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论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2019-10-14 15:43孙延凤
艺海 2019年8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困境

孙延凤

〔摘 要〕中国主流纪录片呈现中国特定文化场域下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文化,能够充分反映时代风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主流纪录片是基于国际化视野以及道路自信视角建构国家品牌并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典型样式。然而,中国主流纪录片远未在国际传播上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海外对中国文化价值观认同感低。这就弱化了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表征,进而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主流纪录片;国际传播;困境;路径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纪录片、电视新闻、电视剧构成中国传媒对外传播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三驾马车”,其中纪录片在真实性、客观性、思想性、揭示性和艺术性上有其天生优势。主流纪录片以与国运兴衰、民族精神、人文气息相关联的纪实影像叙事参与到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中,是国家的影像文化志,是向世界展示客观、真实、立体的中国的重要载体。因此主流纪录片是基于国际化视野以及道路自信视角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典型样式。

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国际社会对真实、深刻的中国感知度不高,多是停留在对一些中华文化与人种符号的浅层认知上,或是秉持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资源环境等“威胁论”。中国主流纪录片远未在国际传播中实现对异质文化的影响,这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极不对等,阻碍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二、困境与问题

近几年,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数部乃至数十部优质主流纪录片纷纷进入中国观众和国际受众的视野,也引起国际媒体的密切关注。这些主流纪录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中国近几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大国风采,振奋国人民族自豪感和获得感。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语境和“盘根错节”的国际化态势,中国主流纪录片国际传播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一)“自话自说”,国际表达欠缺

中国主流纪录片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在题材上多倾向于《中国通史》《故宫》《颐和园》等表现中国自身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仅停留在自我表达的“自话自说”层面,而国外市场较为关注的自然生态、环保问题、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纪录片较少,缺乏国际视角和对全人类普世价值的表达。而且,由于文化差异下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习惯不同,中国主流纪录片仍欠缺对国际化叙事习惯的总结和使用,影像叙事能力较弱,语境场景转换能力弱,国际化表达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

(二)形象塑造被动,话语主动权弱

中国龙腾飞引起世界关注,很多国家在研究中国,分析中国现状,用纪录片表征中国。虽然近几年中国主流纪录片在争取话语权中做出多方努力,但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仍然是“他者”话语表达。从英国BBC出品的中国纪录片《BBC 探访中国网瘾少年和戒网瘾中心》,到韩国出品的纪录片《可怕的未来——中国的九零后时代》,再到日本NHK出品的纪录片《激烈中国》,国外媒体出品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看上去客观冷峻,实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将中国社会锐意发展、中华文化温润化人、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的美好形象展示出来。由此,国外观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当代社会景观,以及中国人民面貌的认知受阻,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国主流纪录片自我表达与自我形象塑造的主动权弱,才导致被动塑造现象的发生。

(三)整体质量低,品牌影响力弱

中国主流纪录片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成为时代话题,《美丽中国》《辉煌中国》《大国重器》等纪录片拍摄质量和制作水准都有一个大幅提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主流纪录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凤毛麟角,中国纪录片的品牌还没有打造出来。

三、突围策略与多元应对

(一)注重接近性表达,增强国际性特征

所谓接近性,即影视国际传播与对象受众在文化传统、话语习俗、经济发展状况、媒介使用情况相一致的程度。近,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而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中国故事与不同地区特点相结合,使其赋予国际语言表达。

1.在文化价值观的接近性表达上,要加强对跨文化传播受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中国主流纪录片要打破“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打造人类共患难、共同关心主题的作品,呈现人类共同价值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中国纪录片《那水那鸟那人》讲述的是一个有眼疾的残疾人守卫着一片水域,只为那些日益减少的鸟儿能有一片栖息之地。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引来国外受众的关注。之所以会受到瞩目,就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呈现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保护自然,守卫家园。这个价值观为全世界所认可并共享,故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片段引起国内外观众的共情与共鸣,带给人们极其珍贵的审美体验。

