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198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研究策略

2019-10-14 21:30刘江洪胡林淋唐树佑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手稿尺度马克思

刘江洪 胡林淋 唐树佑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198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研究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践的美学:马克思主義美学的思想前提;二是人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三是《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引言

青年马克思于1844年在法国巴黎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手稿原来是马克思在写《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之前所写的草稿,但出于一些因素,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版,发表时部分内容已经遗失,《手稿》主要涉及青年马克思对于经济学、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对政治、经济、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均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著作。马克思主义美学明确了以人为主体,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美的本质和规律,无疑在美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实践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前提

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美学的哲学思想基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美学十分强调社会实践在美学艺术领域内的重要性,其中最具经典性的就是马克思以“社会生产论”来阐释文学艺术创作,他在《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这种见地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生活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生产律对文学艺术方方面面的引导或制约。在消费社会中,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只有审美接受者用货币去兑换一定的艺术欣赏,审美创造者的再生产才能有序进行。

审美属于人类的意识领域,马克思的观点认为,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所产生的艺术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存在表征为传播媒介的差异,媒介作为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一直没有被文艺家们重视,直到20世纪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说媒介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对我们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观念产生了极强的干预。口头文学是远古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质传播媒介的存在,文学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去,也决定了我们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今天这个多媒体的网络时代,不仅有书面文学,还有电影文学、电视文学、超文本文学等等,都对我们美学观念的改变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三、人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

“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手稿》中的重要美学思想,二者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表述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过程,后者强调的是结果。“自然的人化”乃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述,人与自然不是独立存在、毫不相关的,而是人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使自然印上人的痕迹,体现出人的社会内容,成为与人有益的自然,而非原生的自然了。这里马克思显然认为一方面社会的主体是人,另一方面审美的主体是人,审美的客体是自然,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只是美的一个载体、一面镜子,美就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人从自然中看到了自己,达到人和自然的主客体的统一,这也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有所呼应。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

高扬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精神。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美的规律”时,认为“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是和它直接相关的两个标准。“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只劳动者当作动物或工具,从而忽视了劳动者的人的主体性所提出的,也就是说,只有实践的观点是不够的,实践经过资本主义的异化后,往往产生的不是美,而是丑、媚俗、荒诞等美学现象。所谓尺度,即使一种标准、准则或参照系,那么“内在的尺度”就是指人自身的现实审美需要,换句话说,是人内在的合目的性,满足了人自身的需要才是满足内在的合目的性。“物种的尺度”一方面是指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现实规律;另一方面是指人的生产可以超越自身的种属,在对自然界其它种属的观察实践后学习到其它种属的尺度来为自己所用。总之,所谓“内在的尺度”和“物种的尺度”其实就是康德所说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和谐统一。

四、《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价值

我们在讲马克思主义美学时,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所指,一方面,指的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马克思本人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另一方面,指的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中国的政治、革命同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从1920到1940年左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接受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而是二手市场和二道贩子式的经过苏联化的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通过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茅盾等早期共产党员,他们关注的文学家和理论家,如托尔斯泰、果戈里、卢那察尔斯基、普列汉诺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以及翻译的相关著作,能明显看出带有鲜明的苏联色彩。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征用过程中,从马克思到苏联再到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形,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毋宁说是苏联美学。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1] 曹谦.《巴黎手稿》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第一思想来源——读《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J].上海文化(文化研究),2019,(1):45-51.

[2] 陆晓光.《资本论》与朱光潜"未来美学"预言[J].上海文化(文化研究),2019,(6):18-26.

[3] 陶国山.新时期"美学热"重估[J].上海文化(文化研究),2019,(1):35-44.

[4] 张玉能,张弓.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的重大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75-79.

猜你喜欢
手稿尺度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尺度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室外雕塑的尺度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