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学院派和原生态唱法之争议

2019-10-12 10:38杨茜雯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争议多元化

摘要:自2006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起,原生态唱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也在声乐界发生了强烈的争论,民族唱法学院派以科学发声的角度对原生态唱法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有支持原生态唱法,那么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下,本人更倾向于音乐文化百花齐放,呼吁以一种保护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原生态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交流。

关键词:民族唱法学院派;原生态唱法;争议;多元化

一、“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唱法”的概述

“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其实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一)“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唱法”的定义

民族唱法产生于中国民间,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的《诗经》,随着社会发展,民族唱法的种类演变为包括民族的民间歌曲,戏曲和说唱艺术,到二十世纪中期,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唱法开始借鉴西方美声的发声方法,民族唱法学院派具有统一、规范、严谨的学院式的风格。

我国的原生态歌曲产生于民间劳动过程中,包括花儿、劳动号子、山歌等,都是民间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它可以是田间人民劳作的畅喊,可以是码头船夫的口号,也可以是山谷之间阿哥阿妹的对唱情歌。原生态唱法以出生的婴儿的发声为原理,该哭声恰恰在人体的胸腔,这也是人类唯一最原自然的发声方式。原生态歌曲的歌词非常浅显明了。

(二)“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唱法”的异同

“原生态唱法”是产生于民间的劳动生活,它强调实用性,是人们口头上创作的,没有经过任何的艺术加工,原汁原味,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民族唱法对歌曲进行了艺术加工,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的演唱风格也融入了美声的发声方式,改变的原生态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一种的固定表演模式。

“民族唱法学院派”和“原生态唱法”都来自我们华夏民族的最宝贵的民间文化,他们共同承载着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使命。民族唱法是原生态唱法的继承和发扬,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融入了新的血液,科学的文化。原生态唱法是我们本民族的最原始的文化,更需要我们去保护。

二、“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唱法”之争议

(一)争议焦点

在声乐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批判“原生态唱法”不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争论,一种是支持并且希望能够发扬原生态唱法。科学唱法就是唱得声音好听,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虚能实,唱起来很持久,不累,而且对嗓子没有什么影响。很多地区的原生态歌曲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格特点,包括其发声方法,比如藏族的振固、青海的花儿、苗族的飞歌,都有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巧妙的真假声转换,甚至有些演唱者年龄较高却也依旧能够演唱出高亢、明亮、结实的声音,甚至在没有经过所谓科学的發声训练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令专业演唱家们汗颜的艺术。

(二)正确理解争议

“民族唱法学院派”和“原生态唱法”都是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同一血脉,民族唱法继承和发展了原生态唱法,他们都属于民族文化。“民族唱法学院派”和“原生态唱法”的争议也无疑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推动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他们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技术和形式推动着民族的进步,构建多元化的中国文化的民族声乐艺术。

三、对音乐多元化的呼吁

多元化是人类和社会的需求,音乐多元化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一)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民族唱法学院派”给人一种风格单一,千篇一律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要求我们注入新的血液,要吸取历史长河中的音乐发展道路的深刻教训,我们要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才是时代的需求。

(二)如何构建音乐多元化的文化发展

解决如何构建音乐多元文化发展的问题,就是解决实际的文化发展问题。

第一,文化部门需要加强收集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建立博物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留,传承和发展,并且有利于大众更加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团结。

第二,加强艺术院校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去除以往大多数音乐院校只注重美声和民族唱法学院派的教学,忽视民族传统的文化。

四、结语

原生态文化要想得到发展也需要借鉴民族唱法中优秀的文化,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民族唱法学院派”和“原生态唱法”都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民族唱法学院派”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至今肯定有其必然性,符合了时代潮流,“原生态唱法”作为新兴名词,它的出现当然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需要推陈出新,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加符合历史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孙思涛.从“青歌赛”中品读“原生态唱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茜雯,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争议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台“家庭教育法”删“夫妻”引争议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20
专业化PK多元化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