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阳泉实践

2019-10-12 08:48贾礼庆
娘子关 2019年5期
关键词:阳泉深井巷道

贾礼庆

二十世纪几乎整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时任县委书记李贵的带领下,大办水利工程。他们把浊漳河的河水通过人工修筑的明渠、暗渠引入林县各个乡镇,渠网长达1500公里,被后人称之为“人工天河”。这个工程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为了修筑红旗渠,林县人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投工5611万个,投资12504万元,参与群众7万人。修建过程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据计算,如果把修建红旗渠动用的土石方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凝聚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在困难环境中艰苦创业的人们。在我们阳泉,有一项被称为“华北第一斜深井”,“中国第一石灰岩深井”的工程,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河人在阳泉市委和阳泉市水利局的支持下,举一个村庄之力,在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三没设备的艰难环境中,靠着一双手,利用锤、钎等简单工具,在一疙瘩石灰岩上以三十度坡度向下开凿。凿出七百三十多米长的巷道,打出来一口日出水一万方的深井,开创了石灰岩地区成功找到地下水的先河,壮举惊动地质部多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来小河深井调研考察,学习指导。一时间,小河深井声名大噪。

谈到小河深井,必然绕不开时任阳泉市水利局局长的潘慕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大旱是促成小河开凿深井的一个重要原因。阳泉当时缺水问题严重,因为没有稳定的水源,人们只能饮用一些废弃的老矿井中积存的水。这种水受到地层中的矿物质污染,水质颜色偏黄,入口苦涩。即使这样的水,也不能稳定供应,需要阳泉多家单位派出汽车,拉着水包昼夜不停地给缺水严重的乡村去送水。

当时市水利局给市委的建议是开凿深井。但因为深井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开凿深井的一些条件并不具备,更多的人希望在桃河上游修建水库和上马娘子关提水工程来解决阳泉吃水问题。当时以潘慕贤为首的阳泉水利技术人员认为建水库不是解决阳泉缺水问题的最终办法,只有全面启动娘子关提水工程或打深井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受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影响,战争风险很大,人们认为,娘子关提水工程会成为战争目标而毁于瞬间,所以好不容易争取到国家批准建设的工程,开工后又一度停工,再加上工程难度大,竣工遥遥无期。那么,打深井解决吃水问题就成为既可最大限度规避战争风险,又能快速解决局部缺水问题的有效方法。

市水利局根据水文勘探资料和矿务局工程技术人员反馈的信息,坚信桃河河床下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于是向市委多次建议深挖地下水。潘慕贤找到时任阳泉市委主管农田水利的马维华副书记说:“马书记,我认为解决深层水的问题,要先解决思想问题。”马维华让潘慕贤说说他的具体建议。潘慕贤说:“您批准我组织一次参观,这次参观主要解决思想问题。”马书记批准了。于是潘慕贤号召全市各公社和主要大队的书记,组成了80多人的参观团,去晋中、晋东南、晋南等地去参观学习人家的打井经验。

这次现场参观学习的人员,走访了晋南和晋中地区的多个打井示范社队,尝过了人家水井里甘甜的井水,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讨论,一路思考,当他们到达晋南地区的万荣县,了解到万荣县有一个“三八女子打井队”,觉得比较稀奇,决定进行深入了解。潘局长带领参观团成员来到这个女子打井队正在作业的深井边,了解到这口井已经打到了将近一百米的深度,从井口看下去,井内漆黑幽深,一眼望不到底,看上去就让人害怕,但这口井还没有出水,仍在深挖之中。

看到这口井,潘局长问谁愿意下井看看,很多参观人员害怕,不敢下。潘局长就对时任小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双贵说,咱俩带头下井看看,行不行?李双贵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答应了,于是俩人一起下到了井底。

万荣县的地理环境基本处于黄河淤积的地层上,地下基本都是沙土,打井就用铁锹挖,然后用砖砌好井壁,一边挖,一边砌,沙土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一百多米深的沙土井工程,想想那危险和艰难程度都让人心生畏惧。

“三八女子打井队”干的这个工程让人看了非常震撼。在井下,李双贵就对潘局长感叹说:“人家女人们能干成的事,咱咋就干不成?”就在这个井下,李双贵下定了回去要在小河打深井的决心,他向潘局长表决心,自己回去要打井。

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和学习了所到地方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发展水利,不断打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故事。在长达四十多天的观摩学习中,他们与打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交流,向他们讨教学习,把人家的经验牢记在心中,把打井先进大队和先进人物所总结出来的“一滴水精神”内化于心。

