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
——探索浙江气象服务的新模式

2019-10-15 01:38刘丹妮王颖马辛宇李建粮
浙江气象 2019年3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台风气象

刘丹妮 王颖 马辛宇 李建粮

(1.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2.台州市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1)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直播在新媒体语境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直播用户达4.22亿,占网民总体的54.7%,较2016年增长22.6%。2017年,网络直播与政务部门的联姻让网络直播的媒体属性和工具属性得到全面的绽放[2],“网络直播+政务”可谓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引领直播正能量的聚集,促进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气象部门主动融入时代发展大潮,从中国气象局到广东、广西、贵州、上海、南京等省市气象局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开展了气象信息、科普宣传。浙江省气象部门也积极探索和尝试了网络直播的气象服务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传播气象信息高效便捷、受众范围广,而且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在全媒体时代下,浙江省如何利用网络直播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升气象科普的可看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思考。

1 网络直播的特点和优势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直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充分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传播的特性,打破了时空界限,在用户体验、交互性、可视性方面都非常出色,是网络交流的新平台、新空间。如今直播已经进入了“随走、随看、随播”的3.0移动直播阶段,即泛生活“直播+”的时代[3],直播的内容供应将越来越走向细分和专业。

1.1 即时传播、双向互动

网络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强,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电视直播的形式始终没有摆脱“点对面”的单一传播模式,网络直播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可以让观众随意自如地双向互动。网络直播还实现了即时传播,让信息发布主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加速用户信息的反馈,促使观众关注程度增加,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1.2 受众广泛、获取方便

网络媒体的传播影响巨大,其广度和范围远远超过其它传统媒体。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多元化的直播信息,直播内容还可以实现回放、重播。另外,直播信息也能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完成二次传播,引发病毒式裂变反应。

1.3 便捷传播、场景带入

在高端技术的支撑下,“摄像”不用再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只需在手机上安装直播App,便可把手机变成视频采集工具,在不同场景下利用不同的网络环境实施气象视频直播。网络直播实现了观众与现场连接,且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例如图像、声音、文字等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观众受画面上特定现场和气氛的影响在情绪上比其它形式更强烈,足不出户便能体验直播环节的新鲜感和身临其境感。

2 浙江省气象服务网络直播的探索

近两年,浙江省气象部门主动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积极探索和尝试网络直播的气象服务新模式,为“浙江天气”服务品牌积累了流量,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效应。目前,浙江省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天气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智慧气象”APP、天气罗盘、网络直播等服务渠道融通运用、相互配合的全媒体服务雏形,及时、全面、有效地传播气象信息。

2.1 “世界气象日”、“直面‘浙’风雪”等网络直播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紧跟融媒体发展趋势,2017年3月第一次尝试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气象服务,开展了“世界气象日:气象主播带你观云识天”的直播活动,观看人数25.4万余人。在直播中,气象主播带着网友参观杭州气象观测站、科普体验馆、气象影视录制间、气象台,探究气象预报的生产流程和气象节目的制作过程,互动过程及时解答了网友的疑问。通过网络直播,让全社会更加关注气象,走进气象工作和气象工作者的日常,共同见证浙江气象现代化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此外,2018年1月,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与杭州市气象局、浙江交通之声联合直播《直面“浙”风雪》一共6路记者带观众去断桥、大明山、天荒坪看雪景,聊聊您不知道的初雪、雪要下多久、能不能堆雪人儿等等。《天妞带你解锁冬日新玩法》以天气为背景给网友提供冬天的娱乐建议,即时互动,同时直播江南天池滑雪+汤泉项目,现场感十足,贴合公众的需求。

2.2 “台风”网络直播

2017年9月台风“泰利”给浙江带来明显的风雨影响,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首次与杭州、台州、温州市气象局联动开展大型的网络直播活动,观看总人数为54.3万。为更好运用融媒体手段改进重大天气过程的服务效果,2018年在台风“玛莉亚”、“安比”、“摩羯”、“温比亚”影响期间又开展了网络直播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较2017年明显上升,其中江、浙、沪3地气象部门首次联合开展的台风“安比”直播观看人数达772万,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播力度。

