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劝业里为代表的里弄人居环境更新研究

2019-10-14 02:45涂彦煜林之茜方露娴王雪如
山西建筑 2019年17期
关键词:里弄院落住宅

涂彦煜 林 桐 林之茜 方露娴 王雪如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1 概述

里弄建筑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中产生的一种居住建筑类型,是诞生于我国从传统的宗族制社会向个体和小家庭社会过渡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受西方住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多幢联列集居式建筑[1]。里弄建筑在我国各地均有出现,并在今天仍受广泛使用。

杭州的里弄建筑主要围绕西湖所在的老城区,其中劝业里区块(如图1所示)位于上城区,整体呈T字形,占地约1.44 km2。该区块西侧毗邻西湖旅游区,南北串联起湖滨商圈两极,历史、人文、商业在这里交织生长。作为少数还没有活化整改的传统建筑之一,劝业里呈现了里弄建筑的历史风貌和面临的困境,是难得的研究范本。

2 劝业里现状调查

2.1 地块现状

根据现状调查,劝业里可分为三种地块(见图2):

拆除地块:靠东面东坡路一侧,是20世纪70年代的集中式住宅,现已进行集中拆除,仅27号尚存,未来规划尚未可知。保护地块:天德坊、大庆里和胡宅为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历史建筑保护地块,在本案中考虑以修缮维护为主。改造地块:除上述地块外,剩余部分考虑为改建地块,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即此。

G20峰会前,杭州市对劝业里附近实施历史地段修补修复工作,主要为加固结构,拆除临时建筑物,整治沿街建筑,形成特色的商业风貌。此外,针对老住宅公共配套设施少的特点,也添加了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劝业里的生活质量。

2.2 人口、经济、产业及文化现状

据调查,目前劝业里原住民仅剩67户,其中主要为留守老人。居民的经济收入单一,且水平较低。根据地租级差原理[2],更新改造后的劝业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心区土地的区位效益,资产价值跃升,商业和服务业将成为支柱,中下收入的外来人口或难以负担高价的地租而向边缘地区转移。

劝业里区块毗邻西湖旅游景区和湖滨银泰商圈,日人流量大。以2017年数据为例,西湖景区游客接待总量达2 850.81万人次[3],其中外来游客过半。可以看出,劝业里区块的商业潜力广阔。

当地居民存在共同的生活习惯,由此孕育出街区文化。如邻里间密切的共生关系,又如独特的早餐文化。

通过随机访谈,发现住户普遍希望在保留中整改该地块。老住户对里弄建筑认同感强,希望改善该地块的居住环境;外来租户也基本肯定里弄的形式,部分人对这种传统生活风貌非常着迷。

2.3 人居环境现状

2.3.1街区

劝业里街道规模虽小,却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适宜的尺度。室外空间大体被划分三部分,两条里作为主要道路,东西连接东坡路和蕲王路,南北连起学士路。

弄是供人通行的小路,也是居民入户的通道,大致可分为三类:1)弄道与院落的结合;2)弄道与城市道路结合;3)用途单一的弄道。相比于里来说弄更私密,减少外界对内部生活的干扰,也体现了里弄生活的独特风貌。

2.3.2院落

劝业里的院落多由住宅围合而成,成为邻里共享的场所。不同历史阶段的院落随着住宅密度增加而演变。在早先的院落如胡宅中,院落的长宽比接近1∶1,院子深藏在建筑群的核心,通过狭长的支弄转折进入(见图3)。随着密度的增加,院落逐渐从封闭式压缩成仅比弄道稍宽的过渡空间,功能也仅剩交通、隔断、晾晒衣物等简单作用,入口直接朝向外部街道。可见院落随时间由封闭走向开敞(见图4)。

在建筑间距较小的地方,常布置天井作为院落功能缺失的延续使用。天井面积较小,约2.5 m见方。其中前天井是从弄堂到室内的过渡空间,后天井则因靠近厨卫而常作生活辅助用。

2.3.3建筑

典型的劝业里建筑为三间两厢的中式里弄住宅。明间面阔约4 m,左右为前后厢房,横向楼梯布置在后客堂后,最内厨房,总进深约15 m。二层明间为前后楼,左右还是厢房,厨房上方是亭子间。再往上是晒台和阁楼(图5为户型平面及剖面)。

3 现状问题梳理

3.1 街区院落

3.1.1交通拥堵

劝业里内部街道狭窄,各种车辆随处停放。公共空间常被占用,院落在使用中仅剩下交通功能,同时存在着安全隐患。

3.1.2空间层次混乱

根据领域性原理,界限分明的弄巷空间可以给人安全感[4]。但在劝业里城市空间、里弄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三者有所混乱。此外劝业里所在的地块毗邻景区,来往的游客让居民生活缺乏私密性。

3.1.3老龄化社区

根据现有年龄结构可知,未来10年内劝业里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劝业里的改造需考虑对老年人的照顾,在居住区和户型设计中应从老年人的生活行为特征出发,以形成低层高密度的老年住区。

3.2 建筑

根据杭州市对劝业里区块的定位要求[5],未来劝业里区块仍以居住功能为主。而基于现状,未来劝业里或形成以短期住宿业为主,个体商业与个体服务业为辅的多元化经济产业布局。这要求现有建筑面向未来的产业调整进行更新改造。

对照构想,现在的劝业里建筑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功能面积过小,且部分功能闲置;2)流线不合理,各功能间影响较大;3)隔音效果不理想;4)缺少现代生活设施;5)住宅采光和通风不佳。

4 改进策略

4.1 街区院落的改进意见

4.1.1交通拥堵

针对交通拥堵,可在居住区外部设立统一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将内部街道彻底释放供行人通行。在沿街面,宜人为设置一些朝街道方向的突起,形成略有变化的走向,软性地隔绝各类车辆的进入。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上,加入过街楼区分内外道路空间,并传达传统里弄建筑的特色(见图6)。

4.1.2空间层次混乱

如前文所述,劝业里地区存在空间层次模糊不清的问题,在公共至隐私的过渡上过于直接。对此,宜在入口处重新设计(见图7):压缩宽度、延伸进深以形成空间上的铺垫,并设置路径的转折。同时,也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材质,强调入口的领域感。

原有的院落中,内部较为混乱,院落没有很好的空间感。为形成有向心力和空间感的院落(见图8),可考虑设计中心下沉地面,并在四周设立片墙,强调院落的完整性,且保护私密性。其次,可加建竖向盒子,作为垂直的公共空间,提供院内的高处观景台,也可充当晾晒衣物平台。建筑间增加游廊,作为邻里交往的新途径。

4.1.3老龄化社区

增加老年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6],以社区服务模式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劝业里附近公共空间增加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应在社区中充分考虑残疾人坡道等特殊设计,方便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出行。

4.2 建筑内部的改造

以本文在2.3.3中的平面为例,尝试民宿方向的改造。考虑置换原有房间的功能,重新设计交通流线(见图9)。将客堂间和前后楼变为公共区域,同时打断隔墙、拆除楼梯,将中后部改造成服务于公共区域的配套空间。通过将卫生间等功能布置在建筑的中部,解决进深过长的问题。二层轴线改造成民宿住户的交流活动区域,并增加设置茶室、阳台等,作为举目眺望的平台。

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可适当放宽部分房间及家具的尺寸;并减小高差,在适当高度安装扶手,方便老年人在住宅内行走。随着居住者的年龄增长有不同的特殊需要,也要预留出改造设计的余地。

猜你喜欢
里弄院落住宅
Jaffa住宅
八一作品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