在学习观摩的过程中,李双贵看到在同样的旱作农业区,人家打下的机井喷涌而出的井水灌溉着农田,确保农业丰收,社员没有吃水难的困扰,粮食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向国家上缴大量的粮食。这些成绩让李双贵心潮澎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一滴水精神”在小河大队的土壤里扎根,他要让“一滴水精神”根植于小河大队党员和群众的心中,在小河大队发扬光大。

阳泉参观学习团返回的路上,在长治招待所,潘慕贤局长把所有参观学习的人召集起来开会,拍板定案回去后谁来挑头打井。要求提出来,很多人表现出来畏难情绪,不敢接潘局长定下的工作任务。而李双贵敢为人先,第一个站出来报名打井。他向潘局长表决心,回去后一定要挖出地下水,从根本上改变小河大队农业生产条件,彻底解决人畜吃水困难问题,用实际行动实现当时中央北方农业会议精神提出的“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既定北方农业发展目标。

潘慕贤看到李双贵坚定的眼神,内心由衷地笑了。打井要找对的人,李双贵眼神中坚定的信念被潘局长看在眼里。之后,他为小河打井出谋划策,提供帮助,成为小河打井队的坚强后盾,为小河争取打井经费和打井物资,为深井成功出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小河人称为“深井第一功臣”。

参观结束后,李双贵回到了小河。他召集支委一班人,把自己一路的参观内容,考察详情和思想变化做了汇报,然后把自己对水利局潘局长的承诺讲了出来。小河大队班子成员对党支部书记的这个计划兴奋不已,一致拥护,接下来便研究由谁来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其实,在李双贵表示小河愿意打井,并接下打井任务的时候,潘慕贤局长便附带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打井一定要用小河大队的基干民兵,由基干民兵来完成这项工作。

小河大队支委石正林时任小河民兵营教导员,是民兵实际带头人。在打井这个工程确定上马的时候,就已经被潘慕贤和李双贵双双点将,成为工程项目的负责人。

之后,小河人在村头东垴山角下一疙瘩青石板上开始了打井工程。当时他们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石头里头能打出水来?说怪话的人层出不穷。也不能怪人们发出质疑之声,要知道,这个凿井地点打破了人们的惯有思维。过去打井,都是在土层上面往下挖,挖下去见水就算成功了。而这次打井不走寻常路,不仅像挖煤窑一样斜着往地下开凿,而且还是在一疙瘩青石板上凿开了井口,这是做哪般呢?会不会打井呀?见没见过井是啥样的?

对于群众中出现的质疑声音,李双贵有他自己的考量。他外出考察过别的地方的打井方式,自己更是带着社员多次实践过,打竖井固然能直达井底含水层,但是安全实在不好保证。他在外出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省内其他地方打井过程中有过很多血的教训,他要尽量避免伤亡事故,不希望在打井中让小河群众付出生命代价。含水层大约在地下二百米以下的深度,斜着打进去,能最大限度保证打井队员的生命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所以,他顶着扑面而来的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让这个意见在支部会议上通过,特别是让打井队队长石正林和打井队员们接受。

石正林对于党支部集体研究的方案坚决执行,在工作中,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不懂,他就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水利局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用最原始的工具,手拿一个指南针来确定方向,用一根线绳和一个锥体吊锤来测量角度,整个工程从开凿之初到最后打到700多米深度,他就一直用这样简单的工具来测量。

在小河深井展厅的展柜中,存放着一个小小的罗盘,文字介绍说是当年打井时候石正林队长使用的定位工具。但石正林回忆说,他根本不会使用罗盘,一直就用的是指南针、线绳和椎体吊锤来测定方向和角度的,那罗盘是当时水利局技术员使用的。那时候的石正林,既是打井队长,还兼职技术员、安全管理员等等角色,当时的工作分工没有那么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抓。

担任打井队队长的六年里,石正林夙兴夜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打井队。斜井打到100米深度的时候,出现了泥灰岩,岩层不稳定,经常发生塌方事故。当斜井打到420米的时候开始见水,再深的地方,打井队员开始冒着淋头水掘进,安全形势更严峻了。为了安全生产,发现苗头他就及时提醒,及时阻止,时刻鞭策警醒打井队员。

