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引发的新型自我表达与观看热潮

2019-10-18 06:56李雨耕
记者摇篮 2019年8期
关键词:热潮短视频

李雨耕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喜欢用手机等设备记录生活,分享在新媒体平台上,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短视频形式,在近两年凭借自己区别于其他短视频的独特特征在短视频行业掀起了一股新风潮,本文将分别从Vlog的传播主体、生产模式、传播平台结合相关实例对Vlog所引发的自我表达与观看热潮进行探究,并对Vlog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记录生活   短视频   自我表达   观看   热潮

一、何谓Vlog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即视频播客,其创作者称为Vlogger。Vlog是集图像、音频于一体的视频形式,创作者进行自主拍摄与剪辑美化等,主要是记录与展示创作者个人生活,创作者将其放在视频网站或社交平台等渠道,观众可以进行自由观看。

Vlog最初兴起于国外的YouTube网站,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凯西·内斯塔特),曾经在YouTube网站连续更新视频长达600天。个性鲜明的生活记录视频让他收获了大量粉丝,这种极具辨识度的视频及拍摄风格开始被很多人效仿。

二、去专业化、人格化、差异化并存的UGC生产模式

Vlog因设备要求简单,拍摄与剪辑随意性强,受众自主性大大提升。传受界限模糊,受众也可以成为制作者与传播者,担负着素材收集、创作与发布传播等任务,人人皆可参与。短视频软件的普及,削弱了视频剪辑专业性,视频生产主体的权威地位逐渐被消解,视频创作呈现“去专业化”特征,促进新型网络视觉文化与传播方式创新。

Vlog的时长一般为5-40分钟,视频内容以UGC为主,目前UGC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记录类、旅行体验类、技能传授类等,Vlogger以明晰的叙事线为基础,对于自己的经历进行平实的记录与个性化剪辑,进行自主的内容生产,在独立拍摄与剪辑之后呈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的趣味性等,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蕴含拍摄者个人独特人格魅力,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因为创作者自身个性,与相同类型的其他视频也具有差异性。例如,哔哩哔哩网站博主“彭彭酱LINYA”,本人在牛津大学上学,视频主题以自己在牛津大学的学习生活为主,Vlogger本人对于学习的热爱感染着观众,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博主,像彭彭酱这样的学习型博主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博主的人格特征。

三、自我表达与观看方式的新转变

人们的记录方式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纸笔记录再到网络平台的转变。记录与表达的载体与方式更加多元,但需求一直存在,Vlog是由blog演变而来,其本质仍是自我表达。相比于图文叙事,Vlog更具视觉观赏优势,也易于传播分享。Vlogger以第一人称视角制作视频给观看者以“他在对我说话”“我可以回应”的隐喻权利,因此极易建立双方的长久沟通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自我表达的进程得以延续。

短视频的发展先于Vlog,但短视频内容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倾向,受众感到“审美疲劳”,短视频热度逐渐减弱。正是在这一时期Vlog走向前台,在短视频一些固有的特征,比如,自主创作与传播、展示个性的基础上,呈现出人格化、差异化、有深度等特征,受到观众喜爱;而且手机视频编辑软件技术逐渐成熟,“VUE”“一闪”等专注于剪辑与内容社交平台的出现,制作与分享门槛降低,为自我表达提供了技术环境土壤。短时间内掀起了新型自我表达的热潮。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平台,但是缺乏传统社交中的情感关联,一部分青年人感到孤独;而且一部分年轻人离开家乡,独自在外奋斗,空巢青年的孤独感加强。

Vlog的视频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拍摄者多为自己出镜,同时露出自己的头部与肩部,面对镜头进行独白,观看者与视频主角建立一种虚拟面对面陪伴关系。Vlog多為拍摄者个人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是对私人领域的公开化,满足了受众猎奇的窥私欲。

Vlog的视频内容具有鲜明的创作者本人的个性与特征,观众在观看时因为自己性格等与作者产生共鸣,喜欢特立独行的年轻群体早已对平庸的审美品位感到乏味,而注重差异化和人格魅力的Vlog 恰好能够迎合他们追求精致与独特的高级趣味。

