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体验

2019-10-12 22:18杨蕾蕾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发现引导融合

杨蕾蕾

摘要: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本文主要从传统构成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往课程以书本为主描摹构成的教学模式,从教授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循序渐进的构成单元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而获得设计基础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融合;引导;发现

构成基础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起源德国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立足于对平面色彩、立体形态以及材料、形式的研究,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包豪斯教学体系,目前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必修课。随着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构成基础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其教学思路、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既然是一门设计基础课程,那么课程对于今后的专业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所有涉及艺术类专业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并能自主创新,让学生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呈现,是这门基础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融合式的课程设计思路

构成基础是艺术通向设计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传统的构成课一般会设立平面、色彩、立体三个单元独立授课,课程运行中往往把相关的知识点看作是静止的、封闭的、毫无关联的。但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构成设计课程为了适应设计需求,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迫切要把教授形式进行调整。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更加合理适合现代设计要求的方法,并且通过课程互动进行思考,整理出具有行业特点、时代特征、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所以,课程不能是三大构成的简单相加,而是三大构成课程之间的融合。从二维到二维半再到立体三维的循序渐进是训练模式的开发。每个单元都设置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最后的练习都是围绕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制定。通过由浅入深的单元实训项目,每个练习中,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课程要求、设计案例、知识点、实训练习等部分。学生可以围绕主题进行创造发挥,从题材、表现、色彩、材质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进行发挥创作。在这种融合的课程设置中,在讲授知识点时会贯穿到从二维到二维半再到立体三维。那么,学生在理解以及课程训练中,就不会把知识点进行孤立思考,要把平面、色彩、立体的因素考虑其中,这样把构成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便于今后实际案例的应用。另外、在培养学生观察、纪录、研究事物,探索自我认知与表达的独立性习惯的同时,渐渐引导其进入到职业化的实践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艺术设计的兴趣培养到更为严谨的职业化学习的渐变,在课程训练中引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未来各设计专业的学习做好铺垫,打造宽博的专业平台,这就是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所在。

二、引导式教学的方式体验

引导式的教学是从标准教学模式转向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原创性而不是模仿力。在常规的构成基础课程中,教师往往会着重给出优秀的作业案例,让学生参考案例进行描绘,在进行创造。那么在参考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会有意识地模仿老师提供的案例,结果就是作业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缺乏个性。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方法,着重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中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引导式教学方式着力点在于引导,而不是灌输,不是填鸭式照本宣科的学习设计。生搬硬套,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摒弃掉。主张学生们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真正地去实践动手发现世界。引导式主张把相关设计案例拿来讲解推动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不是就此次作业进行讲解,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引导并推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会发散思维。例如:可以通过一系列课题的训练,比如在讲到形式美法则的教学内容中,我首先不会拿出来一些形式美法则的规则和定义进行讲解。而是先拿出来一些我拍的自然和生活中的图片给大家欣赏,大家认为那些好,哪些不好都可以随意指出来。好的一定有他的道理,在这里我会对有形式美法则的图片进行分析。那么接下来,学生可以带着正常的审美观念去拍照,寻找生活中的形式美。最后大家把收集好的图片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一进行讲解。最终我会把使形式美法则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等定义告诉大家并渗透到每一个图片中。整体教学要有计划、有秩序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合理贯穿,最终使学生对知识逐步地消化、理解并得到充分地吸收。

三、发现式教学的方式体验

构成课的首要任务学会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从传统的模仿形式中走出来,找到对事物新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认识,找到独特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的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力图开发学生的眼、手、身对造型元素的感知能力,并將体验到的感觉有效表达出来,有更多的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并将艺术实践与社会紧密结合落到实处且使之常态化。这里发现式的教学方式,主要要让学生们去真正的到生活中,自然中去实践。在课程上,先给同学们引导这种发现的方式,举出很多生活的实例,着重研究设计的发现的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告诉大家可以用摄影师或者侦探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本质,例如,要看指纹,你只需要有点油墨,然后用复印机放大印记,这样就可以研究了,如果你想看一看沙子,那么有一个放大镜是有用的,还有随处可以找到的X光片、鞋印、地图、书法等等,把它们放大了看,眯着眼看,把它颠倒了看,看它镜子里反射的影子,也可以将它放在特殊的背景中,用特殊的形式摆放它,任意地发挥,直到世界的诸多细节慢慢展现,事物是有结构的,认真观察,它才会对你说话。在进行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资料信息,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意外的发现,最初,也许你会觉得与设计无关,或者是非常平凡的,但是如果从不同方面去观察理解后,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讲到形式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时候,不从传统的点的概念入手,不让学生们去书本模仿描画点线面的平面图案。而是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线、面,用发现的目光去寻找自己眼中独特的点线面。雨后绿叶上的水珠、动物园调皮的斑马、街上人们彩色的服饰,这些都是点线面的体现。找到生活中的点、线、面用手机拍照记录,或者徒手绘制出来,再回到课堂上高质量进一步细化完成图案。整个课程的顺序就是寻找发现、收集整理、创作设计、互评互学、作品展示,让学生们在互动的氛围中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高职构成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应该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思维,一味地输入课本知识,而应该是发掘学生的设计潜在能力,发现世界中的设计元素,构成课程亦如此。课程必须体现其课程的综合性、连续性、专业性,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研究,获得自己的视觉语言,为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课题的设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只有避开程式化、模块化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蕊.构成设计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发现引导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