2.在话语体系的接近性表达上,要站在全球化视野探究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以纪实影像为载体,探索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叙事节奏、叙述视角与影像语言修辞、视觉传播,挖掘植根于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基于时代背景而发生于现实世界的故事,贴近国际受众接受的故事讲述与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语境场景转换能力。《舌尖上的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食纪录片,成为一种现象级话题。之所以广受国际市场欢迎是因为其在叙事策略上与国际接轨,讲述一个个基于时代背景而发生于现实世界的普通中国百姓与食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优良品质,话语体系和叙事策略都接近国际表达。

(二)掌握国家品牌塑造主动权,提升国际认同感

中国主流纪录片在对国家民族的认知上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无论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是展示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纪录片,都在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成就、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主流纪录片对中国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表征已经纵贯古今、横贯八方。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我国的认知仍处于对中国表面文化以及人種肤色的表层认识层面,对于当下中国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此外,由于国外大众媒体对受众长期的“涵化”和“教育”,致使国外受众对中国刻板印象深刻、认同感低。国外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有意无意地扭曲、丑化中国,解构中国品牌塑造。因此,中国要牢牢掌握住国家品牌塑造主动权,通过纪实性影像有效构建立体、真实而客观的中国,这不仅事关文化繁荣,还关乎国运兴衰。

1.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共生中寻求话语主动权和国际认同感。要在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的文化中取得国家品牌塑造的主动权,首先要弱化区域性,加强中国故事国际化探索,寻求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契合点。贯穿于中国主流纪录片深层的内涵依旧是民族优秀文化,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仅仅依靠民族优秀文化显然难以迅速吸引新时代的接受主体,因而要充分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背后的共同价值,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构想和再生路径。

2.在“硬”身份和“软”身份的相互配合中探究中国媒介对外传播策略。按照传播学家麦奎尔在《大众传播:一种理论范式》(《Mass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中的说法,在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于直接实施管制。在国外媒介和受众印象中,中国主流纪录片“思想先行”胜过“故事先行”,中国的国际传播内容为其过滤和拒绝。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新的国际传播态势下,主动而智慧地隐去“硬”身份,凸显“软”身份,“硬”诉求要用“软”身份来实现,“软” “硬”益彰,才能达到上佳的国际传播效果。纵观中国成功“出海”的主流纪录片都是“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展现大图景,以人物事件折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用“软”身份实现“硬”诉求,成功实现国际传播。

(三)基于国际视野,提高作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中国亟待构建传输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传扬中国价值的独特的“中国品牌”纪录片,以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1.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技术创新。从国际受众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出发,在选题和素材质量上做文章,运用先进拍摄技术,提高制作水平。纪录片作品在内容架构、思想表达、叙事策略、审美意境等方面要有开拓性、创造性。题材选择接地气,摒弃“高大上”,纪录视角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纪录片就其本质而言必须关注人、表现人,丰富人文内涵。记录人性、人情,剖析人生问题,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与精神追求,启发人进行理性思考。我国优秀的主流纪录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探究人和事的关系,没有宣教,尽情彰显温暖真实的故事。大量微距、大特写、运动变焦等创新拍摄技术以及后期制作技术的运用,尽情彰显视觉语言力量。近几年来,中国主流纪录片在质量上有所提升,涌现了一批高品质作品,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探寻中外合拍,拓宽传播渠道。以国际合拍模式制播的纪录片能够整合各拍摄方的技术优势和传播渠道资源,巧妙地绕过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实现节目在一定时期内多渠道、多平台的跨文化传播;同时能够利用合拍媒体的产品信誉和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节目的社会舆论热度,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形成规模和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塑造与传播,让海外受众在本国文化视域下了解一个更加客观、真实、饱满的中国。如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孔子》创造性的采用了国际、国内不同版本的制作和传播,发行上也是先国际后国内,广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结 语

在阐述中,发现如下:主流纪录片是国家展示、传播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承载着重要使命;中国主流纪录片整体质量不高、国际传播数量不足、国际表达能力弱、“被动”塑造等问题突出、困境明显,传播力亟待提升;只有采用接近性表达、提升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掌握国家品牌塑造主动权的多元应对策略,才能形成中国品牌的当代表达,增强中华文化道路自信和中国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04):5-24+126.

[2]胡智锋,杨宾.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03):140-147+193.

[3]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74.

[4]唐寧.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价值发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7):91-94.

[5]韩岳.国际合拍纪录片传播渠道构建分析——以纪录片《运行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18(12):43-45.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