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多子小瓜虫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2019-10-18 08:42马德昭刘思嘉汤永涛宋文珠王虹蕾史建全祁洪芳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裂腹鱼体青海湖

马德昭 田 菲 刘思嘉 汤永涛 宋文珠 王虹蕾 史建全祁洪芳 赵 凯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高原鱼类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 西宁 8100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1;4.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西宁 810016)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Fouquet, 1876)隶属于寡膜纤毛纲(Oligohymenophore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e)、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 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淡水鱼类寄生虫, 能广泛感染各种淡水鱼类,引起鱼类“白点病”[1—4]。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尚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养殖中主要采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 但效果均不理想, 反而会对鱼体造成严重损伤, 甚至引起环境污染[5—8]。因多子小瓜虫感染率高、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对全球水产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9,10]。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Kessler)同为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 分别为裸鲤属(GymnocyprisGunther)和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Steindachner)的代表性物种。2种鱼同是青藏高原重要经济鱼类, 在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11]。青海湖裸鲤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及其附属水系, 其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分布于青海湖区, 适应湖泊咸水环境。20世纪由于乱捕乱捞和生境破坏, 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并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近些年通过封湖育渔和增殖放流, 青海湖裸鲤种群已有所恢复[12,13]。黄河裸裂尻鱼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干支流和柴达木水系, 适应河流淡水环境, 为青海省重点保护物种[11]。近些年在裂腹鱼类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现, 青海湖裸鲤、黄河裸裂尻鱼等鱼类同样面临多子小瓜虫的严重危害[14—17], 已成为阻碍裂腹鱼类物种保护和人工驯化养殖的重要限制因素。

目前, 国内外对裂腹鱼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应进化方面, 对裂腹鱼类免疫系统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较少[18,19]。多子小瓜虫是人工驯养裂腹鱼类中传播最广、危害也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 对该病的研究目前仅限于青海湖裸鲤, 且主要为分子层面的研究[18,19]。对于感染性疾病, 病理学研究能直观的反应病原体对宿主组织的损伤机制和宿主的死亡原因, 为寻求合适的防治方法找到切入口。目前,裂腹鱼类中小瓜虫病的病理学研究尚处于空白, 对该病在裂腹鱼类中引起的组织病理损伤缺乏系统性的描述。湖泊型和河流型是裂腹鱼类生存的两种典型生态型[11,20,21], 本研究以适应咸水湖泊环境的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和适应淡水河流环境的黄河裸裂尻鱼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2种鱼类感染小瓜虫后的病理差异, 研究适应不同生境的裂腹鱼类对小瓜虫感染的响应机制, 为裂腹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的采集

经青海省渔政部门批准, 青海湖裸鲤从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获得, 黄河裸裂尻鱼采自湟水河上游西海镇附近水域, 2种鱼各150尾, 均为体长15—20 cm、体型正常个体, 实验前分别在经高锰酸钾严格消毒的循环过滤鱼缸中暂养1周, 养殖水温保持在(20±1)℃, 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商业鱼饲料,使其充分适应实验室环境。

1.2 感染实验

将暂养1周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分别分为2组, 每组75尾, 一组为感染组, 一组为对照组。感染实验所用多子小瓜虫通过连续感染青海湖裸鲤的方法保存于实验室。感染实验参考Xu等的方法[22], 感染实验前用过量麻醉剂MS222处理感染小瓜虫的青海湖裸鲤, 将鱼体放入装有1 L蒸馏水的塑料盆中, 并刮取皮肤部位小瓜虫, 24℃下放置18h后收集小瓜虫掠食体。用8000个/尾的掠食体剂量对感染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进行感染, 感染时间为4h, 对照组不做处理。

1.3 实验记录

每晚10点对感染小瓜虫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死亡情况进行记录, 并对处于不同感染时间段的两种鱼的症状、躯体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镜下检查和解剖检查

鱼体表出现肉眼明显可见的白点时, 各取3条感染最严重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进行镜下观察。首先利用体视镜对皮肤、鳍和鳃等部位进行观察, 确定感染规律。从小瓜虫感染较密集的部位用载玻片刮取适量黏液进行压片观察, 之后用过量麻醉剂麻醉后从每条鱼的第一鳃弓处取适量鳃丝进行压片观察。最短时间内完成镜检后对鱼体进行解剖并检查各脏器是否有明显病理改变, 肠道内是否有内容物。并在不同感染时间段刮取两种鱼的皮肤黏液进行压片检查。

