位“微腐败”系数(MC,Micro Corruption)。MC值用于表示该岗位在当前的权限设置及内控环境下,发生“微腐败”行为严重性的指标。

MC=P×OC

其中,

P×O=i=1nPi×fiConi

n为该岗位拥有权力的数量;Pi为权力i的影响程度,fi为权力i的执行频数,Coni为权力i的控制水平。“微腐败”行为成本C=Puni,Puni为权力i执行不当时的惩罚强度。

综上,可得到:

MC=i=1nPi×fiPuni×Coni

1.Pi的赋值

权力的影响程度Pi=DL×A。DL是损失程度,维度包括经济损失、形象损失和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损失程度=Max(经济损失,形象損失,管理效率)。A是影响范围,包括对企业内部、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影响。通过对两个函数要素进行半定量赋值,分别取值1-5分,Pi即为两个要素的乘积。

2.fi的赋值

权力的执行频率fi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赋值,执行小于每年一次的,赋值2;每年至少一次,赋值4;每季度至少一次,赋值6;每月至少一次,赋值8;每天都可能发生,赋值10。(注:不定期发生的,应根据实际发生频率选择最大频率)

3.Coni的赋值

控制水平Coni=控制阶段×控制方式×控制痕迹×控制有效性,赋值大于0,小于等于1。

控制水平Coni赋值表

4.Puni的赋值

结合企业员工奖惩办法及相关规定,对惩罚强度Pun进行赋值,分值1-10分,被警告时赋值1,记过赋值2,记大过赋值3,留用察看赋值4,降职赋值5根据严重程度增加赋分值,最大赋值10。

岗位“微腐败”系数应定期进行评估修订,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及时进行重新计算:(1)公司制度、内控体系等发生变化,对岗位“微腐败”系数的参数发生影响的;(2)岗位人员发生“微腐败”行为,对岗位“微腐败”系数的参数发生影响的;(3)岗位职责发生变化,对岗位“微腐败”系数的参数发生影响的;(4)其他经判断对岗位“微腐败”系数的参数发生影响的情形。

四、企业岗位“微腐败”指数判断

基于岗位“微腐败”系数MC值,结合“微腐败”造成的损失及其影响范围,计算出各“微腐败”点的综合表现指数,根据指数的数值区间,划分为四个等级,以此作为“微腐败”点重要性判断标准。“微腐败”点综合表现指数(CI,Corruption Index)计算公式:

CI=Pi×fiPuni×Coni

当综合指数在1-10之间时,“微腐败”等级为轻微,当综合指数在11-40之间时,“微腐败”等级为一般,当综合指数在41-60之间时,“微腐败”等级为较大,当综合指数大于60时,“微腐败”等级為重点。针对不同“微腐败”等级,应该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与管理方式。

综合指数等级划分如下表:

五、研究结论

在“微腐败”理论研究、企业“微腐败”表现特征和“微腐败”模型的基础上,企业应建立基于岗位微腐败系数(MC值)的“微腐败”控制体系。在风险识别方面,全岗位MC值梳理是“微腐败”防控体系的基础工作;从长久来看,可在MC值研究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探索建立员工信用体系,为每位员工建立信用档案。在风控优化方面,通过健全制度规范、优化岗位设置和加强监督效果来降低“微腐败”机会,实现“不能腐”;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措施和将“微腐败”行为纳入个人信用档案来提高“微腐败”成本,实现“不敢腐”;通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来提高“微腐败”认知,实现“不想腐”。在跟踪预警方面,对于发生的“微腐败”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并建立“微腐败”行为案例库;通过实时跟踪MC值和员工信用值变动情况,结合MC值和员工信用值设立预警区间。岗位微腐败系数(MC值)模型构建及其定量研究有利于企业分析、发现“微腐败”易发岗位,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措施,预控“微腐败”发生,并有效遏制企业“微腐败”滋生。

猜你喜欢
定量研究微腐败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