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为例的进阶支架式园本教研

2019-10-17 10:50江苏省句容市文昌路幼儿园孙建霞
早期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动植物小班指南

江苏省句容市文昌路幼儿园 孙建霞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引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自然角正是这样一个科学环境,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或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场所。我园作为新建园,新教师数量较多,他们对自然角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认识不深,缺少对自然角活动细致的梳理和思考,进而导致自然角创设的过程有头无尾,自然角的管理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孩子的参与也流于形式。基于以上问题,我园开展了以“自然角环境创设”为例的系列园本教研活动。

一、支架1:问题式切入,厘清自然角环境创设的理论支撑

问题1:你认为的自然角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教师们纷纷回答:“要有观赏区、种植区、试验区、饲养区。”“观赏区的植物要丰富,还要有二维码呈现植物的相关信息。”“每个孩子要有种植或观赏的对象,还要标上是谁带来的植物,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要有孩子的观察记录本,以便他们记录新的发现。”“还要有种植工具和观察工具。”

教师们对自然角的概念有了拼凑式的整合,但在每个班级并没有完整进行呈现。接着,我们又继续针对问题进行研讨。

问题2:自然角里为什么要呈现以上内容,有什么理论依据?小中大班都是一样吗?

师A:“要拓展孩子们的经验。”师B:“提供多种植物和不同的种植方式是让孩子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变化。”师C:“种植工具的提供是为了方便孩子后期的管理,浇水、拔草、施肥等孩子都可以参与。”教师们的回答大多源于已有经验和其在网上搜索的一些知识。

问题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里面有哪些相关理论佐证?

师A:我在《指南》中链接了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首先是“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小班需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而且必须是常见的,能让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其次“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这些植物最好是有明显的形状特征,便于孩子识别。同类型的可以有大小、高矮、长短、多少等不同特征的区别,这些物品的摆放高度要适合小班孩子的观察高度,他们要能随时操作、摆弄。在工具中我还增加录音设备,以便随时录下孩子们的表述,并用语音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呈现。

师B:根据《指南》科学领域中班目标“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我考虑在中班增加实验区,引导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对比观察不同植物在相同条件以及相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师C:根据《指南》科学领域中班目标“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的目标,我准备在班级增加关于自然角的问题墙,让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问题,然后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去解决在自然角面临的问题。

教师们认真地对照《指南》《纲要》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出创设自然角的理论指导依据。

梳理《指南》后的自然角创设相关理论支撑(小班)

情感态度类互动类表征类知识经验类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的特征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放物品能感知和区分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方面的特点,并使用相应的词表示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能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能感知和区分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方面的特点,并使用相应的词表示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梳理《指南》后的自然角创设相关理论支撑(中班)

情感态度类互动类表征类知识经验类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颜色、形态的特征经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在写画时姿势要正确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观察、发现其相同与不同感知和体验生活中数在不同地方代表的不同意义能进行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在活动结束后可与同伴回顾、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

梳理《指南》后的自然角创设相关理论支撑(大班)

情感态度类互动类表征类知识经验类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等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合作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并能执行回顾自己的探索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下一步怎样做等能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事物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志呈现尝试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关注了解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支架2:现场式研讨,基于真问题的自然角环境创设调整

经过梳理,教师们对自然角以及在不同年龄班设置自然角的理论依据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现场与理论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根据理论支架调整现场?于是,第二次教研我们将现场从活动室搬到了各班的自然角,并依据以下三个问题开始了自我审视和集体审议。

问题1:自然角投放了哪些材料?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需求?

小班师A:我班自然角植物虽然多,但是种类重复,大多是吊兰,而且观叶的比较多,观花的很少,不符合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小班师B: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来进行种植和观察,不一定非要是买来的植物。

中班师A:中班的自然角在种植内容提供上比较单调,中一班的标本制作可能在大班提供比较合适。

中班师B:中四班小兔子的家是让孩子自主参与设计的,我们考虑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才会来这里。

问题2:自然角的空间格局是否开放,是否符合儿童自主操作的发展规律?

