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东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探讨

2019-10-14 21:30陈真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SWOT分析

摘 要:重庆渝东南地区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区域,面对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多重现实,如何做到既能加快经济发展又能很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渝东南地区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重大课题。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同时结合实际也分析了发展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生态经济;生态产业;SWOT分析

重庆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该地区生态优势极为突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被公认为是全重庆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发展后劲。实践证明,发展生态经济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的很好的结合点。但因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生态经济发展不成熟,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经济化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地区的交通瓶颈基本被打破,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从现有的交通布局来看,渝怀铁路途经渝东南5个区县(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直达东南沿海,目前,境内的复线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2020年全线建成通车;渝湘高速公路扩能,酉彭(酉阳——彭水)高速已破土动工,湖南长沙与重庆主城的车程将进一步缩短,渝东南地区将成为长沙、重庆两大都市圈的“后花园”; 石柱至湖北利川的高速及动车、酉阳至贵州沿河的高速、黔江至湖北恩施 的 高 速皆已建 成 通 车 ;黔张常高铁已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渝怀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已于2018年底动工开建,渝怀高铁黔江至吉首段也开工在即。黔江武陵山机场已成为重庆及西南地区重要空中交通枢纽,目前,已开通重庆、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杭州、昆明、西安等城市的航线,武隆仙女山机场、其余四县的通用机场也纳入重庆市整体规划。渝东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的交通路网的规划建设与完善,使该地区成为通向东南沿海的“桥头堡”,对武陵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区位优势逐步凸显。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土苗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资源。比如,有百里乌江画廊、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武隆仙女山、黄水林海,赵世炎烈士故居、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历史文化名镇濯水古镇、龙潭古镇和龚滩古镇,等等。所有的这些皆为渝东南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劣势(W)

伴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渝东南地区的不断重视与支持,不论是公共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规模,抑或是群众生活水平等等,都是一个质的飞跃。比如,在旅游方面,到渝东南地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武隆区、酉阳县和石柱县,但客观上也存在诸如餐饮、住宿等条件不够完善,接待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农业方面,现在除个别年轻人在家创业外,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这部分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小农意识浓厚,劳动生产观念较为落后,缺乏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的一系列技术技能。在工业方面,渝东南地区的工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相对不大,且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近年来,渝东南地区的工业的转型发展虽提上了重要日程,但发展生态工业所需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部分企业转型发展难度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和人才的支撑。此外,产业与产业之间关联度和协调度不够高,协作配套的关系较为松散,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够。实践表明,区域内产业要做大做强,只有相互协作,抱团发展,特别是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方可实现生态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机遇(O)

渝东南地区享有民族地区、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以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给予的专项政策支持,政策的“洼地效应”较为明显。在国家层面,出台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等规划;在市级层面,出台了《渝东南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走廊规划》《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为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与契机。当前,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阶段,各区县只有充分挖掘本地区经济增长潜能,大力发展适合自身优势的生态产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才可以从根本上摘除该地区长期以来落后贫困的“帽子”。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渝东南地区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威胁(T)

渝东南地区是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攻关区域,区域内的地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脆弱,这是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与挑战,主要表现区域内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从土地石漠化严重度来看已相当严重了,石漠化面积达37万公顷,占区域幅员面积的20%左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41.6%;从水土流失情况来讲,占到了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就酉阳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就有2518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8.6%。由此可见,渝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修复困难,生态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同时,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为落后,制度供给不够完善,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該地区生态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二、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理想

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重庆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转型为“三二一”,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40.9:52.3,这是相对较为理想的产业结构。2018年,渝东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1.1:45.5,结构类型也为“三二一”,如图1所示。这相比此前有了较大的调整与优化,特别是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但在客观上,区域产业结构仍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但农产品加工型等绿色产业占比小。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进一步优化。

2.区域产业选择有待优化

生态产业及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找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并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对此,区域内产业的选择,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渝东南地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好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从渝东南地区2018年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1%、45.5%,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8%。渝东南地区所拥有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渝东南地区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生态旅游和现 代 服 务 业 为 核 心 的 第 三 产 业  ,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区域内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其发展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3.政策落实效果不够明显

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目的就在于克服市场缺陷,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2009 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从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协作与对口帮扶机制等方面支持和鼓励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2011 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税收金融、生态补偿、产业投资等方面的政策;2012 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等。同时,区域内各区县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客观上讲,以上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化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政策在执行落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差距,落实的效果不够明显,与预期有相差。

(二)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间有着及其密切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发展也相对较快,反之产业发展就较慢。重庆直辖后,渝东南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经济增长更趋合理,2016年实现GDP974.31亿元,2018年实现GDP1118.6亿元,年均增长48.1%,但渝东南地区因其发展起步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市居于后位,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渝东南地区GDP在全市GDP总量中的比例都在5.5%左右徘徊。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对该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吸纳能力就不强,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大多生命周期不长,所有这些就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质量及其发展的高度与水平。

2.人们对生态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生态经济及生态产业,相对来讲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对其认识是不全面的。渝东南地区属西部欠发达地区,集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长期以来都是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强调和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忽视经济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比如,存在认为生态可无限利用,不需成本 ;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等错误认识及行为。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什么是生态产业、什么是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及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最终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

3.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健全

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要素的支撑,其中,人力、资金和制度要素是核心。人才要素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数量两个方面;资金要素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方向与资金投入量两个方面;政策要素主要包括财政金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目前,人才要素是渝東南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口占比较低,高技能型人才难以引进或引进后留不住;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动能相对不足;区域内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优惠性政策落实效果不够明显,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殿颖.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2] 史文雷,徐蕾,等.衡水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47).

[3] 张月芳.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行政,2016,(2).

作者简介:陈真(1985—),男,重庆酉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SWOT分析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