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的发声训练研究

2019-10-12 15:37刘兰珍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乐理唱腔演艺

摘要: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中的戏曲唱腔独具艺术表现力,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戏曲艺术演员的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章首先对戏曲艺术演员发声训练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戏曲艺术演员发声训练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戏曲艺术演员发生训练的具体技巧进行了研究。

关鍵词:戏曲艺术;戏曲演艺人员;戏曲发声训练;演艺发声训练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有许多艺术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戏曲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无数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家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戏曲乐理以及戏曲发声训练理论,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实践成果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见证,而我国传统戏曲势必也会不断优化戏曲演员的发声训练理论体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戏曲演员发声训练相关概述

在新中国成立前,戏曲班子带队师傅都要求学员喊嗓子,这种喊嗓子就是发声练习,但是有些学员喊嗓子之后嗓子更加疲劳,更严重者损坏声带,实际上这种情况是缺乏科学的发声练习造成的。要想获得优秀的戏曲演唱功力,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声手段,使得戏曲演唱者气息稳定,并且音色优美,吐字清晰,能够在戏曲演唱中尽可能展现人物情感[1]。

三、戏曲演员发声训练理论基础

在西方乐理学中,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是声音所具有的三个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的深层次辨别和把握有助于运用和提高演唱的发声技巧[2]。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声训练当中也有着对于音色、音的高低、音的强弱相关的乐理研究,而这些乐理成果也正是如今戏曲艺术演员发声训练理论的基础。

(一)音色

在我国传统戏曲当中,往往以人物角色的唱腔音色来体现人物性格或者情绪,以我国传统戏曲当中的“沙喉”音色为例,区别戏曲唱腔中大多数清亮婉转音色,“沙喉”音色着重于沙哑之音,能够表现出戏曲人物角色倔强的性格或者低沉的情绪,充分表现戏曲角色人物的特色。除此之外随着戏曲情节的进展,人物角色情绪的变化,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二)音的高低

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声训练当中,自古便有着“高不揭,低不咽”的演唱技法,意为在戏曲的高音部分演唱不应觉得费力,而在进行戏曲的低音部分演唱时也不会沉重压抑,这也是我国传统戏曲发声理论当中对于戏曲艺术演唱人员高低音的演唱基本要求。并且我国传统戏曲演艺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音的高低不在于声的大小,即音高不必大呼、音低也未必细语,音的高低不取决于声的大小即音的强弱属性。

(三)音的强弱

在音的高低乐理分析当中提到了音的强弱,即声的大小,与音的高低无关。在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声实践当中还有对于音的轻重以及响亮程度的描述,结合如今的西方乐理来看,可以理解为音的轻重是指音的强弱属性,而音的响亮程度则是指唱腔音色的明亮与暗淡程度。故此所谓“轻且响”可以理解为演唱音色明亮而音相对较弱,而“重且不响”则可以解释为演唱音色暗淡而音相对较强。

四、戏曲演员发声训练具体技巧

(一)混声唱法

传统戏曲发声训练当中存在着大嗓与小嗓的区别,其中大嗓即真声,通过人体声带整体的振动进行发声,其音色明亮厚重,力量感十足,但缺乏一定的灵性。而小嗓则是假声,其声音频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相较于真声而言其更加轻柔温和,但音量平衡相对更严也更困难。真假声结合,即混声唱法,相较于单一的大嗓或者小嗓训练而言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整合两种发声方式的优势,规避二者的缺点,使得传统戏曲艺术演员呈现更好的舞台视听效果。在真假声结合方面,我在楚剧《哑女告状》中就有具体表现。

(二)平稳气息

传统戏曲发声训练中对于演艺人员的气息训练也尤为重要,在发声训练当中应当让戏曲演艺人员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增大气息压力使得音色更为明亮有力,并且采用腹式呼吸能够使戏曲演艺人员的气息更为平稳悠长,更加又有利于戏曲表演的音色转变以及独特唱腔。

(三)头腔共鸣

声音的发生是声带振动空气产生音波的结果,而戏曲唱腔中音色的复杂效果绝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声带振动能够达到的,必须要身体内部腔体进行共鸣。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悠长岁月当中,无数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家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戏曲乐理以及戏曲发声训练理论,其中就包括字正腔圆。而字正腔圆中的腔除了口腔之外,也指的是头腔共鸣。在戏曲艺术演员的发声训练当中,应当注重头腔共鸣,寻找后脑音使得音色更为纯净,甚至达到混音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的唱腔独具艺术表现力,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戏曲艺术演员应当重视发声训练,将戏曲乐理知识基础打好,并且将混声唱法、平稳气息、头腔共鸣等技巧勤加练习,确保戏曲演艺视听效果的完美呈现,为我国传统戏曲长久传承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珊珊.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作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2):90+93.

[2]赵慧.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J].北方音乐,2019,39(20):69+79.

作者简介:刘兰珍(1971.01.09),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国家二级演员,楚剧花旦演员,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研究方向为戏曲表演、楚剧表演基本常识、戏曲演员发声探究、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猜你喜欢
乐理唱腔演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乐理教材编写出版研究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演艺制作服务类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启动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旅游演艺的生意经
海外机构代表在《演艺科技》十周年庆典上的发言
持护照逛展会 中国演艺科技网引人瞩目
画说乐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