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策略

2019-10-15 09:49梁峰杨航丽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自卑学困生学科

梁峰 杨航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问题,是因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

学困生的几种心理:

1.自卑型

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礎型

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

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

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

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

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性

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

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

三、如何成功转化和预防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

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

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势必有相应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自卑学困生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超学科”来啦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