打井的六年时间里,他开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会数不胜数。为了保证工程不出事故,石正林跟班作业,别人三班倒,他则班班到。他担忧井下安全,他牵挂工程进度。他在工作中有安排,有检查,有监督,有总结,有奖惩。他善于调动打井队员的积极性,他对井下的每一项工作都在行,都懂门道,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能镇得住属下。

他领导的打井队员也很争气,不仅自觉维护安全生产制度,人人作践行者和监督员,而且在保护集体财产,推进工程进展方面更是发扬了团结协作,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小河大队党支部、小河民兵营、小河打井突击队赢得了殊荣和社会好评。

据统计,小河打井队中受伤次数最多的人是石良玉。他参与过多次井下突发情况的抢险战斗,让打井队员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1976年3月3日下午,石毓仁组放炮后在井上等待烟尘落定后好下井作业。就在这时候突然停电了,水泵停止泵水,水泵和电机如果被淹,深井工程就没法进行。要知道当时设备奇缺,设备一旦损坏就会造成工程无期限停工。

为了挽救集体财产,保证深井工程进度,组长石毓仁带领石良玉、窦振邦、石义、安素亮等打井队员沿着漆黑的巷道陡坡,摸索着前进,到600米深处的工作面去抢救集体财产。刚刚爆破后的巷道内严重缺氧,工作面弥漫着硝铵混杂着微尘的刺鼻烟雾,但大家心里只装着集体,担心电机和水泵的安危,顾不上井下呼吸困难,实在憋得不行,就趴在泥水中呼吸几口地面的空气,他们齐心协力抬着三百多斤的设备向巷道上方慢慢挪动。当时,队员们全部因缺氧而出现头晕、呕吐现象。他们在陡峭的坡道上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咬牙抬着电机向上转移。这时候,石良玉因缺氧和吸入大量烟尘而不断吐血,但他一直咬牙坚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抬着电机和水泵,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挪,奋战一个多小时,硬是将设备抬到了安全区,保住了集体财产。但石良玉却因这次抢救物资而呼吸道中毒,三天三夜不能进食,吐血不止,只得住院治疗。

石良玉的双臂上留有四个深深的伤疤,这些伤疤是当年打井时负伤给他留下的终生纪念。小河深井还没有安装铁轨矿车的时候,有一次他拉着平车顺着巷道往上走,走到泥灰岩巷道区域时,头顶掉下一大块泥灰岩砸在了平车上,行进中的小平车载重瞬间增加,阻力增大,钢丝绳陡然绷紧,人的力气压不住车把,造成车把上扬,把他甩过车后,双臂被刺出四道伤口,肌肉外翻,鲜血直流,到医院缝合三十二针。在救治和住院期间,他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句疼,伤刚刚好点,就返回打井岗位继续工作,是大家公认的铁汉子。

石瑞祥是小河深井工程中受伤最严重的人。石瑞祥老人给笔者讲述了他受伤的过程:1975年10月19日,他上夜班,这时候已经掘进到550米的深度。当时,他正在510米处的3号蓄水池旁看泵,正好有一辆矿车不知什么原因停在这段巷道内不上不下,这时候,由于蓄水池内的水快要泵干,需要拉闸。矿车与水泵电机间只有很狭窄的一条通道,他想着通过这条窄道过去拉闸,当他大半个身子已经过去的时候,右臂防水衣袖口处不幸被正飞速转动的水泵与电机的联轴器螺丝绞住,他的右臂右肘关节瞬间被击伤,顿时,巷道内血肉横飞。周围的设备上,洞壁上,到处都是被甩上的骨肉和带着血肉的衣服碎屑,惨不忍睹。这时,他不顾自己的伤痛,拼全力用左手关了水泵闸阀,按下了补偿器按钮。回头才和正在550米深处干活的窦振邦取得联系。

窦振邦闻讯从下面急急忙忙跑上来,见到惨状吓坏了,石瑞祥让他找东西给绑住胳膊止血。当时现场什么止血器械也没有,窦振邦就用一根油盘根绑住石瑞祥的胳膊根部采取止血措施。石瑞祥打铃要求上井。窦振邦帮石瑞祥爬上矿车上井。而留在井下的他看着血肉飞溅的惨烈现场,两腿一软,瘫坐在地上。这次受伤给石瑞祥造成了右臂终身残疾。

