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精神品质之家庭教育策略初探

2019-10-15 09:49王维勇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家长孩子

王维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帮助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我认为: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勤学、勤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为此,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精神品质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精神

劳动产生美德。勤劳:顾名思义就是努力劳动、不怕辛苦。因此,家长首先应该与孩子一道制定锻炼计划,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早上按时起床,不睡懒觉,坚持晨练(跑跑步、做做操),冬夏不间断;其次要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培养子女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孩子协助家长适当干家务,洗衣洗碗拖地擦灰尘整理物品等,这样既搞好家庭清洁卫生,又让孩子帮助父母减负并且体会父母的辛苦,体验劳动的乐趣,还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养成勤劳的精神品质。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应成为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锐意进取、奋斗奉献的座右铭。古人早就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父母的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帮助孩子树立高远的理想,鼓励他们及时写读书笔记,写下读后感受,从书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适当与父母或者朋友交流。

三、智慧源于勤奋

大凡世间奇迹,皆为勤奋者创之。对于孩子们勤奋精神的塑造,

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学习名人伟人以及身边成功人士的事迹,学习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敢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们从小事做起踏实做事的好习惯。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早上按时起床,每天坚持四个小时以上的学习,炎热夏季不偷懒,寒冷冬日不懈怠,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有“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要勤学好问,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同时,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目标一旦确立就必须矢志不渝的去奋斗、去实现。

四、自尊,是一块磨练细腻感情的砾石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一)不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孩子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耐心向孩子讲清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逐渐克服自我意识,使孩子认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

(二)不讽刺、挖苦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切忌讽刺挖苦。而是首先了解孩子出错的原因,帮助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和克服不足,必要时还要积极鼓励孩子,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

(三)不冷漠、厌烦孩子

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孩子爱表现自己,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父母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施展才华,甚至积极主动参与孩子的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不但使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管理孩子要宽严有度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确实说错了,做错了,应坦诚地向孩子道歉,建立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保护和建立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信的英雄”

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关系密切。为此,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多肯定,多赞美,使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有潜力可控的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赞扬和鼓励。通过责备语气让孩子做事与通过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做事,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有时也许是家长不经意说出口的气话,可说出来对孩子是一种摧残,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现在的父母都绝大多数事情都由自己包办代替。结果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同时,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干不好。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怕浪费时间,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叠被、洗衣服、整理书包书柜等这些小事。当孩子做完你交代的事情后,他就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并且也增进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要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遇到任何事情都喜欢问这问那,作为家长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亲切的回答他。如果,当孩子问你的问题你一时不能解答的话,可以婉转的告诉孩子,自己先动动脑子仔细想一想如果实在想不出来的话,我们一起去查找资料,上网收收,或问问别人,问问老师。从而保护孩子乐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其自信的品质。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必须还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心愿,孩子的感情。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

第四,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天生我材必有用”,教会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学会化解困难。相信孩子的能力,不断给他(她)信心,让他(她)觉得我能行!不比别人差,让他(她)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为此,家长切忌当着孩子的面,拿他(她)和别人做比较。拿别人的优点与孩子的弱点来比较,只能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自卑的种子。

六、不抛弃、不放弃,自立自强,拥抱彩虹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观中国历史,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古人圣贤给我们树立了自强不息的学习榜样,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自强”品质我们应遵从以下策略:

首先,让孩子树立奋斗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会变得更有规律更充实。父母要和孩子一道结合其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父母就就要帮助和督促孩子坚持去实现,当孩子每达实现一个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增加一分自信,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强品质。

其次,给孩子制订适当的家规。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多给孩子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强的品质。依赖性是自强的大敌,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凡事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做,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

第四,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适当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逐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也是不错的方法。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些事包括自我服务,参加志愿者行动等等。

总之,成功在于点滴积累。孩子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需要父母的榜样示范。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成长的道路,有老师同行、有家长负责任的陪伴,孩子不会孤单,人生定会精彩。

猜你喜欢
精神家长孩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家长错了
拿出精神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