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的叙事结构与真实性建构

2019-10-12 12:40肖雅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第一人称真实性

肖雅

摘要: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第一人称”视角纪录片,采用以导演自身问题牵引、心理变化、行动过程为线索,多限知视角整合的双线结构以及以人物发展轨迹为中心的人物塑造方式完成叙事,以采访元素化、多限知视角交叉对立的方式建构真实性,完成了对传奇人物薇薇安·迈尔从发现到寻找以及再次发现的过程,全方位呈现了对一个“缺席”的主人公最大限度地客观真实地塑造。既完成了导演自身的表达,也是对薇薇安隐藏在摄影作品背后的巨量信息与情感的传达。

关键词: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事结构;真实性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呈现了主人公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敏锐的眼光与绝佳的艺术才华隐藏于大胆、古怪、落魄的皮囊之下,她生前辗转于多个雇佣家庭之间,默默无闻地做了40年保姆工作,却留下了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这些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导演约翰马卢夫拍得后才重见天日,作品初现便惊艳众人,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纪录片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导演约翰马卢夫不仅没有隐藏作为导演的主观视角,反而有意以自身为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以及导演多次直接出镜陈述的方式呈现了从“发现”到“寻找”和“再次发现”的整个过程。“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在打破常规、让导演直接与观众面对面的同时,也面临着客观性不足、叙事视角受限等问题,那么本片中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一、以主观视角为线索、多限知视角整合的叙事

《寻找薇薇安·迈尔》以导演自身的探索过程为线索,结合多个人物以限知视角叙述的采访内容完成叙事与人物塑造。

纪录片开头即为多个被采访人物面对镜头的思考画面,随后他们给出了几个对薇薇安的形容词,“自相矛盾”“大胆”“神秘”,从笼统的形容词到“她拍了很多照片”,多样性的叙述使主人公的形象隐约可见却又扑朔迷离。及至这一片段的结束,一位语言学家说“我希望发现这些底片的是我而不是你”,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导演—— “我”。

俯拍视角镜头下,一个人调整了一下镜头,开始整理多箱物品和资料。自此,导演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述他误打误撞地获得薇薇安照片底片并发现其中可称之为“宝藏”内容的过程。且导演有意突出自身主观视角,还显得有些“啰嗦”地加入了部分对自身经历经验的讲述,以突出他对于这些照片价值判断的准确性,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接下来他将部分照片上传,这一段照片展示结合网友与部分被采访者的评价使观众对薇薇安的照片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同时也对其本人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以“寻找”为线索,导演采访了多个人物,以薇薇安曾经有过交往或接触过的人物为主,包括她工作过的家庭中的成员(男女主人、被她照顾过的孩子)、她晚年流落街头时附近的住客、在看到照片后对她产生兴趣的专家等等。结合多个限知视角的陈述形成对薇薇安人生经历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再次发现”的部分。

总的来说,本片中的一人称叙事既作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存在,同时又是叙述薇薇安本人的线索。“发现”到“寻找”到“再次发现”的过程中,薇薇安的形象逐也渐清晰起来。

二、限知视角的矛盾与交叉中建立真实性

作为以第一人称开展叙事的纪录片,最难以避免的问题往往是过于突出的主观性,此时真实感的架构尤为重要。正如赵曦在《真实的生命力——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中所说:“从观众欣赏的角度而言,纪录片的真实意味着使观众产生真实的判断和认同感,即相信影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与真实世界之间是一种可靠的符合一致的关系,相信影片的声音和图像都有真实的事实根据和事实逻辑。”[1]本片中,薇薇安是一个从始至终都未直接出现在镜头前的“隐藏者”,这使得人物叙述客观性的呈现更为重要。本片中对于薇薇安人生的叙述及形象塑造绝大部分都是在多个被采访者的叙述中完成的,导演不对其做出决断。同为限知视角,每一段陈述都是被采访者的主观意见与判断,但正是这些时而统一时而分歧的观点留给了观众思考空间,保有了薇薇安形象的客观性,因为最终的判断权仍在观众手上。

以对“薇薇安是哪里人”这一问题的叙事为例,一人说“她是法国人,她几乎没有口音”,另一人说“她当时的假装立即惊到我了,就像假的法国口音一样”,立刻又衔接到“有人说她的口音是假的,这其实不对”。两个持对立观点的人物采访极其紧密的交叉剪辑形成了一种生动而幽默的对话感,而他们口中的薇薇安也随之鲜活起来,不是简单的上帝视角陈述,而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同时,导演将自己以第一人称视角“寻找”的过程突显出来,并有意剪入了拍摄者与被采访者交流互动的部分,强调导演本身的存在。

三、以人物发展轨迹为中心、打破时间轨迹的叙事结构

与多数传统人物纪录片不同的是,导演在对巨量采访素材的处理及叙事上打破了时间轨迹,组合出了一条新的以人物发展轨迹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在开头呈现多个采访对象对主人公的简单评价后,导演没有急着开始对人物本身进行进一步叙述,转而呈现了薇薇安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摄影作品,多张作品的直观呈现与摄影界权威人士的评价毋庸置疑地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至此,对薇薇安形象的轮廓勾勒已大体完成。

接下来,导演以薇薇安形象特点为中心按照不同特质划分,描述自身对其形象认知的发展轨迹,有层次地进行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例如在薇薇安长达40年的保姆经历中,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她有着一些较为矛盾的评价,根据这些特点,导演整理出了一条塑造薇薇安形象的敘事线,最初为“她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她”“活泼美妙”“总是给人带来喜悦”等,薇薇安作为保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孩子们喜爱的类型,甚至是崇拜的对象。

然而紧接着,被采访者们的话语中开始透露出与之前几乎截然相反的信息,薇薇安性格中的另一面逐渐浮出水面,强迫孩子吃饭,故意让孩子走丢,以及极其抗拒他人的碰触尤其是男人等等。究其原因,导演隐晦地用被采访者们的叙述和猜测给出了“薇薇安可能曾经遭受性侵”的答案,也是出于对主人公本身的尊重。薇薇安结局凄凉,被一次次解雇,最终流落街头再无音信,作品蒙尘至今。正如徐智鹏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第一人称”叙事风格研究——以导演约翰·马卢夫及其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为例》中所说,“导演打破了薇薇安人生轨迹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人生的起落盛衰,整体提炼出一条人物成长、变化的弧光。这一条人物‘弧光成为故事结构的计量,支撑起了纪录片整体的叙事脉络、情节情感走向。”[2]

四、总结

《寻找薇薇安·迈尔》作为一部新媒体时代下的“第一人称”风格纪录片,其叙事结构及人物塑造方式都具有一些新的内在特质。在媒体工具高度发达的当下,对“我”的表达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导演以自身提出的问题、发现和寻找历程、心理变化为线索牵引,通过提问和谈话寻找拍摄线索和获取拍摄内容,推动叙事进程,以多名采访对象的叙述完成人物“拼图”,这些限知视角的陈述并不完整并且主观化强烈,却在观点的矛盾与交叉中勾画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完成了真实性的架构。

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在传达“我”的过程中,如何完成纪录片真实性的架构、呈现清晰客观的叙事和完整的人物塑造也将是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曦.真实的生命力——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徐智鹏.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第一人称”叙事风格研究——以导演约翰·马卢夫及其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为例[J].当代电影,2016(5):47-49.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第一人称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