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青铜锄和锄范的发现

2019-10-15 12:36康恒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康恒

[摘要]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云南地区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青铜农具的大量发现直观展示了本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本文分地区简单分析了云南青铜锄和锄范的发现,从而得出云南青铜锄分布较广,发现数量众多,对云南青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铜锄;锄范;青铜文明

锄,用于翻土、除草的一种中耕农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石锄,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开始出现青铜锄。不过就全国而言,青铜锄发现的极少,而云南青铜时代却相对较多。青铜锄是云南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发现为我们探究本地区青铜时代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一条捷径,对研究本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铜锄的发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云南地区青铜文物开始零星被发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1954年,发现晋宁石寨山遗址,次年进行了第一次试探性发掘。其中第一号墓陪葬品有铜器、金器以及石器若干,在铜器类别中就有尖叶形铜锄1件。在发掘报告中依其复原形状,定名为犁。这是青铜锄在云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发掘报告中多将尖叶形铜锄命名为犁。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铜锄的认识开始趋于一致。70年代末,青铜锄这一名称多被广泛采纳。云南关于青铜锄出土的地点多达60多处,数量多达400多件。以下本文将分区域来统计云南青铜锄的发现情况。

(一)滇西北地区

1956年,云南永胜县金官龙潭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青铜锄1件,残。这是滇西北截至目前发現的唯一1件。

(二)洱海地区

1964年,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6件(发掘报告中原为8件,其中2件应归入铲类);大理鹿鹅山、大墓坪各采1件,共2件。1977年,祥云大波那木椁墓清理出12件(发掘报告中原为14件,其中2件应归入铲类)、祥云检村石椁墓清理出22件。1980年,祥云检村石棺墓清理出1件。 1984~1992年,宾川县在文物普查中共发现青铜锄7件(报告中原为12件,其中5件应归入铲类)。此外,还有祥云红土坡出土57件(报告中原为109件,其中52件应归入铲类),弥渡苴力战国石墓出土3件(发掘报告中原为6件,其中3件应归入铲类),弥渡合家山出土13件(报告中原为22件,其中9件应归入铲类),祥云禾甸出土1件。截至目前,洱海地区共发现青铜锄124件。

(三) 滇西地区

1985年,昌宁达丙乡营盘山出土1件;1997年,永平县出土16件(报告中原为18件,2件应归入铲类)。滇西地区总计出土青铜锄17件。

(四)滇南地区

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出土青铜锄3件,个旧黑玛井古墓群采集1件,个旧麻玉田墓葬出土1件,蒙自鸣鹫乡采集1件,个旧市贾沙白路脚采集5件、个旧老厂采集1件、元阳县绿山寨村采集1件、红河采集2件、金平县采集1件、河口县莲花滩采集1件。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滇南地区目前总计出土及采集青铜锄17件。

(五)滇东南地区

文山州博物馆馆藏2件、广南县牡宜白崖脚出土1件,马关县仁和镇啊峨新寨村征集10件,文山县德厚区上卡作村采1件。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滇东南地区目前总计出土及采集青铜锄14件。

(六)滇池地区

晋宁石寨山共发掘五次。第一次清理出青铜锄1件;第二次出土可归入青铜锄的有30件(原报告中称作犁的21件,锄23件,其中16件锄应归入铲类,另外2件命名为铲,应为锄);第三次发掘有锄出土,但发掘报告中没有说明其具体件数以及形制;第四次发掘未出土青铜锄;第五次发掘,可以命名为锄的有4件(发掘报告中原为6件,其中2件应归入铲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资料难以考证,石寨山目前已知出土青铜锄35件。

江川李家山有两次大规模的发掘。第一次出土及采集锄9件(发掘报告中原为12件,其中3件应归入铲类),第二次出土青铜锄34件,共出土及采集43件。

其他的发现还有:呈贡天子庙古墓地共出土6件(报告中原为12件,其中6件应归入铲类),安宁太极山出土5件,昆明羊甫头出土20件,嵩明县征集2件,玉溪华宁1件,玉溪市红塔区征集3件;石林县出土1件,澄江万家营出土1件,玉溪采1件,昆明市东川区采2件,宜良纱帽山出土3件,弥勒县西二乡过洞村采集9件,泸西县石洞村采集1件,午街铺采集1件,白水采集1件。此外,澄江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采集3件、富民县采集1件、呈贡东门大队采集1件,共5件以及昆明磷肥厂2件,因其形制不甚明了,无法分类,在此不纳入统计。澄江县金莲山于2006年进行过抢救性发掘,也有青铜锄出土,但未全面报道,不知其具体数量和形制,因而无法统计。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说,滇池地区共出土青铜锄135件。

