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2019-10-14 11:30赵玙婷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玙婷

摘要:河南地方戏曲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也开始注重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在对其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河南戏曲存在的问题,文章将介绍河南戏曲的文化背景并针对其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希望借此能够更好保护河南地方戏。

关键词:河南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河南地方戏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

昆曲在2001年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传统戏曲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们被与“非遗”联系到了一起。河南作为戏曲大省,自2006年起在接连8年内共有23种地方戏曲入选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中,并且有58种地方戏曲被列入了本省非遗的保护名录之中。

河南对于地方戏曲的保护确实十分周全,从保护单位到传承人,并协助其整理曲谱,寻找剧本,记录戏曲表演技艺,十分详细。但是,河南地方戏曲的生存仍然窘迫,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河南戏曲的欣赏能力也逐步下降,人们无法深入理解河南戏曲的精髓,这使得河南戏曲缺乏新生力量,在市场上没有活力,同时囿于戏曲的技艺与精神,改编也尤为困难,难以达到大众的喜好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也发现了戏曲的局限,在2015年颁布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对新时代下如果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规定,这无疑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文化生态的构造。这一政策也给河南地方戏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河南地方戏曲的主要特点

(一)经过历史沉淀,地域特点鲜明

河南地方戏曲有着中原文化的鲜明特点,也讲述着中原厚积流光的历史,它记录了河南人民随着时代变迁的生活改变,反映着河南的历史文化。传统戏曲、民间故事、风土民俗、传统的民间技艺、这些都发源于中原土地并不断发展,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包括河南地方戏剧在内的许多传统技艺都依赖于当地达到人文环境与地理因素,无愧于“活化石”之称。

(二)来源于民间,便于理解

戏剧艺术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他们将人民的生活、思想进行放大与升华,戏剧后的精神方便人民对故事本身进行深思,提高人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这样的熏陶之下,配合着旋律将世俗道理不断传递下去,帮助河南人民不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

三、河南地方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加强河南地方戏曲保护的理论建设

河南地方戏剧种多样,风格多变,可变性十分强,这给地方戏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源出发,理清不同戏剧的发展理念与起源,理解它内在想要传达的特有精神,与其传递手法的内在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保护地方戏曲,让他在“新”的同时不偏离“本”。此外,河南地方戏剧要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对其进行详细的文字整理,打好静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

(二)联合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保护

静态传承河南地方戏剧的过程受到了许多高校的注意,他们纷纷表达了想要了解河南地方戏曲提高戏曲理论研究的意向,河南地方也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与戏曲研究者一起探讨河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与保护手法。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正是由河南大学地方戏研究所携手河南地方政府响应教育部课题规划出版的。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也正在深入调研怀梆文化。

(三)合理进行活态保护

活态保护是保证戏曲传承的重要手段,河南地方戏曲自然也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河南地方戏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是民众对与时代形成的观念的集中体现,他表达出了人民心中所想、心中所愿,至今仍然在人民文化消遣娱乐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传承与保护河南地方戏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应该让地方戏适应新时代的思想变化,在展示与表演中得到反馈,进而不断改善与发展。这才是保护地方戏的最佳选择,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佳途径。

(四)尊重本土文化

地方戏,顾名思义,從地方而来,那么在保护当中一定不可以丢掉地方二字,不然河南地方戏将毫无保护意义。河南地方戏剧种多样,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剧种的生存状况,让剧种传承得到维持,对于现状堪忧的小剧种,一定要进行全力的帮助。从保护地方戏曲的根本上来讲,人才培养与形成市场是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向地方戏剧注入新生力量,戏剧的生存与发展才能有活力与改变,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市场发展,吸引更多观众,最终达成保护与传承这一目的。

(五)坚持创新

在整理与发掘河南地方戏剧剧本之余,也应该鼓励地方戏剧继续创造,一定要多参考脍炙人口的作品,挖掘经典剧目的价值,体会其经典所在。“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者共存可以有效推动河南地方戏剧的发展。既然河南地方戏曲在戏剧整理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那么戏剧创造一定也不在话下。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后,“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的政策,优秀剧本的共享理念得到重视,地方戏曲应该从各个阶层发现剧本,不断创造,推陈出新,以期得到群众的思想共振,收到喜爱与欢迎。豫剧作为河南地方戏第一大剧种,它乐观的发展形势也来源于剧本的改变与创造,这也是它能够全国流行的原因。通过越剧的成功历程,地方戏剧可以得到许多经验。从剧本建设角度来看,王镇南、樊粹庭、杨兰春、陈涌泉、李殿臣、齐飞、姚金城等人在人民发展的不同时期帮助豫剧不断创作与发展新的剧本,从古代《穆桂英挂帅》《秦香莲》到新时代的《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都给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创新经验值得河南地方戏广泛学习。

(六)提高河南地方戏的宣传力度

群众基础决定着戏曲保护传承的广度与深度,河南地方戏曲更是如此,虽然其地域特点很强,但是如果地方政府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多维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河南地方戏曲,并对不同的地方戏进行一个简要的科普,呼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与传承之心,那么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南地方戏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为其打下深厚的基础。在当今政策与号召下,许多青年对于地方戏曲非常有兴趣,也拥有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心,如果帮助他们了解地方戏的精神并及时解答他们对于地方戏的疑惑,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反馈,将他们拉入到地方戏传承与保护的队伍当中。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戏曲对现代部分人影响不够深远的原因是没有接触过。在不够充分的了解下现代人群对于戏曲的刻板印象便无法消除,由此可见,广泛宣传戏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高校调查中,非艺术院校对于戏曲的教育少之又少,鲜有出现,戏曲通识几乎无法普及。作为国家栋梁的新生一代如果都知之甚少,那么在接连的传承中戏曲文化必然逐渐遗失,河南地方戏剧亦是如此。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同时,针对河南省而言,可以携手高校编纂一些初高中戏曲文化教育教材,将地方戏的通识从小灌输给学生们,循序渐进,改善当前地方戏曲传播不够广的现象。

(七)改善地方戏曲发展市场

想要全面促进河南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光“从娃娃抓起”还不够,要让它们走进大众视野,并且频繁出现,同时帮助地方戏剧改善生存条件,投入资金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先建立起基础的良性循环。政府应该及时承担这项义务,通过购买服务将地方戏曲带入到各地进行演出,并积极承担起场地租赁与人员组织宣传的任务。既有益与观众也激励了地方戏剧团。此外,农村市场的开拓十分重要,他们代表着基层人民的审美,只有戏曲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良好反馈,才有继续发展的保障。河南省一些政府舉办的文化节活动也很好地开拓了地方戏剧市场,帮助他们走入民众当中,“中国豫剧节”等专项演出也促进了河南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

(八)科学监督市场,反对功利化

在对河南地方戏的保护中,许多企业看到政府对其的成本投入,不免有非分之想,想要将河南地方戏物质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噱头谋取利益。政府应该向民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将传承与保护地方戏的责任落到每个人手中。在河南地方戏市场建立的初期,一定要高度重视演出生态系统,不可以破坏地方戏的演出生态。明确河南地方戏的作用,就是反映人民的生活,那么应该就要让他不断渗透到人民生活中,将传统延续下去。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种使命与责任,保护河南地方戏曲更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担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不断思考与推敲他的价值,研究他在今后发展当中的新方向,以期河南地方戏曲的发展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韩丽霞.河南地方戏的历史发展与保护传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05):17-21.

[2]宋军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3):46-49.

[3]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艺研究,2007(02):96-104.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