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热点探究与前沿主题分析

2019-10-14 03:41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客论文图书馆

李 煜

(西北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127)

1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及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行为方式。图书馆作为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机构,其角色和功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的图书馆强调以资源为中心,其空间功能除了保存文献资源外,更多的是为读者提供阅读和学习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逐渐开始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其空间规划和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对目前有关图书馆空间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国外图书馆空间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介绍。例如,朱荀选取欧美三家公共图书馆作为样本,从载体、特点与服务内容三个角度调查分析了其移动创客空间发展的形式,并对我国图书馆构建移动创客空间提出了有效的建议[1];张玲利用实地走访和网络调查的方法,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施建设及空间服务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2];鄂丽君以美国13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样本,从数字学术空间的功能定位、服务、空间划分、人员与资源配置、使用指南与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3]。②我国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内容的实践研究。例如,孙琳等人以西安石油大学新图书馆的特色空间再造为研究对象,对其再造基础、总体目标、再造实践、使用效果等进行探讨,对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4];熊泽泉和段宇锋利用访谈法,对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的缘起、定位与服务模式、资源配置、空间设计、人员引进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貌展示,为我国公共图书馆转型提供了借鉴[5];霍瑞娟等人通过了解中小学图书馆空间规划原则,以多种方式调查了中小学图书馆用户的空间需求,确定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出了中小学图书馆的空间分区方式[6]。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图书馆空间主题研究中鲜见从全局范围内展示其研究的知识脉络,缺少对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系统的统计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及知识图谱方法,对图书馆空间研究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主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开展空间建设和空间服务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的知识脉络,本文从论文数量的增长性和积累性以及研究热点的继承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方法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空间研究方法体系框架图

首先,根据研究主题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数据库中下载该主题研究相关论文,对不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人工排除。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简称TDA)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清洗操作,构建规范化的数据集合,具体包括合并重复记录、删除错误记录、合并语法异构或者语义异构的关键词、补充缺失关键词、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等。

其次,利用多种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从不同维度对规范化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基于文献增长规律,对该主题研究的论文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共词分析方法和VOSviewer工具对该主题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探究与聚类;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时间序列可视化分析,从时间维度展示该主题研究的热点演化。

2.2 数据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核心期刊数据库,其收录期刊能够反映各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因此,本研究选取CSSCI作为数据来源库,分别以“图书馆 and 空间”“图书馆 and 场所”“图书馆 and 新馆”及相关词汇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30日。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清洗,最终得到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论文392篇。

3 统计分析

美国科学家普赖斯提出了文献的增长规律和老化规律,用以描述学科或领域的动态规律和发展阶段[7]。因此,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8.0软件对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和曲线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空间研究发展趋势图

根据图2-1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空间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随着时间发展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其指数拟合优度(R2值)为0.9932。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图书馆空间研究目前正处在快速上升期,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也将继续快速增加,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值得科研人员继续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研究的论文数量进行时序分布分析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腾飞期。

(1)萌芽期(1998—2007年)。因CSSCI数据库回溯至1998年,所以根据论文产出数量将萌芽期划定为1998~2007年。在萌芽期的10年期间,我国学者共发表该领域论文42篇,论文产出数量较少。学术界早期对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关注点比较分散,如刘毓基对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建设进行了阐述[8],黄晨介绍了图书馆数字空间的设计思想和功能[9],沈健提出了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图书馆空间管理的建议[10]等。

(2)发展期(2008—2012年)。该阶段论文数量分布在16~29篇区间,年均论文量达到22篇,论文数量较前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09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75届IFLA大会[11]将“图书馆作为场所与空间”作为一个主题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国外图书馆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同时该主题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注意,促使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加。例如,于丽凤从概念、特征、功能、结构4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及实践研究[12]、裘剑敏以同济大学为例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下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探索经验[13]。