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感染后第3天, 各采集3条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和背部皮肤肌肉连结组织, 并剪成大小合适的块状, 用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4% PFA-PBS)固定, 固定后用不同浓度酒精脱水(依次为30%、50%、75%、90%和100%),脱水组织经过二甲苯透明两次后浸蜡过夜, 之后用石蜡包埋。包埋好的样品用手摇式切片机进行切片, 厚度5 μm, 组织切片经脱蜡后采用HE(苏木精-伊红)染色, 待干燥后进行封片, 并在镜下观察、拍照。

1.6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在感染后第3天, 采集3条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的背部皮肤和鳃组织, 剪成大小合适的块状, 4℃固定液(2.5%戊二醛)避光浸泡样品4h后用不同浓度酒精脱水(依次为30%、50%、75%、90%和100%), 之后用1:1乙酸异戊酯处理1h, 再用乙酸异戊酯置换1h后自然干燥20min,用镀金仪对处理好的样品镀金, 利用日立SU800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金后组织进行观察、拍照。

2 结果

2.1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小瓜虫后死亡趋势及病理变化

如图 1所示,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在感染后第3天开始大量死亡, 随后死亡量逐渐下降, 青海湖裸鲤在感染后死亡更加急剧。青海湖裸鲤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感染后第3至第4天, 到感染后第8天全部死亡, 死亡率达100%。黄河裸裂尻鱼死亡高峰期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 感染2周后仅存活2尾,最终死亡率达97.3%。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后体表出现大量白色小点, 游动缓慢, 摄食量明显下降。感染早期, 青海湖裸鲤皮肤黏液分泌量明显增多, 躯干表面形成一层透明胶状层, 随着感染程度加重, 透明胶状层变为乳白色胶状物并伴有不同程度脱落, 此时鱼体发白。黄河裸裂尻鱼在小瓜虫感染后第4天, 尾鳍、背鳍等出现坏死, 鳍上皮组织凋亡脱落仅剩鳍条, 因失去完整的鳍, 鱼体无法控制方向和平衡出现斜游或浮于水面现象。在感染后期躯体皮肤出现细菌感染样溃烂, 部分鱼呈全身性溃烂, 表皮大量脱落, 鱼体表呈灰黑色无光泽, 身体消瘦。

2.2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镜下和解剖检查

体视镜观察发现, 小瓜虫主要寄生于2种鱼的躯干和鳍, 头部较少。寄生于青海湖裸鲤的虫体密度要明显高于黄河裸裂尻鱼。取青海湖裸鲤鳃丝和背侧皮肤部位黏液进行压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小不等、不停游动的圆形或椭圆形滋养体, 虫体内清晰可见马蹄形大核, 多见聚集分布(图 2a、2d)。取黄河裸裂尻鱼鳃丝和皮肤黏液进行压片观察仅见少量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有马蹄形核的滋养体, 视野中散落分布(图 2b、2e)。2种镜检方法均显示在同一感染阶段青海湖裸鲤感染的多子小瓜虫密度明显高于黄河裸裂尻鱼。此外, 在青海湖裸鲤体表产生的胶状黏液层中观察到处于八细胞期、三十二细胞期的包囊, 包囊内子个体清晰可见(图 2c、2f)。

解剖检查发现, 相比于对照组(图 3a), 感染组青海湖裸鲤的鳃被浓稠黏液包裹, 鳃丝糜烂, 呈严重缺血状态。肝脏变性呈淡黄色, 胆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肠道无内容物(图 3c)。相比于未感染组(图3b), 感染组黄河裸裂尻鱼鳃糜烂、发白。肝脏有明显病理改变, 失去原有红润光泽, 胆有不同程度肿大, 胆汁色浅, 肠道无内容物(图 3d)。

2.3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组织病理学检查

图 1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后的死亡趋势Fig. 1 The mortality rates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after I. multifiliis infection

图 2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的鳃和皮肤黏液显微镜检查Fig. 2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gill and skin mucus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从组织切片可以看到, 未感染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丝结构完整、界限清晰, 鳃小片紧密排列于鳃丝, 上覆密集鳃丝上皮细胞(图 4a、4b)。感染后第3天, 青海湖裸鲤鳃丝间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小瓜虫滋养体, 虫体在鳃丝内的寄生使鳃小片受挤压变形, 鳃小片和鳃丝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部分鳃丝断裂(图 4c)。感染后第3天, 黄河裸裂尻鱼鳃丝间见较多小瓜虫滋养体, 虫体在鳃丝间的移动使鳃小片和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图 4d)。观察寄生于鳃丝部位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 可见虫体胞口呈内凹袋状, 胞质内有大量深染颗粒(图 5a、5b、5c)。