(七)滇中地区

这一区域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锄,年代也较为久远。1975~1976年,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52件(发掘报告中原为99件,其中47件应归入铲类。1986年,楚雄张家屯墓地出土以及80年代楚雄市在万家坝周围的张家屯、苍岭、下白庙、冬瓜、前进、吕合等地收集到一批文物,其中共有青铜锄32件(报告中原为37件,其中5件应归入铲类)。1998年,楚雄州博物馆考古队在文物普查中又在楚雄州的冬瓜、苍岭、子午镇以及禄丰县黑井镇征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锄12件;禄丰县广通镇出土4件;牟定琅井出土7件(报告中原为13件,其中5件应归入铲类);姚安营盘山出土1件。此外,上世纪50年代,姚安县阳派采集1件;六七十年代,楚雄大海波采集2件、禄丰县采集18件,共21件。因此,就掌握的材料来说,目前滇中地区出土青铜锄总计108件。

(八)滇东地区

滇东地区发现的青铜锄仅在宣威来宾镇采集1件。

云南各地区发现青铜锄的详细数量见《云南各区青铜锄统计表》。

二、锄范的发现

在青铜锄大量被发现的同时,铸造铜锄的石范和陶范也有零星的发现。目前发现的锄范出自于安宁太极山古墓遗址、嵩明县凤凰窝墓地、弥渡合家山以及洱源风情岛四个地点。

1993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昆明市文物管理所对安宁太极山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中有石范2合4片,其中锄范 1合2片,质地为红砂岩,模外形近似扇形,两片大小基本一致,基本完好。上片为平面,铸锄部位稍凹。下片有铸锄的凹槽,所铸锄系尖叶形,叶长33厘米、最宽24厘米、厚0.4厘米,三角锥形銎,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范长36厘米、最宽30.5厘米、下端宽12厘米、厚9.5厘米(图1)

1986年3月,当地群众反映在凤凰窝取土时发现青铜器和火葬罐。嵩明县相关部门派人前去调查,收集到一批文物,其中有锄范一套。该范为红色沉积砂岩所制,共两片,合成一范,两片大小基本相等,已被砸成数块。一片有凹槽,依槽所铸的锄为尖叶形,叶长30厘米、最宽22.5厘米、厚0.3厘米,三角锥形銎。一片为平面,前后侧各有一个长5厘米、宽2厘米、深1.5厘米的凹槽,估计是浇铸时便于开启用,锄范有明显的浇铸痕迹。各片通长40厘米、最宽28厘米、厚9厘米(图2)。

1995年7月,当地群众在弥渡合家山山地范围挖沟时无意发现。出土石、陶范23件,大多基本完好。其中有尖叶形锄范2件、心形锄范1件。尖叶形锄范为砂石质,2件似为一合,上片有尖叶形平槽,下片有尖叶形凹槽,正中有一凹槽脊线;心形锄范1件为下片,略残。

三、结 语

青铜锄作为云南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着较为独特的形制和发展轨迹。云南青铜锄广泛分布于除滇西南、滇东北之外的八个青铜时代地方类型文化,其中以洱海、滇池、滇中地区出土的青铜锄数量最多,类型也最为多样。云南青铜锄代表的是一种以稻作为主体兼以其它的种植业模式,在铁器未大规模推廣之前,代表着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青铜锄的发现对研究云南青铜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昆声,陈果.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耿德铭,张绍金.云南昌宁青铜器综说[J].考古,1992,(5).

[3]田怀清,谢道辛.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J].考古,2006,(1).

[4]曾丽琼.马关啊峨新寨村出土的青铜锄[J].云南文物,2003,(1).

[5]李昆声.云南牛耕的起源[J].考古,1980,(3).

[6]王大道.云南滇池区域青铜时代的金属农业生产工具[J].考古,1977,(2).

[7]贾溪涛.昆明地区发现的滇文化石范及研究》[C].中华历史文化探源:云南抚仙湖与世界文明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2.

[8]张昭.云南弥渡合家山出土古代石陶范和青铜器[J].文物,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