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配合简易锤击整脊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

2019-10-15 02:56林育辉苏适朱肖容朱建芸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5期
关键词:整脊椎动脉颈椎病

林育辉 苏适 朱肖容 朱建芸

528000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间盘脱出、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压迫和刺激椎动脉、脊髓、颈神经根以及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1]。自2017年以来应用穴位埋线配合简易锤击整脊疗法(以下简称埋线加整脊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确诊CSA患者90例,按首次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6~65岁;病程1个月~10年。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5~64岁;病程1个月~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CSA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①具备CSA的典型症状:眩晕、头痛、耳聋、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甚则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上述症状加重。体征:椎动脉转颈试验阳性。②颈椎X线片:钩椎关节增生,横突间距较正常小。③颈椎CT平扫示:双侧横突孔不对称,一侧相对较狭窄。④椎动脉造影提示:椎动脉迂曲、变细,甚或完全梗阻。⑤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方法:(1)治疗组采用埋线加整脊法治疗。①器具选择:一次性5号专用埋线针、茂康碘、消毒棉签、橡皮锤、超声钢板(长8 cm、宽2 cm、高1 cm)等。②可吸收外科缝线:3.0号可吸收外科缝线。③简易锤击疗法整脊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两手自然下垂于治疗床的两侧,操作者左手持超声钢板,将超声钢板平放于脊柱的一侧,并固定不动,右手持橡皮锤以适当的力度锤于超声钢板上,并将超声钢板沿着脊柱依次上移直至一侧脊柱的矫正完成,另一侧操作相同。④穴位埋线治疗:a.选穴:风池、天柱、病变节段颈夹脊、大椎。b.操作:锤击整脊操作完成后,选定穴位,进行局部的常规消毒。取埋线针,拔出针芯,将已经剪好备用的长分别为3 cm、2 cm、1 cm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露出少许线体于针管外。风池及双侧太冲穴选择长为1 cm的羊肠线、天柱穴和颈夹脊选用2 cm的羊肠线、大椎穴选用长3 cm的羊肠线。以15°角迅速进针至穴位皮下后再缓慢进至目标深度,旋转针体,将羊肠线埋入后迅速脱出针管。出针后对针孔进行消毒及按压,再以创可贴或纱布敷贴针孔并保持局部干燥。c.疗程:每10 d埋线加整脊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疗程为1个月。(2)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①针具选择:0.30 mm×40 mm的不锈钢针(华佗牌)。②选穴:百会、风池(双)、天穴(双)、病变节段颈夹脊、大椎、曲池(双)。③操作: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 mm×40 mm毫针进针,风池穴嘱患者低头,朝向鼻尖方向进针0.8寸;百会穴沿头皮刺入0.8寸,大椎穴斜刺0.5~1寸,天柱穴直刺0.5~0.8寸,夹脊穴均直刺进针1寸。平补平泻,留针0.5 h。④疗程:1次/d,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进行5个疗程,5个疗程为1个月。

观察指标:(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2]。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基本恢复正常工作。③有效: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减弱,基本能从事日常轻工作。④无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效,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2)TCD: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TCD椎基底动脉中血流动力学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并作组间比较,以了解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检测方法:放置ZMH脉冲式探头于枕窗,检测基底动脉(BA)门深为8O mm、椎动脉(VA)为60 mm;对Vd、Vs、Vm 3个指标进行检测。本试验所有3个中心对患者采取相同的检测方法,频谱标度为速度,单位为c/s。检测值判定:参考周永昌等综合国内16家医院的数据对各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判定。异常判断标准:存在至少1支血管的TCD各指标检测值高于或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s,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s,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Vs Vm Vd对照组 治疗前 63.15±15.30 40.70±16.70 34.35±13.30治疗后 59.65±15.50△ 36.65±12.10△ 30.60±12.65△治疗组 治疗前 62.10±13.60 42.45±16.30 33.95±12.05治疗后 52.15±10.65△* 31.05±8.20△* 26.80±10.60△*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的88.8%,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TC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Vs、Vd、Vm等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 论

CS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太清楚,有学者认为,与颈椎特有的解剖学形态基础密切相关[3],也有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机械压迫学说等多种观点。中医认为CSA根据其症状特点可纳入“眩晕”的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肝风和体质有关[4],主要是由于劳损或体虚,复感风寒湿诸邪而致颈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注清阳之府,脑髓失养,髓海不足所致。涉及脏腑主要为肝、胆、脾、肾。

目前临床治疗CSA主要有以下方法:①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②生物反馈治疗。③心理治疗。④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对CSA不仅疗效不稳定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观察,针灸治疗CSA具有显著效果,且取穴方便、作用范围广,无任何痛苦及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穴位埋线作为针灸特色疗法之一,有长效针灸之说。

穴位埋线是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借助针具埋入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体,对人体穴位持续刺激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众多临床应用报道显示,穴位埋线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慢性、顽固性疾病,如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中医认为穴位埋线疗法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和“制其神,令其易行”的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产生复合刺激作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入机体后,异体蛋白液化、吸收的过程部分类似组织疗法起到的效果,可增强免疫功能,使抗病能力提高,使机体内环境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促进修复;埋线时皮下瘀血或针眼处少量渗血、出血,增加了穴位刺激量,进一步使经气得以激发,辅助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发挥长效作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入穴位后能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提高,血管新生,改善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和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消除炎症,改善动脉血供;脊髓后角内会接收埋线时产生的疼痛信号,引起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从而调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不仅可以发挥针刺的即时效应,又可以对腧穴进行持续有效的刺激,从而保持绵长柔和的针感以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CAS的有效方法。

脊柱整体稳定性及内环境的改变可引起颈椎病。简易锤击整脊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及力学原理,通过用橡皮锤叩击定位在脊柱损伤移位局部上方的超声钢板以矫正脊柱的一种简单、温和、疗效显著的一种整脊新疗法。研究表明其具有可以激发神经传导系统,激惹大脑中枢产生反应,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改善损伤部位疼痛和促进微循环的改善,以加强镇痛效应;可以松解软组织,特别对因脊柱损伤移位后处于应激状态下挛缩和粘连的肌肉、韧带、肌腱有很好的松解作用;可以改善改变脊柱关节相对位置,调整或重建脊柱内、外力学平衡,最终解除对血管的压迫,改善椎动脉的血供,改善头晕。运用穴位埋线配合简易锤击整脊疗法对颈椎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随着不断更新的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对于CSA的影像学检查日趋完善,但缺少系统的辅助检查和CSA的诊断体系,难以给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而TCD技术是利用超声频谱多普勒来对颅底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参数进行检查的方法,能侧面反映CSA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舒缩功能及直观地反映椎-基底动脉的血供。

猜你喜欢
整脊椎动脉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整脊结合局部推拿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临床观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