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学的发展走向

2019-10-14 17:35卫懿嘉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布斯叙事学

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产生、发展、直至蜕变,我们可以从布斯《小说修辞学》第一版,第二版和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明显地感受到叙事学从文本内部研究领域,慢慢演化到关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出现了修辞叙事学。叙事学理论永葆生命力,為人们的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叙事学 布斯《小说修辞学》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修辞叙事学

在这学期中外文论专题的课堂上,我讲述的是有关结构主义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内容。为了完成这篇课堂论文,我利用大量时间阅读了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和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感触颇多,愿和老师交流一下。

一、经典叙事学(内部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法国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一股国际性的学术研究热潮。其注重内部研究,重点探讨叙事文本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结构规律,同时也非常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布斯所属芝加哥学派,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模仿学说中对于作者的重视。但是当时正值研究作者生平、社会语境等因素的 “外在批评”衰极,而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批评”盛极之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而是以文本为依托,是隐含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就文本而言,布斯感兴趣的是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交流的种种技巧,影响控制隐含读者的种种手段,是对小说中修辞技巧的探索,对当时广为接受的有关叙事技巧的概念提出质疑,诸如“讲述与显示的区别”、“真正的小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 、 “所有的作者都应该是客观的”等方面。同时期,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研究路径的差异,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受普罗普影响,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 第二种情况是不单纯注重故事结构,而是注重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 第三种情况则超越作品的构成体系,将作品如何产生纳入到叙事学的系统考察之中,注重叙述者的作用。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属于第三种情况。在书中,他对叙事作品从 “故事”、“叙事话语”、 “叙述行为”三方面进行层次划分,并反复强调了叙述行为和叙述者的重要性。两者虽然注重都重视文本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研究,但仍有所差异。第一,热奈特旨在探讨叙事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结构、规律、手法及其功能,而布斯旨在探讨作品的修辞效果,十分关注具体作品在修辞方面的特殊需要,关注修辞手段在特定语境中发挥的作用,关注小说家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如何综合利用各种叙事方法来达到最佳修辞效果。第二,布斯注重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与潜在读者之间的修辞交流关系,认为这种交流隐含于每一部作品之中,而热奈特很少关注文中作者的议论和读者的阐释期待和反应的方式。

二、后经典叙事学(外部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理论的深入,结构主义叙事学呈现出它的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文本内部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文本与历史、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关联。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研究重心从文本内部转向了对文学的意识形态及外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研究,甚至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政治现象,形成了后经典叙事学的三大特点:多样化、解构主义、政治化。布斯和热奈特的理论也随着解构思潮的袭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框架。在1983年,布斯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增加了一个近60页之长的后记,在两种立场之间摇摆不定,一是对《小说修辞学》中经典立场的捍卫,另一是对经典立场的反思,向后经典立场的迈进。就作者而言,布斯一方面承认作者无法控制多种多样的实际读者,一方面仍然十分强调作者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就读者而言,布斯一方面认为不应将自己对文本的反应当成所有读者的反应,而应考虑到属于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读者的不同反应,还特别提到女性主义批评对文本所作的精彩阐释。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各种读者“共同的体验”和 “阐释的规约”,为自己在第一版中的立场进行辩护。就文本而言,他认为当初不该将书名定为 “小说修辞学”,而应定为“一种小说修辞学”,甚或应该定为“对于叙事文众多修辞维度之一的一种也许可行的看法的简介的一些随笔—尤为关注有限的几种虚构作品”。在该后记中,我们无疑可以看到布斯向后经典叙事理论的迈进,但这一迈进从本质上说是颇为被动,也是颇为有限的。可以说,布斯的《小说修辞学》构成美国当代修辞性叙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第二版向后经典叙事理论的有限迈进,也为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在同一年,热奈特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在书中对多位学者的质疑与批评做出了回应,并对自己的一些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与阐释。比如书中他与朵丽.高安的论争,高安对他的转述话语提出了三点质疑。同时在巴赫金、罗兰?巴尔特和克里斯特瓦的启发和影响下,他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文本理论。他在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概念基础上又提出了“跨文本性”,可以看出他对早期结构主义理论家注重文本内部的封闭性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开始尝试将对文学内部结构的研究转向对话语、泛话语类型以及文类的历史研究。90年代以后,他又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阈,开始涉足美学、诗学及风格学等诸多领域,从多维角度去重新思考文学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文学本质的判断标准,并尝试建立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批评标准。其文学批评理论和诗学研究成果在法国和西方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修辞叙事学

法国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在遇到文化研究与新历史主义研究冲击摇摇欲坠之时,出现了修辞叙事学的研究热潮,是两者共同拯救,共同发展的结果。其实对修辞叙事学的系统研究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布斯的以作者为中心的小说修辞学研究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沿着布斯修辞叙事学研究的道路,詹姆斯?费伦出版了《作为修辞的叙事》,注重研究作者代理、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多重关系,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文本本体论修辞叙事学。科恩斯出版了《修辞叙事学》,从语境对读者阐释的影响来展开论述,建立起自己的读者语境修辞叙事学。后二者对叙事学的研究都被纳入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之内,从而成为叙事学复兴的重要力量,至少他们从一个角度为叙事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而且是最早开拓的空间。在研究叙事的修辞维度时都没有解决文学史的问题,即文学的发展动力问题,文学何以从简单走向复杂,由贫乏走向丰富的问题。在修辞策略方面,他们只注意到了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修辞性关系,而忽略了现代媒体所参与的修辞性问题,以及作者的情感、立场、无意识等修辞的非技术问题等。

从评论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和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的角度可以看出叙事学的大致发展走向。早期的叙事学注重文本内部形式,力图为叙事找到普遍的结构法则,从而将叙事学确立为一门“科学”。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解构思潮的不断发展,结构主义叙事学不断走向意识形态,跨学科等多元时代,从而大大拓展了叙事学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2]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6年.

[3]申丹. 作者、文本与读者—评韦恩?C.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

[4]钟晓燕. 叙事学的转型与互补:从经典到后经典[D].南昌大学.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卫懿嘉(1994-),女,汉,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叙事学.

猜你喜欢
布斯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孙悟空战蜘蛛侠
天生不凡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蒙药希和日额布斯-6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的影响
水电工程造价体系中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及格拉布斯判别法的应用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