由相似审美趣味形成的观众群体,形成社群型观看模式,观众通过对视频内容以弹幕或者评论的方式进行评价,主动参与性增强。例如哔哩哔哩网站博主“锦堂的生活日记”,作者主要分享自己的学习视频,很多观众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学习,粉丝会在视频弹幕中相互鼓励,获得精神动力,与博主建立紧密关联并对博主进行长期关注。

四、专业平台与社交媒体合作打造内容社群聚集地

年轻一代的网民更追求内容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与快速化,短视频取代传统图文叙事,顺应年轻消费者的内容消费需求。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在网络中聚集,形成相关性较强的网络社群。在《网络视频社交行为研究》一文中,通过数据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用户在使用网络视频的时候有着互动的欲望,而这种互动欲望在社交媒体中尤为明显,包括评论、发表正负面态度的互动行为会对网络视频的播放总数产生影响,而这也就形成了视频网站与社交媒体进行深化合作、网络视频社交化的基础。

Vlog作为一种独特的视频业态,受到各大网站支持。例如微博账号“微博VLOG”推出“微博Vlog博主召集令”,抖音平台推出的“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等,利用自身的网站优势,争取传播效果最大化,打造Vlog内容聚集地。专业的Vlog制作软件,例如VUE、一闪等,在为用户提供快捷剪辑的基础上,打造内容社交圈,受众在平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强平台社群属性。

Vlog这一视频形式大大激发了用户进行创作与分享传播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更具平台属性的网络社交平台而言,视频分享不仅能够吸引用戶、增强用户黏性,而且能够赢得来自广告的其他收入。这对网络视频和社交平台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流量变现窗口。

五、Vlog热潮存在问题与思考

在国外,Vlog经过六七年发展已经成为成熟且具有持续盈利模式的产品。2018年,YouTube每小时诞生2000多条Vlog作品。但中国Vlog平台运营机制不是特别明晰,尽管很多平台例如爱奇艺、腾讯等推出了Vlog推广计划,但UGC内容不是平台主推。未来,平台应汇集优质内容与Vlogger,健全平台内部运营机制及传播推广渠道,在行业内部建立奖励机制,促进优质视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Vlog以UGC为基础的视频内容生产模式激发了用户的主动创造力与模仿,主题大都集中在测评类、体验类、生活记录类等,题材出现同质化现象,创新度不够。对于Vlogger而言,对Vlog素材进行更深入探索,使Vlog更具创新性与可看性。

目前Vlog发展呈现出两种消极态势,内容生产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一种只是对生活记录,缺乏美感,呈现“庸俗化”倾向;第二种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拍摄一些含有色情、暴力倾向的视频,呈现“低俗化”倾向,Vlog火爆所带来的利益,使这类Vlog的出现在所难免。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视频制作者以及视频的规范与监管,先审后播,引导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视频平台应加强对Vlog筛选,创造良好传播与观看环境;创作者个人应提高自身审美与媒介素养,创作正能量Vlog视频,促进Vlog良性传播。

六、结语

过去,由于制作设备和技术门槛的限制,媒介资源特别是视频大都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普及,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每个人都拥有了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交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Vlog作为其中典型表现之一,其发展与扩散与这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Vlog对视频发展业态及消费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Vlog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与瓶颈,未来应深入挖掘Vlog传播价值,优化内容制作,实现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达.Vlog:拍视频,记生活[J].上海信息化,2019.03;[2] 王仕勇,曹文扬.表征与价值:基于视觉逻辑的短视频生产[J].青年记者,2019.06;[3] 李骁楠.网络视频社交行为研究——兼论我国网络视频社交化趋势[D].西南民族大学,2014.05.06;[4] 王玮.浅析网络视频的内容价值与社交价值[J].新闻研究导刊,2018.20;[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4:159.

猜你喜欢
热潮短视频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我省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EMO Ha nnove r 2017 九月将掀热潮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引力波热潮中的他和他
中国股市为何热潮滚滚
BIM热潮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