浙江省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特点,在直播中注重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以台风“玛莉亚”网络直播为例(图1),首席专家向观众科普台风、气象预警信号的知识,分析“玛莉亚”的未来动态、特点、影响及防御要点,并与观众进行互动解答;演播室主持人与各路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实时共享沿海地区的风雨实况,如:温州苍南的追风小组在前线冒着风雨进行实时直播,风雨实况、海水倒灌情况、商讨防御措施、灾民临时避灾情况等等。通过网络直播为公众直观展示了“玛莉亚”带来的风雨场景,让公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此次台风直播点击量达200多万,切实发挥了浙江气象服务部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防台抗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

图1 台风“玛莉亚”网络直播

3 浙江气象服务网络直播的思考和建议

3.1 完善直播流程提高直播质量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直播未来将成为传播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近两年,浙江气象服务在省市县及多部门联合下开展网络直播活动,成功搭上了互联网的新班车。由于目前浙江处在气象服务网络直播的探索阶段,缺少系统完整的直播流程,对直播准备、直播现场、直播时、直播后等各阶段还没有进一步细化的策划书,所以网络直播组织过程可能有手忙脚乱的情况,直播效果也将打折扣。因此,为提高气象服务网络直播的质量和点击量,应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或制定相关的网络直播手册。

3.2 优化直播内容和场景满足用户心理需求

从浙江省已经开展的几类气象专题网络直播的观看量(图2)可以发现,台风专题的平均观看量最高,超过了200万,而其它专题相对较少。台风属于灾害性天气,受影响地区的场景会让网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可能给公众生活带来较直接的影响,所以关注度较高;其它科普类或娱乐类的专题可能因为内容单一、趣味性不高,相对来说不易吸引受众的关注。

图2 浙江各类气象专题直播的观看量

为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气象网络直播的关注度,就要提升直播的可看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挖掘各类直播专题,优化直播内容,内容的讲述最好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并注重对悬念的解读,以满足受众对神秘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以后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开展问卷调查或者与网友互动留言,收集网友感兴趣的气象直播专题和内容;也可以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合作,继续挖掘大家喜欢的气象专题。例如:观赏游(赏花、赏枫叶、云海、雾凇、日出、潮水、星空等)、农家采摘(草梅、樱桃等)、海滨游;台风、暴雨、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及所造成的影响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出行信息和生活提示;户外大型活动、特殊节日等等。

另外,室外直播场景的选择要典型,能充分展现直播现场中的人、事、物。比如,台风天气,可以事先对历年台风路径强度进行分类普查,把各类型对应的易受灾地点进行归类,直播前就往年易受灾点进行现场踩点,快速选取最佳拍摄场景,增强直播的真实性、接近性,才会给用户第一现场的亲临感。室内演播室努力通过打造多媒体协同、塑造虚拟场景,以增强用户现场感体验;各种气象产品可以打造更好的视觉呈现方式,如全国雷达回波拼图、气象卫星云图、过程累积雨量、台风路径等产品,使得枯燥无味的气象数据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展现生机。

3.3 加强出镜培训打造“网红专家”

网络直播可以让专家从幕后走向台前,既贴合公众需求,又能实时进行专业解答,因此“专家型主持人”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能更好地起到主持人的桥梁纽带作用。但“专家型主持人”并没有正规统一的定义,笔者理解专家型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具有主持人的修养。由于气象专业知识晦涩难懂,所以气象类网络直播更需要专家型主持人去驾驭,这样既可以把直播专题做得更加深透和细致,又能帮助受众更好的理解。此外,专家型主持人一般有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临场反应力,不仅能以风趣幽默、科学严谨或亲和力足的风格把专业知识解读得喜闻乐见,也能针对网友互动的问题和突发情况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过,专家在出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适当加强培训,最终打造出浙江气象的“网红专家”,发挥气象部门的权威优势。

4 结 语

网络直播平台以其开放性、实时性、互动

性、真实性等方面的特点获得了网络用户的推崇,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网络直播带来的新鲜感会减弱和消散,泛化的信息供应和大众化的产品也越来越难满足观众的需求。未来场景化的服务领域,“直播+”将成为新的动力和趋势,更注重专业内容上的深耕,垂直化直播(与细分的行业和领域合作)才更具有生命力和用户粘性。因此,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直播的特点,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效果,增强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获取感。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摆脱同质化的服务,未来气象部门的网络直播还应该在如何挖掘气象选题、如何讲好气象故事、塑造气象的独特性等方面下功夫。另外,气象服务通过直播也可以更多地发挥“走出去”的特点,和公众、用户一起感受天气、认识天气、应对天气,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准切入点,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台风气象
台风过韩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台风来了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大国气象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美丽的气象奇观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