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与风水学关系研究
——以建水团山民居为例

2019-10-14 06:45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风水学风水人居

严 芹 罗 群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1 风水与聚落

1.1 风水

所谓的风水,就是古代的堪舆之术,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风水是宅地和墓地的山脉、山形、水流及坐向的统称。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假托歌谱之名的《葬书》中:“<经>云:‘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意思就是:气,遇到风就会散开来,碰到水就会停止,古人可以使它聚集起来不散开(藏风),运用它的时候可以使它停止,这就是“风水”;风水中“得水”是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藏风”,能够形成避风、聚水等生气蓬勃的地方称之为“风水宝地”。

1.2 聚落

所谓聚落,就是人类居住、生活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的总称,通常由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流等物质要素组成。聚落如同一个网络,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聚落研究是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 风水文化中的聚落选址模式

2.1 聚落选址原则

现代聚落地理学研究的是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风水文化考究的“叠山、理水、山水条件、龙脉”,与现代聚落地理学研究的日照、地形、地质、水文状况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无论是古人的风水学还是现代聚落地理学,都是在寻求一个最佳的人居环境。风水文化在古代的聚落选址以及房屋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2.1.1 因地制宜原则

古代风水学中对于聚落选址的最基本理念是:顺应自然环境。《周易·大壮卦》提出的“适形而止”,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条件来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中国幅员辽阔,不仅气候差异显著,而且各地土质也不同,所以建筑形式亦不相同。

2.1.2 依山傍水原则

风水学在指导人类聚落选址时,常认为最理想之地蕴藏着“山水之气”。聚落生态的理想模式应为:“背有靠,前有照,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明堂入龟盖,南山环抱如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背山临水、日照丰富、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理想人居环境。所以聚落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叠山,理水,山水关系”,即山通、水通。

山通指龙脉。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风水学重视山脉走向、地形地势等,其主要原因为:

(1)连绵的山脉土地基层稳定,不易发生地质灾害,可以大量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以达到小区域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森林资源丰富,对于古代而言,意味着既能提供打猎场所,又能提供建筑原料、薪柴资源和食物资源;

(3)可抵御地形风,减弱冬季寒冷的季风,增强夏季的地形雨。

2.1.3 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大部分疆域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方射入屋内,朝南的房子便于采光。坐北朝南,不仅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冬季可抵挡来自西伯利亚寒冷刺骨的西北季风,有利于身体健康。

2.2 最佳聚落选址模式

风水文化中的聚落空间分布,注重主山龙脉和整体格局。清代姚延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聚落的整体性功能,主张“阳宅须泽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也就是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文化中聚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这种最佳模式可用“风水四象”来阐释,即:左流水,谓青龙;右长道,谓白虎;前污池,谓朱雀;后山脉,谓玄武。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的最佳聚落选址模式是:背靠山丘,面对水景,左有河流,右有长道,形成水流环抱之格局。

3 团山民居聚落选址的风水文化解析

3.1 团山民居聚落概况

云南省建水县(23°37′N,102°50′E)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团山村位于建水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3km。整个团山村占地60000m2,其中古民居占地面积为18384.5m2。全村共有227户人家854人,其中张姓汉族有609人。

团山彝语称为“突sheir”,意思是“有金有银之地”。团山民居整个村落建在坡地之上,背靠腾子凹山和张家山,面朝平坝,地势从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泸江自西向东从村寨门口流过,诠释了“背山面水”的最佳风水格局。

3.2 景观生态视角下的团山聚落风水格局

风水文化的环境模式,主要是寻求小环境内部的土壤、植被、空气、水汽、日照等环境因素的相互协调,以达到“气”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宇宙之气和人体之气的交融,使处于某一特定环境中的人能够与大自然保持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

团山民居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仅在聚落选址上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在建筑布局上也符合因地制宜的准则。整个村落选择“坐西南、朝东北”的布局,不仅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也获得最佳人居环境。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分析,西南面连绵起伏的腾子凹山、张家山,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能涵养水分、集聚水汽形成降雨。环绕村庄的河流不仅为村民提供充足的水源,并且调节着局部小气候。村口的池塘主要起排水作用,接纳生活污水,经过自然净化以后流进农田灌溉。村前的公路不仅提供便利的交通,还能促进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3 地理学视角下的团山聚落人地关系

3.3.1 风水文化中的人地和谐观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地关系”,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探讨人类该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从而科学的协调人地关系。而风水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天人合一”为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学思想。二者在聚落选址中的认知对比如下(表1)。

表1 风水学与地理学对“聚落选址”的认知对比

由表1看出,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地理学的“人地和谐观”相对应。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有利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以,古代风水学与现代地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致的。人类不仅要遵循生态环境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也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才能实现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3.2 风水文化中“水”的重要性

风水文化中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之说,即“水”在聚落选址中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风水理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的“青龙”指水,“朱雀”也是水,就是说聚落选址不能没有水。聚落四周的水越多,就代表水资源越丰富,越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以下是风水学与地理学对“水”的认知对比。

理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前有污池,谓之朱雀”。

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是水环境的核心问题,给水、排水规划对人居环境有重要作用。

表2 风水学与地理学对“水”的认知对比

由表2看出,发源于异龙湖的泸江提供了团山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村民自己修建的荷花塘解决了生活污水的排放,然后经过自然净化流进农田灌溉。因此,给排水的合理布局使团山聚落的人居环境得到保护和延续。

4 风水文化在云南搬迁扶贫中的指导作用

云南省山地占88%,许多地方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宜居住。因此,在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中,一些村落需要进行易地重建或者整体搬迁。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地领导一般以利于“经济发展”的思路来指导新村选址,但村民则希望依据村里“风水先生”的理论来指导选址。因此搬迁扶贫的选址问题成了一个复杂的工程。笔者认为,新聚落的选址不能完全按照最佳风水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既顺应云南当地自然环境,满足人类居住需求,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此,云南山区在搬迁扶贫选址时需要考虑的“风水条件”主要为以下几条。

①背靠山:“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提供大量生活生产所需;“挡风聚气”,阻挡冬季北风的入侵,便于防寒保暖。②面朝水:“靠水吃水”,可以解决各类用水需求;调节当地小气候,促进水汽循环,增加降雨。③阳坡:太阳辐射强,利于植物光合作用,适宜农业、林业发展。

④缓坡:道路修建便利,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总之,“依山傍水、顺应自然”是云南新农村易地重建和搬迁扶贫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风水文化主张“居为吉,乃常养”,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和建设理想的居住环境,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一个适宜居住、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空间。

结语

指导古代人类进行居住地选址、布局和建造的风水学理论,渗透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学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云南贫困农村进行易地重建和搬迁扶贫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当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为出发点,遵循“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既要谋求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又要保证村民良好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风水学风水人居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风水学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现代家居风水学研究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