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城市环境中的驳岸设计

2019-10-14 18:20林闽琪杨晓川李彬彬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城市环境

林闽琪 杨晓川 李彬彬

摘 要:驳岸设计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场地多变而场地有限的区域,驳岸设计对场地氛围的营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三个城市景观场地中的驳岸设计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归纳总结现在城市环境中驳岸设计的现状以及特点,借此探讨驳岸设计的方向方法。

关键词:城市环境;驳岸设计;场地调研

1.驳岸设计概述

1.1 驳岸概念

驳岸一般指滨水区中,水面与陆地之间的的边界。正因驳岸处于这样一个交接过度的位置,所以驳岸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滨水区域空间氛围的主要因素。

1.2 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类型

1.2.1自然驳岸

自然驳岸即自然状态下几乎没有经过人工处理的,由自然土壤、砂石、植物等天然材料组成的驳岸。自然驳岸生物丰富性较强,保留了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的驳岸状态,有较强的生态边际效应。

1.2.2人工驳岸

人工驳岸指经过人为处理的驳岸形式,而根据处理方式以及人工介入程度又可划分为硬质驳岸和生态驳岸。硬质驳岸指运用混凝土或者砌块等人工材料构建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驳岸形式,通常与水面有明确的划分界限,一般与自然结合较不自然。生态驳岸指通过结合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驳岸,既能满足人在水边的活动需求也能保持一定的自然特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驳岸设计,是城市驳岸景观处理的一種发展趋势。

1.3 城市驳岸设计现状

在城市公园中出于景观需求有较多结合自然设计的生态驳岸,但在国内城市环境中大多驳岸形式采用人工硬质驳岸。这其中多种原因,包括设计思想较技术发展滞后、城市的扩张对于自然的侵蚀,用地范围的限制等。

2.案例调研

城市环境中的驳岸设计在不同气候环境地或者地理条件下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集中探讨在岭南地区城市环境中的驳岸设计,主要通过三个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现有驳岸设计的优缺点并总结其中具有共性的部分,以探讨在提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背景下的城市环境驳岸设计的方法方式。

2.1 花城广场

花城广场位于广州的新中轴线上,是珠江新城的核心节点。广场东起冼村路,西至华夏路,北靠黄埔大道,南临海心沙,总规划占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周边有多栋广州核心建筑,包括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花城广场作为广州的“城市客厅”其主要功能为服务周边居民、展现城市形象,组织城市交通等。

花城广场氛围北入口区域,生态公园区,综合商业区,地下广场区以及文化艺术广场区。水体基本集中在广场北侧的生态公园区内。场地设计主要通过设计沿水的步行道或横穿水面的栈桥为行人提供通行途径以及休闲活动场地。水体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为单调,水与人虽然没有距离感,但是在驳岸的设计上使行人的活动基本局限在通行与观景。

造成这种单调活动的原因可能与公园的设计定位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驳岸设计的单调化。大部分驳岸采用人造石或者人造树桩形成简单线性的驳岸,加上水岸大多直线延续长度较大,造成明显的仿造感,与采用仿石仿木的人工材料模仿自然的初衷违背。

2.2中山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是在一片废弃的、污染的、残破的造船厂旧址上修建的(粤中造船厂1950年代建立,1999年破产),场地上散布着旧的船坞、钢架、铁轨、水塔、旧机器,并使之有机地与场地内新建额部分结合,营造人文景观。另一方面,公园东临石岐河,公园设计联系外部江水与内湖景观,营造自然景观。

岐江公园中的驳岸设计根据场地条件以及区域划分,在东侧大原造船厂部分结合广场建筑等设计硬质人工驳岸,在西侧和中部与内湖以及南侧与岐江相比邻的区域设计与自然结合的生态驳岸。不同的驳岸形式与其所需要的功能相适应,在广场以及普通人行区域运用硬质驳岸,明显界定水面以及硬质铺地的区域,结合水体处理以及材质的运用营造硬质人工驳岸,使游人既能以多种活动方式亲近水面又体会到历史氛围;在不易人直接与水面接触的区域结合原有自然条件,通过巧妙地处理驳岸的高差关系,结合多样的植物配置营造生态驳岸,丰富游人的游园体验。由此案例可见,驳岸的形式并不一定要一味地推崇生态自然,应根据场地条件定位进行相应的设计,尤其在城市活动多样、场地变化多样的环境下,更需要“对话式”的设计。

2.3 华南农业大学湿地公园

华农湿地公园原本是临近黑山学生宿舍区的运动场在约2009年,配合周边校园整改及多栋新建筑建设,改造为湿地公园,联通了校园原有的两处水面,为校内师生提供休闲活动场所,重新定义校园核心区域与轴线。而后又多次进行局部整改,如新建两处凉亭,重新铺设亲水平台铺地,增加名言石及孔子像等人文景观,新建花架等,不断丰富公园景观,但总体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湿地公园中的水面与道路之间高差较大,且水面与道路间的距离多样,形成丰富的高差变化。公园因应不同的高度变化结合功能需求,以多样的坡度处理手法形成了丰富的的景观。在场地北部和南部入口主要以缓坡或跌级形式形成人们主要活动区域。在主要人流经过的地方以跌落水生植物和水景形成丰富景观。在场地周边以自然放坡行道结合局部放大平台让人有丰富的游园体验。

湿地公园同样作为改造式公园,其驳岸设计也考虑了场地因素以及主要人行活动区域,在公园中部主要通行区域沿东西两侧湖岸设计硬质驳岸,并根据其与水面高度的关系,在西侧设置立式驳岸并加设栏杆;在东侧湖岸则以无栏杆栈道为主。但是其设计缺乏对游人活动适当的引导,如在主道路东侧跌落式生态驳岸中明显应该限制游人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围护结构或植物阻隔,游人经常通过石岸进入到有较大高差的水体景观之中。公园内虽然景观风格以及驳岸设计整体与校园的自然氛围相适应,但仍存在缺乏对水体景观利用、缺乏对游人活动适当的引导、部分驳岸形式缺乏生态设计等缺点。而现有的点式改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总结

根据调研观察,现在城市中的驳岸设计依然存在较多可以改进的方面。现有场地设计明显有意识地通过坡岸设计以及景观绿化、模仿自然的方式弱化以往仅满足隔断功能的硬质驳岸设计给人的生硬感,但缺乏“对话式”设计的驳岸依然给人一种明显的仿造感。驳岸设计应该考虑多方面的要素,包括水岸高差关系,场地文化背景,场地活动定位等,这样才能在多变而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处理好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营造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统一的驳岸。

参考文献:

[1] 朱学燕. 滨水城市驳岸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 卢美婷. 场所精神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表现[D]. 广东工业大学, 2014.

[3] 刘承忠. 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化设计——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21):83-85.

[4] 丁丽泽.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评价与设计应用[D].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5] 白晓慧, 张晓红, 许彭鹏. 城市景观河道不同驳岸界面水生生物多样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2(1):111-114.

[6] 庄素剑. 对生态驳岸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1(13):125-125.

[7] 王清青. 广州花城广场规划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通讯作者:李彬彬

猜你喜欢
城市环境
关于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研究
浅析国内城市环境中的涂鸦艺术
浅析涂鸦艺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对于园林绿化施工设计中采用反季节种植工艺的探讨
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