有一次井下停电,眼看电动机要被淹,工作面只有打井队员石祥魁和石炳禄两人在场,水位快速上升,已经来不及叫别人来帮忙。为了保住集体财产不被水淹,两人决定把四百多斤的电机挪到水位线以上。沉重的电机,平地上四个人抬都非常吃力,在潮湿、狭窄、陡峭的巷道内挪动这样的庞然大物,需要超常的力量和勇气。

在漆黑的巷道内,两人凭借经验,拼命把硕大的电机往高处挪动,坡陡路滑,每挪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随时有被挤伤、压伤和碰伤的危险。两个人只想着集体利益,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电机被淹坏,工程就会停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的努力,只有一个简单的思想动力,就是为了保证深井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下,两人硬是把400多斤重的电机安全转移到了巷道上方15米远的安全地带。

打井队班组长王东华已经去世。他给打井队和小河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在工程中排除险情的一段真实往事。当深井掘进到达310米处时,工作面打眼放炮。当12个炮的导火索全部点着时,险情突发,工作面上方170米处发生塌方。顿时,渣土、石块如同泥石流般顺着近30度的斜坡横冲直撞一泻而下。巷道两侧的照明线、信号线全被砸断。一瞬间,工作面漆黑一片。巷道堵塞,信息断绝,导火索嗤嗤地闪着瘆人的火光快速燃烧着,打井队员被困在井底出不去,眼看一场重大事故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东华临危不惧,当机立断,指挥全班人马迅速隐蔽在一个较为安全的角落。他却一个箭步冲向炮位,一口气摸黑拔掉了12根导火索,排掉了险炮,保全了打井队员的生命,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窦振邦是打井队员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当时已经四十多岁,本来是没资格参加打井队的,但因为工程需要在班组中安排年龄大点的人来看着点这帮闹起事来胆大包天的年轻队员,也因为他个人积极申请加入,所以进入了打井队。

窦振邦给队里挖矾石时落下了关节炎,本不适宜在井下工作,可是当深井工程开始,他就积极报名参战。别人劝他说,你有关节炎,不能去。他坚决地说,怎么不能去?关节炎这个小毛病算什么,只要为小河人民谋幸福,为群众找出地下水,拼上老命也要干。参加深井突击队后,他一直冲锋在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井下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和队员不团结问题严惩不贷,比班组长还严厉,别人称他“管得宽”。为了排除险情,有一次井下打棚,他五顿饭吃在井下,忍着关节炎的疼痛连续战斗三十六个小时,群众赞扬他是‘硬骨头’!

电工石义在井下英勇无畏的表现也写进了小河深井历史。石义在300米平台上作业时,100千瓦水泵的闸阀突然破裂。强劲的水柱喷在了配电盘上,顿时配电盘上电流噼啪作响火光闪耀,眼看一场重大的用电事故就要发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想用身体堵住出水口,但水压过大,试了两次反被水柱打出老远。他咬紧牙关用足力气第三次冲了上去,拼命抱住水泵,用胸部紧紧压住了出水口等待救援,时间长达五分钟。随后赶到的队员切断电源,避免了一场后果严重的用电事故。

当时的打井队员为了抢进度,争红旗,是拼了命地干。因为井下通风设备不能有效快速地吸掉烟尘和输送新鲜空气,队员们为了赶进度经常不等尘埃落定就冲进工作面开始排渣。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不顾缺氧造成的头疼恶心,不顾烟尘呛鼻,坚持工作。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喘口气,歇会儿,然后继续干。工作面严重缺氧时,他们把脸紧紧地贴在地面湿漉漉的渣石上换几口气,然后再接着干活。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最靠近地面的位置空气最新鲜。因为吸入大量有害烟尘,打井队员张进忠曾一个班内连续呕吐六七次,一度被呛晕昏倒,醒了爬起来再干。石毓仁、石良玉、窦振邦、安素亮、石义等掘进面上的打井队员都有过因缺氧而呕吐、头晕摔倒的经历,但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而退出工程一线。

小河人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在阳泉这块土地上续写红旗渠精神,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打出了泽被子孙后代的甘甜水井,为阳泉地区寻找地下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各乡镇、村庄打深井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猜你喜欢
阳泉深井巷道
强矿压显现巷道锚杆支护方案特征研究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镇沅金矿松软破碎岩体巷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
台山深井地区革命斗争纪念馆落成
电影《铁血阳泉》首映式
泉阳泉,你听我说
分析连续油管深井排水采气技术
倒台阶斜矩形综采面托伪顶切眼巷道支护
基于ANSYS/LS—DYNA的矿区地下巷道三维动力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