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的新建校课程研究

2019-10-15 09:49李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规划素养家长

李芳

随着郑州市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二七区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全国区域性优质教育中心”的宏伟目标,高度重视新校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至2030年全区规划小学104所,其中保留现状30所,新规划75所。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就是新规划75所小学之一,学校位于二七区嵩山路与长江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约15亩,为24班完全小学,2018年8月投入使用。

如果说硬件建设是一所学校的“形”,那么课程规划就是这所学校的“魂”。在写课程规划的时候,最困难的部分和盖楼房一样,就是“打地基”的部分——你究竟要建一所怎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哲学?什么品牌特色?经过反复思索,我们认为真正植根于社会、家长、學生的需求,才能生成家长认可的课程。

一、SWOT分析为课程建设奠基

招生前半年,筹建团队借助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对学校“地理位置、课程资源、学校规模、学生情况、家长情况、信息化水平”六个领域进行分析,获得了下表显示的结果:

二、调查问卷为课程量体裁衣

随后,学校制作了一年级适龄儿童电子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家长职业、孩子家中排行、家庭结构类型、陪伴孩子的时间和方式等等。对接辖区范围内的几所幼儿园,以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通知到家长,在幼儿园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这次问卷调查。

分享几个比较典型的调查结果,家长年龄大多在30—34岁,受教育水平较高,约有77%的家长学历为大学专本科。

根据这道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年轻家长们已经不再抱有像父辈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而是更希望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自食其力的幸福生命体。

对学校的课程期待这道题我们比较意外,前期预设的最高选项可能是英语或者乐器,没想到是“生活实践”,其次是英语和科学。

有趣的是调查家长的课程资源这一题,家长中具备“生活实践”特长是最多的,需求与资源是对应的。家长资源可以弥补新建校只有一个年级教师紧张的情况。

最终,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选择了适合长西发展的“生活”教育。学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郑州市教育局“做有未来的教育”为追求,提出了“向生活,向未来”的办学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无需赘述,中外教育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论证,其实无论是“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理解”教育,我们要做的就在甄别的过程中选择最适合的。

关于面向未来,教育家杜威也早就有所阐述“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 当今教育的使命就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所以“着眼未来”和“基于生活”同等重要。

三、寻找依据架构课程内在逻辑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我们力求建立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将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拆分,将课程目标凝练为——“爱生活、乐求知、善创造”。拆分之后的目标像一个倒金字塔形,我们将它具象树的形象,“爱生活”是基础,在生活中“乐求知”,进而实现“善创造”,它们是递进的关系。与关键能力的对应关系是认知、合作、职业和创新能力。

课程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两种:

归纳式适合成熟学校,演绎式适合新建学校。

从这个角度讲,新建校建构课程框架是有优势的,不是先有家具再想着放哪个屋子,而是先设计屋子,再往相应屋子放合适的家具。

长江西路小学在“爱生活 乐求知 善创造”的培养目标下,初步建构了国家+校本、分科+综合、必修+选修、学科+活动不同维度的“智慧生活+”立体课程群。

“智慧生活+”指运用“智慧”的信息化手段,基于“生活”的广阔学材, “+”在国家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科素养的融合,在校本课程中具体体现为学科融合的课程思维。

“课程即品茶,需哲思;课程即吟诗,需想象;课程即力行,需实践。”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舍弃、不断提炼的过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做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过程的意义大于规划本身。学校开办还不足一年,我们会基于课程规划,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兴趣中学、在快乐中学,将学习的成果转化成孩子健康生活的坚实基础。用时间和实践让理想照进现实。

猜你喜欢
规划素养家长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家长错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