(3)腾飞期(2013年—)。该阶段论文数量分布在26~59篇,年均论文数量达到44篇(因数据库更新时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2018年论文数量暂不能反映整体趋势,未计入统计范围内)。2011年北京创客空间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创客文化的兴起,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多个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始建设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服务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顺应时代需求进行改革的新举措,同时也促使图书馆空间研究产生了新的生长点,推动该领域研究进入腾飞期。例如,高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4]、曹芬芳对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原则、模式、设计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5]。

总之,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正处在腾飞期。随着学术界对该领域的不断探索,论文和其他类型研究成果将不断增长,为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4 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能准确概括论文内容的单词或术语,通过对关键词的词频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其热点。本研究利用TDA对392篇图书馆空间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处理,最终得到有效关键词664个。选取频次≥2次的146个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VOSviewer对各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进行可视化,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图书馆空间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3可以看出,图书馆作为空间研究的载体,处于图书馆空间研究关键词的最核心位置。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等关键词是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词汇。为了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主题分布,利用Citespace对该领域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聚类图谱

根据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聚类图谱,结合关键词词频和关键词共现关系,采用内容分析法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主题。

(1)图书馆。顾名思义,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既包括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城市图书馆、学术图书馆等各种类型的实体图书馆,也包含数字图书馆等虚拟图书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因具备较大的馆舍面积、较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优势,成为图书馆空间建设领域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都对空间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除高校图书馆外,公共图书馆在该领域研究中也作出了诸多的探索和尝试,如东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

(2)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我国政府“双创”政策引导下产生的服务于创新思想的新平台。将图书馆与创客空间相结合,为用户提供资源、工具和服务,能够促使用户在获取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创新,是图书馆未来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罗博和吴钢选取国外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其创客空间实践做了介绍[16],黄文彬和德德玛对我国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必要性及其服务定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17]。

(3)信息共享空间。Donald Beagle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定义为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设立的信息组织和服务空间[18]。图书馆作为存储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其发展与信息共享空间密不可分。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论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该主题研究对象主要为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例如,肖平和杨晓娜对用户使用信息共享空间的意愿展开了调查[19],王素芳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空间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20]。

(4)空间改造。图书馆空间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图书馆物理空间及虚拟空间进行改造,提高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并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和高质量的服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研究热点包括空间布局、空间评估、空间变革、空间整合、空间功能、空间展望、环境设计、图书馆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再造等多个方面。例如,史艳芬等人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规划方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21]。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热点和主题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既包含宏观层面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图书馆空间研究,同时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创客空间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图书馆空间改造等更加具体的研究。随着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研究还将在更多不同的方向不断发展。

5 前沿主题探究

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和发展期,现在正处于腾飞期。对该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研究人员对其关注重点也存在差别。为了能够直观地展示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对前沿主题进行探究,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绘制其关键词时区图谱(Time Zone),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图书馆空间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由图5可以看出,1998—2007年间,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将图书馆空间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空间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对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启示研究,并且2006年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2008—2012年的5年间,信息共享空间主题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逐渐成为图书馆空间研究的重点。同时随着研究人员关注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空间的研究层次更加丰富,研究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如在该阶段,研究人员分别针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开展了研究;虚拟空间、第三空间理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逐渐成为大学图书馆推行创新服务的重要模式等。

从2013年开始,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移动创客空间、创客运动开始成为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前沿主题,研究热点包括图书馆服务、空间布局、空间设计、空间评估、空间改造、服务转型、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图书馆空间研究的时间序列可视化及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到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并到创客空间蓬勃发展等多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图书馆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积极参与其中,涌现了多个成功的案例。

6 结论

图书馆空间研究是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空间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历经萌芽期、发展期,目前正处在腾飞期。研究成果数量随着时间发展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因此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将继续持续增长,图书馆空间研究也将引起越来越多机构和学者的关注。②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主题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等宏观主题与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空间改造等微观主题并存,并且不断地深入和扩大。③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发展阶段该领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后,智慧空间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术论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图书馆空间研究的成果,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实践也是图书馆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对国内外图书馆空间研究进行多维度对比也能够为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将是本主题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创客论文图书馆
“小创客”有法宝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图书馆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创客
创客
去图书馆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