图 3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的解剖检查Fig. 3 Anatomic examination of visceral organs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图 4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组织切片Fig. 4 Histology of gill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未感染的青海湖裸鲤皮肤表皮结构完整, 细胞间连接紧密, 无空隙(图 6a)。感染后第3天, 青海湖裸鲤皮肤表皮层和固有层间寄生有多子小瓜虫, 表皮下层出现空隙, 皮肤表皮受到严重损伤(图 6c)。未感染的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皮结构完整, 表皮细胞连接紧密, 表皮层和固有层间界限清晰(图 6b)。感染后第3天, 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大量表皮细胞出现空泡化病理改变, 失去原有的紧密结构, 表皮层与固有层间界限模糊不清(图 6d)。

图 5 位于鳃上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Fig. 5 The trophont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on the gill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图 6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皮肤组织切片Fig. 6 Histological sections of skin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2.4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图 7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扫描电镜观察Fig. 7 The ultrastructure of gill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by SEM

图 8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丝扫描电镜观察Fig. 8 The ultrastructure of gill filament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by SEM

未感染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丝结构完整、清晰, 表面无分泌物覆盖, 鳃小片排列整齐(图 7a、7b)。在高倍镜下观察鳃小片间无分泌物、血细胞堆积, 鳃小片表面细胞轮廓清晰可见(图 8a、8b)。相比于未感染组, 感染组青海湖裸鲤鳃丝有不同程度损伤和黏连, 鳃小片排列紊乱, 鳃小片间充满分泌物(图 7c)。高倍视野观察可见表面光滑的球形分泌物堆积于鳃小片间, 鳃小片表面细胞轮廓消失(图 8c)。感染组黄河裸裂尻鱼鳃丝表面覆盖黏液, 鳃小片间充满分泌物, 鳃小片排列紊乱, 小瓜虫的移动造成鳃丝损伤, 鳃小片萎缩、脱落(图 7d)。高倍视野下见表面光滑的球形分泌物和凹盘状红细胞充满鳃小片间隙, 鳃小片表面细胞轮廓消失(图 8d)。镜下可见被覆密集纤毛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寄生于鳃小片间, 寄生部位的组织被滋养体啃食造成严重损伤(图 5d)。

对皮肤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未感染组青海湖裸鲤皮肤表面较为平滑, 视野中见大量黏液细胞(图 9a)。感染后第3天, 青海湖裸鲤皮肤表面覆盖有大量表面光滑、形状不规则的分泌物, 因分泌物覆盖皮肤而无法观察到皮肤表面正常结构(图9b)。小瓜虫寄生部位组织突起, 周围组织塌陷, 形成火山状隆起(图 9c)。未感染组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面结构清晰, 视野中偶见分泌细胞(图 9d)。感染组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面无颗粒状分泌物, 与未感染组基本无差异(图 9e)。小瓜虫寄生部位组织突起, 周围组织塌陷, 表皮细胞坏死脱落(图 9f)。

