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方戏剧文化的审美特点与风格

2019-10-14 11:30胡洪礼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客体戏剧主体

摘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情感的再现和表现,是人类用感性形象的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一种比现实世界更集中、更普遍的审美品格。各民族的审美品格体现在民间戏剧活动中,就形成戏剧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通过不同民族民间戏剧文本的形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的文化根性。

关键词:地方戏剧;审美特点;风格

民间戏剧作为民间文艺中的一种,在流传和表演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并逐步加深着本民族的审美积淀。在此,我借助《民族生态审美学》几个观念,对地戏、侗戏、布依戏、傩堂戏和花灯戏文本审美风格做出以下概括。

一、地戏的“竞生之美”

所谓竞生之美,是在审美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占据着矛盾结构的主导、中心的地位,主体的潜能得到自由实现,而客体则于从属的地位,客体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移注、投身的对象,是主体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

自汉、唐以来,各地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贵州同样加强了与各民族的联系,其中移民的进入成为加强联系的重要形式之一。例如:在“薛仁贵征东”这部戏的内容,写山西绛州府龙門县薛仁贵贪图享乐、挥金如土,最后家道中落,与金花成婚后三次投军,但多次被张士贵等人迫害;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他战功累累,征东胜利,戏剧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淋漓展现。竞生之美”也是另一形式的“壮美”,“壮美的突出特征是‘力的显现……义士无畏,敢于打破人际的暂时平衡面凸现,当为壮美”,地戏中则无处不有英雄激情和使命认同。

二、侗戏的“依生之美”

“依生之美”体现的是崇高的浪漫、质朴的秀美和艺术的自然。随社会发展,侗民在生态环境的渲染和培养下,形成与自然相生相伴的审美风尚,构成不可复制的戏剧艺术殿堂,即侗戏的“依生之美”。侗戏与自然、其他民族间都有依生关系,但重点是前者,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侗戏文本形态、内容、来源等的主导和渗透。侗族传统短剧,如《补贯》《丁郞龙女》《善郎与娥梅》及《送礼》等,一般3天即可演完;长剧,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等,则需一周左右。戏剧对白可据时间长短进行适当调整,但整个剧目演出必须有头有尾,如此长时间的上演和观看,若没有自然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寄托,演员和观众在特定的戏台上和谐共处是难以进行的。

三、布依戏的“共生之美”

所谓共生之美,既不是客体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主体依从依生于客体,形成客体化的主体;也不是主体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主体征服客体,形成主体化的客体。而是主客体相适相宜,协同共生,形成一种和谐的、高级形态的美,布依戏中主要体现在民族间戏剧文化交融和影响形成的共生和谐之美。如根据布依寨真实故事改编的传统剧目《罗细杏》,不仅以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细杏与卜苏之间的机智斗勇等)、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逼婚不成,大哭大闹等)和生动有趣的民族语言(“侬二那憨包也想吃天鹅肉”、“没有这样撇脱”等),呈现布依男女忠贞、曲折的爱情故事;也为读者展示了布依寨优美的自然风光、纯正的民族心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傩堂戏“求生之美”

傩堂戏的“求生之美”,即指人民求得生存,亦指百姓追求生活这两方面。傩堂戏的演出,一般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一种单独的戏剧形式进行演出。傩堂戏文本风格呈现出“求生”的一面,驱逐邪恶怪戾、祈求安生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生存已不成问题,然而“求生”的文本风格在傩堂戏剧目中仍然清晰可见,只是不同于古时的“求得生存”,现在更多地体现为“追求生活”。

五、花灯戏的“乐生之美”

花灯戏在自己民族的孕育和培养之下,不但影响了当地的民族审美,还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即花灯文本所呈现的民族心理——乐观的人生态度。花灯戏始于民间歌舞,所唱的曲调是流行于民间的民歌,黔东、黔西、黔南、黔北地区存在着的大量的打闹歌、山歌、民歌等被花灯戏吸收,其欢快自由、乐观积极的曲风和精神被融入进戏剧,便形成了独特的花灯戏文本风格。此外,花灯最初源于正月、元宵节,新年新气象,即便是穷苦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对未来充满期待。无论是反映生活还是针砭时政的花灯戏剧,都融合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表现了他们对不合理的事物坚决反抗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

地方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集体艺术。它既包容了视觉范畴的静态的空间艺术,也包容了听觉范畴的动态的时间艺术;尤其是必须把观众包容进来,让他们在具体生动的艺术感染中,共同参与创造。本文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民间戏剧为例,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戏剧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能为推进民间戏剧的深入研究、更好地保护我国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汪克敏.地方戏剧专业人才中国特色表演体系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戏剧,2019(12):69-71.

[2]程靖淇.市场经济下戏剧产业化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9(22):233.

作者简介:胡洪礼,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客体戏剧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传统戏剧——木偶戏
何谓“主体间性”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浅议犯罪客体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