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19-10-17 08:37李文欣
医疗装备 2019年18期
关键词:阴转率国药准字结核病

李文欣

天津市海河医院 (天津 300350)

我国耐多药肺结核(MDR-TB)基数越来越大,疫情越来越严重。该病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且可侵袭其他脏器,常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甚至恶化为重症肺炎。全球MDR-TB治愈率只有50%左右,成为防治肺结核的重难点[1]。该病病情反复且治愈率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有研究指出,利奈唑胺(LZD)能有效渗透支气管肺泡组织,抵御结核分枝杆菌,对MDR-TB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LZD对MDR-TB患者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MDR-TB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试验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35.83±5.56)岁;病程1~3年,平均(1.50±0.40)年。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8~56岁,平均(33.03±4.26)岁;病程1~2年,平均(1.40±0.3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MDR-TB诊断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相关标准,按要求接受8个月抗结核复治化疗方案后仍然排菌的结核病患者;按要求接受2个疗程抗结核药物化疗方案后仍然排菌的结核病患者,排出耐药菌者达80%;接受不规则抗结核治疗仍排菌>2年的结核病患者;经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证实患者染致病菌为MDR-TB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药物严重过敏;患免疫系统疾病;合并肝脏、肾脏、心脏、脑部等功能障碍或衰竭;其他不符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口服吡嗪酰胺(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52)500 mg,3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387)0.2 mg,2次/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阿米卡星(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562)0.2 g/次,2次/d;口服丙硫异烟胺(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39)250 mg,3次/d;口服乙胺丁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602)750 mg,1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LZD治疗,静脉注射LZD(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0223),600 mg/次,2次/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减剂量。

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 临床评价

(1)痰菌阴转率。采集治疗6个月后患者清晨第一口肺部痰液,存于清洁、干燥、无菌的试管内作为样本,在油镜下进行痰涂片(采用荧光染色)观察,在37 ℃、5%~10%浓度CO2环境下连续8周培养痰结核菌,如果痰结核菌呈阴性则将接种物在24~33 ℃温度下持续培养直至12周后。按细菌学判定标准,疗程结束且无失败,强化期(3个月)结束后不少于连续3个月痰培养阴性,间隔大于30 d,为治愈;疗程结束且无失败,强化期结束后不多于连续3个月痰培养阴性,间隔大于30 d,为完成治疗;强化期结束时痰菌不能阴转,痰菌阴转后又复阳,发现氟喹诺酮类及注射类药物出现耐药性及不良反应,为失败;治疗中导致死亡,为死亡;未治疗或中断治疗超过连续2个月,为丢失;转诊或不知治疗转归,为不能评价。失败、死亡、丢失、不能评价合并为其他,痰菌阴转率=(治愈例数+完成治疗例数)/总例数×100%[3]。(2)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肝功能受损、胃肠功能受损、末梢神经炎、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痰菌阴转率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痰菌阴转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0.428,aP=0.00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8.587,aP=0.003

3 讨论

随着MDR-TB患者数量的增加,患者用药不合理、不规范使得遗留的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耐受力越来越强,造成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彻底失去疗效,细菌的耐药性使得MDR-TB防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探索能治疗MDR-TB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案成为当前结核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传统结核病比较,MDR-TB的临床诊疗、管理技术更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其阴转率低下、传染期长、治疗费用高、不良反应多[5]。当前,LZD可消除多重耐药菌,对大部分耐药性结核病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MDR-T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尤为突出。LZ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源头消灭细菌。该药不同于其他抗菌制剂,原因在于LZD本身对肽基转移酶活性影响不大,可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从而阻止mRNA与核糖体发生连结,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阻碍细菌合成蛋白质的进程,发挥控制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作用,促进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加速痰菌转阴[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LZD治疗MDR-TB患者能有效提升痰菌阴转率,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阴转率国药准字结核病
更正声明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更 正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DNA阴转率的影响
利福喷丁每日疗法治疗肺结核:一项随机、剂量范围探索的临床试验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355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