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研、分析、对策、认识与建议

2019-10-15 09:49刘伟协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调研中学生分析

刘伟协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需要,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待身体锻炼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甚至呈现出全民健身热潮。学生在校阶段,尚能按照体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离开校园就很少甚至懒于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国民身体素质,这与他们没有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习惯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中学生(以我校为例)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同学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相关的体育锻炼能力,只依赖课堂上的活动,而且视力和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通过分析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坚持采取较大力度推进体育锻炼活动后,两项指标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课间、课后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提高锻炼增强体质意识、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和进行终身体育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教好学生扎实的体育相关知识、技能技巧,多方面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激励他们多参与体育运动,最终能够形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据此,最后提出我的认识与建议,让学生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逐步养成自我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这对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调研  分析  对策  认识与建议

一、调研

(一)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需要,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待身体锻炼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甚至呈现出全民健身热潮。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威胁着众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大家都知道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在校阶段,尚能按照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离开校园就很少甚至懒于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国民身体素质,这与他们没有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习惯有密切关系。

体育在每个不同时代都备受推崇,因为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会得到提升,毛主席曾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勇敢顽强的性格、果断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他们树立竞争、协作、公平公正等观念,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二)方法

1.调查法

以我校八年级、高二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法

根据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一半以上的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基本中断了体育活动,由于缺乏体育活动,而隨着年龄增长,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身体健康问题也陆续出现,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大量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还没有(或根本没有意识到)利用体育锻炼来逐渐解决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统计法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状并不理想。其实我国很多学校都有共同特点,体育场地偏小设施陈旧跟不上发展需求,体育活动时间无法达到要求,导致部分学生的耐力、力量、肺活量等体能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较弱,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视力下降和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我校2011-2018学年学生视力检查和耐力测试情况为例,之前很多同学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只依赖课堂上的活动,视力和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在此背景下,坚持采取较大力度推进体育锻炼活动后,两项指标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课间、课后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二、分析

学校体育由于存在体质达标要求和升学的需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是重视体能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和习惯的培养,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离开学生阶段后,由于没有了体育课堂和相应的体育环境,体育活动成了个体活动,必要的体育锻炼变得时有时无,没有的持续性可言。针对这一现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对了问题的关键,才能研究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其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过程。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现在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教育工作“健康第一”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对策

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形成终身体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渗透教育思想,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相应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参照上面各项因素,以习惯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为依据,结合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要求,研究学生养成习惯对策,使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能独立地、有能力地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成为学生贯穿一生的教育过程。

(一)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所谓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来巩固和增强身体素质,使之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并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形成,体育态度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甚至渗透到学习、生活等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的体育文化内在。

1.抓好开端  激发兴趣

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比较容易成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来看,开端是关键。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身体知识、实例、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激发参加锻炼的动机和兴趣,还要借助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特有的魅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真心爱上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调研中学生分析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回头潮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