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安然从何而来?

2019-10-14 03:09顾文艳
莫愁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安然幼小入学

☺顾文艳

每年一到9月开学季,我们就能收到很多读者的咨询,问及幼小衔接事宜。有位妈妈问:“孩子即将升入小学,我总担心他调皮好动、无法适应小学生活。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

这位妈妈的提问很具代表性,我们从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怎样将这种焦虑化为平静从容,帮孩子安然度过幼小衔接呢?本刊特别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顾文艳来为父母支招。

一年级新生的父母,大都是焦虑的。父母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孩子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学业跟不上,和同学闹矛盾……

可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这份焦虑会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孩子。如果希望孩子能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安然,得从父母做起。

这份安然从何而来?

首先,熟悉环境。熟悉校园环境,熟悉老师,熟悉同学。

有的学校有学前准备期课程,其意义在于让孩子们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做好开学的准备。包括作息时间的适应,校园环境的熟悉,学科课堂的体验以及在校生活的日常管理。

当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有完备的学前准备期课程,这就需要父母们提前做准备。

比如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特别是一些习惯晚睡晚起的孩子,要将孩子的入睡时间逐步提前,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不至于到开学时,每天为起床对孩子大呼小叫,影响孩子的情绪。

到学校报名时,带着孩子在校园里转一转,认识教室的位置,找一找离教室最近的洗手间,看一看食堂,到操场上走一走。

当然,一年级孩子入学后,老师们也会带着孩子们熟悉校园的,但如果有时间,提前带着孩子们走一走,他们对校园会多一份亲近感。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熟悉彼此,我教一年级时,曾让家长们准备写有孩子姓名和拼音的胸卡。课间游戏时,可以通过胸卡认识更多的小伙伴,还可以认读名片上的汉字与拼音,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多沟通。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其他家长沟通。

孩子入学后,每天的接送上下学,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期。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过多地评判,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只有给孩子宽松的氛围,他们才愿意畅所欲言。

父母可以在孩子讲述结束时,提问或提出一些建议,切莫在孩子讲述时任意打断孩子的话,倾听是对讲述者的尊重,这种礼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与老师沟通,当然不可能每日一谈。父母们可以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最大的疑惑、最想了解的信息梳理一番,用留言的形式与老师交流,也可以与老师预约面谈的时间。作为老师,当然很希望与家长保持通畅的交流,毕竟,在学校里了解到的孩子的情况是片面的。但老师的工作繁多而琐碎,特别是一年级班主任,如果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还要回复来自家长的各种各样的留言,满足每一位家长提出的要求,真是力不能及。

“老师,请提醒我的孩子喝水。”“老师,下课时,请督促我的孩子上厕所。”“老师,请帮我留意孩子上课时是否打瞌睡。”QQ群或手机短信提醒个不停,老师当然能理解家长对孩子的这份关切,但父母也应该理解老师面对这样如雪片般飞来的留言的无奈,尽量不要过于频繁地给老师留言。

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也是有必要的。毕竟大家的立场相同,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和话题,还可以借鉴彼此的育儿经验。

第三,注重习惯的培养。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从入学时开始培养的。

比如,每晚要对照课程表,将第二天的课本文具整理好放到书包里。有的孩子,上课时没有课本;写作业时,不是要借铅笔就是要借橡皮,而且这些情况不是偶然一次,甚至到了只要做作业就要借文具的地步。

我的孩子读一年级时,每天晚上我都会给他削好满满一盒铅笔。等他能熟练使用铅笔刨时,这些工作就交给他自己完成。

再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的孩子到家时先要吃吃喝喝,看看电视,然后才匆匆忙忙地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可想而知。我还常常看到有的作业本上有大团的油污,或者夹着食品的碎末。边吃东西边写作业的习惯,是非常不好的。

一年级孩子的课外作业不多,父母们要在入学之初,就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提供安静整洁的阅读空间,每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还需要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每一位心怀美好憧憬的新生父母,你的安然,应该来自于对孩子的陪伴,对教师的信任,对阅读的喜爱。

猜你喜欢
安然幼小入学
东方灵感
迎新季
随性自如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入学通知书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五行真经
甜蜜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