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观的研究

2019-10-15 09:49范玲芝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意识改革

范玲芝

教师课程观影响着课程理论发展与改革实践。认识不同的课程观之间的分歧,有助于我们廓清课程的理论层面问题和对具体课程实践活动的把握,更可获知教师的课程哲学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课程观的研究具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的挑战与回应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学生、教师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怎样回应和应对这些挑战,是广大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特別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挑战与回应

新课程观首先对课程的学习者学生提出了挑战。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善于应用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独立性特别强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是带有科研性质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原有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与定势。面对着挑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及时反馈,积极进行自我强化,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才是积极的回应态度。

(二)教师方面的挑战与回应

新课程观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削弱教师作用。“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启发学生思考;除了教师的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成为一位学生的帮助者、参与者,一位启发学生发现真理的引导者。”新课程观注重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课程对教师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加快转变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观对教师的挑战是全面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变得非常重要。

二、教师课程观发展的促进策略

教师课程观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是学校课程改革成功推进的条件之一。学校应提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课程观的发展。教师则应依据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力,积极转变课程观念、改变课程行为和活动、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开发能力,提升课程观意识。

(一)学校方面

1.引导教师反复实践新课程理念

教师对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教师民主参与学校课程管理是相互影响的,使教师课程意识转化为教师坚定的课程信念,需要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反复实践,为教师证实和确认,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看到教学效果变化,其课程意识会向课程信念转化,课程意识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在课程观念、课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而这需要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

2.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

其一,建立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制度,为教师课程发展营造民主的氛围。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能有效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有效的制度有利于教师参与到课程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来。在新课程开始实施的时候,学校在制定课程政策和进行管理制度变革时,充分听取教师的建议,引导、容纳教师参与到课程决策中来,营造利于教师改变和能力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常规检查制度,学校教师评优晋职制度等;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阶段,引导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其二,校长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对教师意识发展影响深远的因素,教师的领头羊—校长对教学改革明确的支持,大力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课程制度建立和课程管理上有民主和开放意识,使教师评价制度朝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常规制度执行上,把教师反思深度和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纳入教师评价制度中来,为教师课程意识发展创造强势的改革文化。

(二)教师方面

学校提供了文化、制度方面的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发展,但是教师自身的改变才是课程意识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提供的条件能否起作用,直接决定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改变则主要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观念的改变,能力的增长,教反思习惯和教学智慧的形成。

1.确立与新课程理念一致的课程观

课程改革从课程功能到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表明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是基于世界潮流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问题做的调整,任何回避、排斥、抗拒课程变革的态度是不明智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虽然改革要求教师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导致教师的不适应,但只有积极参与到课程变革中来,在行动中才能有所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所发展。

2.在课程实践中发展课程能力

依据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积极发展专业能力。在过去,教师主要从事怎么教的工作,不用关心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结果导致了教学选择和判断能力用进废退;现在,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不仅考虑怎么教,还考虑“教什么”和“为何而教”的问题。教师发展课程实施、开发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选用课程实施方法、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有更好效果;在判断教学情境、利用教学时机、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上有更好表现。

3.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在反思中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反思直接有关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和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有利于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和实践的意义。教师应该树立反思意识,充分唤醒教师的主体反思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教育行为,认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领导者;教师要注重加强反思,预测、评价在教学情境中自己的教学行为的结果,形成对教学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积极的开展教育活动。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育行为的监控,是改进自己教学思维基本前提,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对日常教学实践做出调控。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思,要随着教学情境变化调整自己活动,追求有效、优质的教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意识改革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