大班师A:大一班的种植内容比较单一,架子太高,种植物品摆放的位置不便于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而且有的种植器皿太小,不便于植物后期的生长。

大班师B:大四班的植物长得很好,师幼能够利用栏杆对扁豆进行种植,比较合理。我们的自然角更多的是买来的花卉,他们提供的内容更容易让孩子观察到植物的变化。

问题3:自然角的记录是否体现了儿童年龄的差异性?

小班师C:小班的记录表格太小,而且我觉得表格式的记录并不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孩子与自然角的互动应该侧重体验性,如浇水、拔草、浇花等,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浇水器皿、小铲子、放大镜等工具,让孩子们去看看、说说。而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他们,拍摄他们活动的过程,录下他们的对话和发现,以图片和音频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探索。这样更能直观把握孩子的观察视角、原有经验和兴趣聚焦点等因素,以便后续更好支撑孩子的进一步探究。

大班师C:大一班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记录本,但是摞在一起不便于他们取放,而且他们记录的次数比较少,从而导致其对种植区不感兴趣。

在走入现场,聆听过各班教师的讨论之后,我们总结梳理出各班自然角中出现的问题:1.自然角内容提供不够丰富,重复性较大,观赏类植物多以观叶为主,未考虑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2.不同类型的植物未做归类摆放,区域之间模糊穿插,空间利用较为平面化,光线考虑不够科学,高矮设置未能结合幼儿年龄特点。3.工具过度成人化,品种单一,摆放位置不便于幼儿取放、归整。4.时间、人员上限制较大,孩子们不能自主取放探索工具,教师的支持性回应较少,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5.记录表格单一,不能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和探索后的表达需求。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孩子设计小花园”和“教师种植活动”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探索。教师的种植观也从“我认为种什么,怎么种”转为“我发现孩子想种什么,可以怎么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布局进行重新架构,自主选择想要种植的物品和种植的方式,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小主人。

调整之后的自然角在观赏方面的品种丰富了,不仅有叶、有花,还有果、藤,不仅有土种,还有沙种和水生植物;结构上不仅有观赏区、种植区、饲养区、试验区、写生区、工具区等多类型结构,还有纵向与平铺的结合、高矮的交错;工具区除了种植的工具,还有各种浇水工具、观察工具、测量工具的融入;入区的方式也更加开放、自主了,小班孩子可以通过夹夹子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进行的活动,中、大班孩子有小组结对共护、值日生护理,有餐后、入园、离园等不同时段、不同方式的参与。

三、支架3:专家型引领,在记录中体现自然角环创的童本理念

《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为进一步推动和细化教研,我们将第三次教研聚焦在种植区的儿童观察与记录上,并邀请了南师大王海英教授来到现场,以专家引领的方式引导教师重审儿童的观察记录。王教授进行了《环境中的儿童记录》主题讲座式培训,从记录“在哪里”“是什么”“怎么样”等几个点面的阐述,给我们介绍了儿童记录的多种形式:音频、视频、符号、实物卡、照片、图片、表格等;记录的内容:有任务取向的、过程取向的、计划取向的和反思性取向的记录;幼儿记录表格要适当留白。经过专家引领后,教师们知道如何将幼儿的记录表征与《指南》相关领域的要求进行对接。于是,在自然角优化了材料投放,提供了书写桌和写生架、小组共护的记录表格、写生的大纸、个人记录册、录音笔、相机、折叠式记录纸等记录材料,也提供了放大镜、显微镜、量尺、捕虫器皿、雪糕棒等工具,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同时尝试各种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投放与放手,孩子们有了新的探索,自然角里的“哇”时刻层出不穷。他们能够大胆地进行写生,用录音的方式记录发现的植物特征;能积极地观察与记录植物的成长故事,养成连续观察的责任感;能用√和×的标记表达对动植物的探究结果;能用水滴标记的多少来提醒给植物浇水量的多少;能用水养植物瓶上的刻度线,提醒值日生根据刻度线进行浇水。还有菜地里的隔离桩,是孩子们设置的菜地分割线,他们将土进行隔断,每人在不同的区域撒上自己喜欢的种子,然后画上自画像插在里面告诉大家这是谁的菜地。除此之外,教师与幼儿共同协商,在自然角及时融入与季节、主题有关的元素,支持孩子们的各种探索操作,生成了一系列有趣的课程故事。

猜你喜欢
动植物小班指南
动植物新视界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指南数读
锋视觉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