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潜能学习的空间

2019-10-15 09:49周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圆柱体空间创设

周迎

摘要:创设情境——学习兴趣;质疑问难——学习意志;鼓励猜测——学习热情;愉悦空间——学习乐趣;实践应用——学习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的发展。

众所周知,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有效方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从中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一、营造创设情境的空间,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前,教师设计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内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在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他捏成长方体再求得)。“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侵入水中,求出排水体积)。“要求校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学生面带难色),这样由浅入深,不断设问创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发现并体验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进而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二、营造质疑问难的空间,养成自主学习的意志

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潜能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能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

例如教学“带分数的乘法”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2、你认为计算带分数乘法应注意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很快解决了老师提出的前两个问题,并纷纷举手说:“有带分数的乘法,只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来乘就行了。”还有学生问:“为什么书上说‘通常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说:“我觉得你们问得有道理,

到底为什么呢?什么情况下带分数不需要化成假分数呢?“学生分组活动,通过举例、比较、思考、讨论,认识到了类似:“—×38—”这样的题目,利用乘法的分配律去乘更为简单些,不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去乘,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了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也渗透了事物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思想教育。

三、营造鼓励猜测的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小学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探索、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推理。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大胆的进行数学想象,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课时,教师先出现一道题: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作4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作4天可以完成,甲乙合作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然后再问:“你们猜猜看,他们合作的时间比4天多还是比4天少?几天能完成?”此时,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师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和热情,便主动地投入到说理、验证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计算、推理,自己找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最后,用他们自己的找到的方法去验证他们的猜想,个个都自信的说:“我们猜得对吧!”可以想象得出此时学生学习的情趣多么高涨。同时学生从中悟出了“观察-----猜测-------验证”是学习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四、营造愉悦学习的空间,尝试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步发展,初步尝试自主学习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室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主导,教不是目的,而是为学生更有效的学,是学的外因和服务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偿到学习的乐趣。根据儿童具有好奇心、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活动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这样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五、营造动手操作的空间,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处于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当中。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的特点,结合内容的需要,有序地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建立表象,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发现怎么分也分不开。教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2个还多出1个。”教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十分清楚,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六、营造实践应用的空间,展现自主学习的过程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实际开放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运行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如学习了“统计初步”后,教师让学生调查学校上月和本月的用电、用水增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图。学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通过个人和小组课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又带回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学生根据调查,给学校提出了许多节约用水、用电的合理化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与诚恳地评价,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尝试多样化学习的乐趣,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不断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圆柱体空间创设
空间是什么?
创设未来
创享空间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