3 讨论

3.1 小瓜虫感染引起青海湖裸鲤高死亡率的原因分析

通常在22℃条件下, 小瓜虫感染宿主后2.5d就可发育为成熟的滋养体, 在此过程中小瓜虫通过取食宿主寄生部位的组织和体液满足自身能量需求,因此大量小瓜虫的感染在短时间内可对宿主鳃、皮肤等寄生部位组织造成急性损伤[1]。鳃和皮肤在鱼类适应外部环境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发挥作用, 鳃具有进行气体交换、含氮排泄物排出、酸碱调节、渗透压调节等功能[23], 皮肤具有免疫防御、渗透压调节等功能[24,25], 一旦遭受严重损伤将影响到鱼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本研究发现, 多子小瓜虫的感染导致青海湖裸鲤鳃丝黏连、断裂, 鳃丝上皮细胞萎缩、脱落, 皮肤表皮下层形成空腔, 同时观察到肝脏发生病理改变, 胆囊呈现肿大。鳃和皮肤的这种损伤不仅严重影响到气体交换和含氮排泄物正常排出, 而且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 进而引起机体缺氧、酸碱失衡、渗透压失衡等, 持续的缺氧、渗透压和酸碱的失衡会导致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发生改变, 组织细胞损伤、凋亡, 造成各器官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 导致青海湖裸鲤短时间内死亡。对感染小瓜虫的草鱼进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显示[26,27],小瓜虫感染后草鱼肝、肾细胞周围完整结构消失,肌肉细胞萎缩, 细胞核浓缩溶解, 各组织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或消失现象, 表明小瓜虫感染可引起鱼体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此外, 感染小瓜虫后青海湖裸鲤的摄食量下降, 而鳃和皮肤的损伤又引起体液流失, 体液流失往往伴随着营养物质的流失,进一步使体内营养物质减少, 营养代谢无法满足机体所需能量使鱼体更加虚弱。Tian等[18]对感染小瓜虫的青海湖裸鲤进行多组织转录组分析发现小瓜虫的感染显著改变了鱼体参与代谢、内分泌等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表明小瓜虫的感染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内分泌等功能。以上结果表明小瓜虫对青海湖裸鲤鳃和皮肤造成的严重损伤引起其他器官的病理改变, 进而导致代谢、内分泌等功能紊乱, 是青海湖裸鲤在较短时间内全部死亡的主要原因。

图 9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皮肤扫描电镜观察Fig. 9 The ultrastructure of skin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and Schizopygopsis pylzovi by SEM

3.2 小瓜虫感染引起黄河裸裂尻鱼高死亡率的原因分析

与青海湖裸鲤感染小瓜虫后短时间内全部死亡相比, 黄河裸鲤尻鱼出现延迟现象, 即死亡高峰出现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 之后死亡数逐渐减少趋于平稳, 2周后死亡率约为97.3%。这一趋势与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小瓜虫后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病理学研究显示, 感染组黄河裸裂尻鱼鳃丝黏连, 鳃丝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皮肤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空泡化病理改变, 失去原有的紧密结构; 肝脏有明显病理改变, 胆囊有不同程度肿大。鳃和皮肤的损伤会严重影响到鱼体多种正常生理功能[23], 引起机体严重缺氧及内环境稳态失衡, 短时间内造成各器官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 导致黄河裸裂尻鱼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出现大量死亡。

与其他适应淡水的鱼类相似[28], 黄河裸裂尻鱼在小瓜虫感染后皮肤寄生部位易发生继发性感染。从死亡高峰期存活下来的大多数个体均出现蛀鳍和细菌感染样皮肤溃烂。鳍缺失使鱼体无法控制方向和平衡而出现斜游、浮于水面的症状, 严重影响到鱼的摄食、呼吸等。皮肤溃烂使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间的屏障被打破, 体液大量流失, 水进入体内, 进一步影响到内环境稳态, 导致剩余个体逐渐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小瓜虫感染后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皮结构发生明显空泡化病理改变, 失去了原有的紧密结构, 这种改变使鱼体第一道防线受到严重破坏, 使细菌能轻易侵入鱼体,引发继发性感染而死亡。综上所述, 黄河裸裂尻鱼死亡高峰的出现主要与小瓜虫发育过程中对鳃和皮肤组织的急性损伤相关, 而感染后期的死亡与继发性感染密切相关, 因此小瓜虫感染造成的急性损伤和继发性感染是导致黄河裸裂尻鱼高死亡率的原因。

