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幺》的源起及其各形态间的联系

2019-10-12 14:19张金若
艺术大观 2019年21期

张金若

摘要:《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大曲之一。唐朝诗人贺朝《赠酒店胡姬》中有“听歌《乐世》娘”一说,那《六幺》是何时产生的?若是胡曲的话又是何时传入中原的?白居易有诗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可见《六幺》在民间的传唱度是非同凡响的。但我们知道《六幺》也是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一,且还有舞曲等形式,那么这些《六幺》是一首曲调么?

关键词:《六幺》;源起;各形态间的联系

一、《六幺》的源起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之一。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写道:“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南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羽调《录要》”(即绿腰是也,本自乐工进曲,上令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自后来误言“绿腰”也。案:正文“录要”,旧讹“绿腰”。注文“出”讹“其”,“今”讹“因”,“误”讹“设”,脱“自后来”三字;误入郑中丞条末,今依《御览》《琵琶录》《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七移补,改正。注中“绿腰”字,《琵琶录》并作“六么”。)①

在这里,段安节指出《六幺》就是《绿腰》因为上头让记录要处而记为录要。那《六幺》为何又是《乐世》呢?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中写道:......疑《乐世》在盛唐之前只传大型杂曲之调,配词如张说之体,或即崔记大曲名内之《绿腰》也。至唐中,摘其后段急拍美听之部分,呼为《急乐世》,单唱可,存于《六幺》大曲之入破部分,占曲终位置亦可[1]。”任半塘先生通过对诗句形式的分析,认为《乐世》在盛唐之前只是大型杂曲,至盛唐截取其中最好听的部分存于《六幺》之中,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实。此外,白居易在《六幺一名乐世也》一诗中指明六幺即乐世。多处的资料都会备注《乐世》即《六幺》,但却都未写原因,好像是约定俗成一般。

张说的《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是所有文献中最早提到“乐世”一词的,但诗中并未明确提到乐世的具体形式是曲子。唐,贺朝,唐睿宗前后人士,虽晚于张说,但其《赠酒店胡姬》是目前明确的提到乐世这首曲子最早的诗,且是由酒店胡姬所唱。崔令钦,唐玄宗时期的人,《教坊记》的作者,《教坊记》曾在曲名的陈列中提到过《绿腰》,但并未详细阐述。根据零星资料,将康昆仑打败的段善本经历了唐玄宗到唐德宗这一很长时期,且段善本学琵琶成名于玄宗时期[2],因此可以肯定《六幺》在唐玄宗时期是存在的,且流行于民间,最早可能出现在唐睿宗之前。

唐太宗的妃子墓群里的壁画中有侍女跳舞的场面,这场面与沈亚之所著《唐声诗》里《卢金兰墓志铭》里描写卢金兰跳绿腰的形态非常的像:“绿腰,玉树之舞,故衣制大袂,长裾,作新眉愁嚬,顶鬓為娥丛小髻”大袂即大袖,长裾即长裙,与画中人物姿态很像[3]。由此推测《六幺》可能在唐太宗时期就存在了,在那个年代,音乐从创作到推广流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因此这种猜想也不无可能,只是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

可《六幺》是中原本土产生,还是自西域流入也是存在争议的。在其曲调中有西域异音的出现,且有康昆仑,胡姬等非中原人演奏,很难说明和西域无关,但《旧唐书,吐蕃转》开篇写道:“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4]”包括了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而《六幺》却又在唐穆宗时期因议和而被带入吐蕃进行文化交流,说明《六幺》应该不是西域流入,很可能是中原本土形成,但因战乱或文化交流而吸收西域音乐特点产生的曲子,并且兼有中原与西域文化的特点。

二、《六幺》各形态间的联系

《六幺》形式繁多,有舞曲,大曲,琵琶曲及民间流传水调《六幺》等。这些都称为《六幺》,可这些曲调是相同的么?唐朝诗人元稹《琵琶歌》中写道: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撚。我闻此曲深赏奇,

赏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

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            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

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

此外,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写道:“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且在《六幺一曰乐世》中写道:“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

综上,可以得出白居易和元稹所听《六幺》应是一首曲子。作为琵琶曲的《六幺》是由缓到急,气势磅礴,却令人心哀愁的曲子,曲终却又是缓缓结束,可谓是“柔中有刚,先柔后刚”。

《乐府杂录》中曾记载《六幺》是属于软舞的。唐诗人李群玉有诗详细描述了六幺舞蹈的姿态:“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伫。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5]”从诗句中可以看出绿腰舞姿态轻盈,有大开大合的地方,宛若游龙。

总体来看,与琵琶曲的《六幺》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如都在曲中有高潮激烈的部分,如银瓶乍破,凌乱雪萦风等,尾声都是舒缓,引人遐想的部分。但是对舞蹈的描述可以看出舞步多婉约,乐曲应该不会如琵琶曲一样激烈,所以在音乐上可能有改动。

三、结语

唐朝是各方面高度发展的年代,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及当时社会整体音乐水平也是令人惊讶的。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据有重要地位,它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较之魏汉的相和、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的发展,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6]。唐代的音乐机构有教坊,鼓吹署等,教育出的人不一定都会成为宫廷乐师,但是所学内容是伴随这些人终生的,他们会将所学传到各地,这是宫廷音乐走向民间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六幺》很可能就是这样传入民间的。且《六幺》即在唐玄宗时期就已存在,安史之乱也使得宫廷音乐流入民间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任半塘.敦煌曲初探[M].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49.

[2]刘再生.段善本其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02):42-45.

[3]沈亚之.卢金兰墓志铭[M].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后晋)刘昫.旧唐书——吐蕃传[M].

[5](唐)李群玉.李玉群诗集——长沙九日登楼观舞[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987.

[6]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