3.3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鲤尻鱼感染小瓜虫的病理学差异及原因分析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属于裂腹鱼类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种鱼, 2种鱼分布海拔相似, 但栖息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 青海湖裸鲤指明亚种适应高盐碱湖泊环境, 黄河裸裂尻鱼则主要栖息于淡水河流中。裂腹鱼类对高原不同水体环境的适应使物种间和种群间在一些特征上产生明显分化, 如栖息于河流和栖息于湖泊环境的裂腹鱼类在腮耙特征和口裂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11,29,30], 而对淡水和咸水环境的适应则使青海湖裸鲤不同种群间个体的腮上皮细胞形态及黏液细胞、氯细胞数量产生差异[30]。而本研究发现, 适应不同生境的两种裂腹鱼在感染同一种寄生虫时, 表现的症状和造成的组织损伤同样有明显的差异。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小瓜虫后皮肤黏液分泌量有明显差异。症状观察和电镜检查均显示, 青海湖裸鲤在感染小瓜虫后黏液分泌量明显增加并形成胶状层, 但黄河裸裂尻鱼并不明显。Singh等[31]对不同的鲤科鱼类表皮细胞进行比较发现, 适应不同生境的鱼类黏液细胞数目具有显著差异。张仁意等[30]应用扫描电镜对适应咸水湖泊环境和淡水河流环境的青海湖裸鲤2个亚种(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和甘子河亚种)鳃部进行的研究显示,指名亚种鳃丝表面可见黏液细胞, 但在甘子河亚种鳃丝表面极少观察到黏液细胞的分布, 而黄河裸裂尻鱼和青海湖裸鲤甘子河亚种栖息环境相似, 均为淡水环境。基于以上推测, 青海湖裸鲤皮肤黏膜表面具有比黄河裸裂尻鱼更加发达的黏液分泌系统。利用扫描电镜对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进行的观察验证了青海湖裸鲤皮肤具有更多的黏液细胞。这种差异与青海湖裸鲤长期适应高盐碱湖泊环境不无关系。有研究认为黏液细胞和黏液在鱼体渗透压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 当外部渗透压升高时可增加鱼体调节渗透压的能力[25,32,33]。青海湖裸鲤在进化过程中可能通过增加皮肤黏液细胞数量适应高盐碱的青海湖水体环境, 黄河裸裂尻鱼则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补偿渗透压调节, 这可能是2种鱼在小瓜虫刺激后黏液分泌量呈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相同感染阶段, 青海湖裸鲤感染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黄河裸裂尻鱼重, 死亡也更加急剧,表明青海湖裸鲤对小瓜虫的感染更加敏感。有研究认为多子小瓜虫受宿主黏液成分诱导接近宿主,并通过黏液细胞开口进入宿主皮下, 且主要感染部位位于宿主黏液细胞富集区域[34,35], 因此宿主皮肤黏液细胞数、黏液分泌量可能与小瓜虫寄生数量呈正相关。此外, 本研究中观察到多子小瓜虫能在青海湖裸鲤皮肤表面形成的胶状黏液层中发育为包囊。综合以上, 生境差异导致的黏液细胞数量不同可能是青海湖裸鲤感染小瓜虫明显多于黄河裸裂尻鱼的重要原因。另外, 青海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水体理化性质限制了病原体的生存[36], 青海湖裸鲤免疫系统所受的病原体选择压力较小, 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没有形成较完善的抵抗寄生虫策略, 青海湖裸鲤在人工淡水养殖环境下极易感染多种寄生虫的特性验证了这一推测[14]。

另一显著差异是感染小瓜虫的黄河裸裂尻鱼极易发生继发性感染, 因蛀鳍和皮肤溃烂而死亡。对感染小瓜虫的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进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黄河裸裂尻鱼表皮细胞发生严重空泡化病理改变, 这种病理改变破坏了鱼体第一道防线的完整性, 极易引起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这一发现为黄河裸裂尻鱼在小瓜虫感染后易发生继发性感染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青海湖裸鲤皮肤虽然同样遭受严重损伤但在感染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继发性感染的发生, 这可能与青海湖裸鲤在小瓜虫感染后形成胶状黏液层有关。鱼类分泌的黏液中有多种抗菌肽和蛋白, 能有效抵抗细菌感染, 在鱼类适应不同水体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37]。青海湖裸鲤在受小瓜虫感染后会分泌大量黏液形成胶状黏液层, 黏液层及其所含的抗菌物质能有效抑制细菌到达损伤部位, 从而避免继发感染。但在黄河裸裂尻鱼感染过程中并未观察到黏液明显增加, 这使损伤的皮肤暴露于具有各种微生物的水体中, 极易引发继发感染, 因此黏液分泌量少与黄河裸裂尻鱼易发生继发性感染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常规的病理学方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感染多子小瓜虫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研究表明, 多子小瓜虫对两种鱼的损伤部位相同, 对腮和皮肤均造成了严重损伤, 但2种鱼的感染程度、感染后症状及组织损伤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长期适应咸水和淡水生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青海湖裸鲤、黄河裸裂尻鱼及其他裂腹鱼类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裂腹鱼体青海湖
青藏高原古鱼类研究获新进展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那美丽的青海湖
仿生态养殖短须裂腹鱼母本繁殖特性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青海湖》
异齿裂腹鱼产后护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