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
——记百岁老人贝聿铭

2019-10-19 08:54文/玲
中老年保健 2019年9期
关键词:贝聿铭卢浮宫苏州

文/玲 珑

2019年4月26日,是贝聿铭老人的102 岁生日。生日后不久,5月16日夜间,老人在家中安详离世。

老人离我们而去,但他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很多“遗产”:在北京,有香山饭店;在台中,有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在香港,有中银大厦;在澳门,有澳门科学馆;在苏州,有苏州博物馆新馆。在美国,有肯尼迪图书馆;在日本,有美秀美术馆;在法国,有也许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卢浮宫金字塔。贝聿铭的设计作品遍布欧亚美,大型建筑一百余座,是当代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大师。

卢浮宫金字塔

丰富人生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祖籍苏州。贝聿铭的名字是母亲为他起的,聿的本意是笔,铭的本意是铸刻,用笔铸刻不就是画下一幅幅设计蓝图吗?真不知是贝母有先见之明,还是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命中注定。

贝聿铭祖父是清末的官员,于民国初年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由于出色的经营能力,业务发展迅速,家族更加兴旺,当时苏州的著名园林“狮子林”也正是在那些年被贝家买下。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贝聿铭回忆,小的时候他经常在狮子林里面玩,园子里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吸引着他。他喜欢观察那些石头是如何组合并相互呼应,空间又是怎样隔离与互通的。

十岁那年,贝聿铭父亲贝祖贻调到上海工作,贝聿铭随父亲来到上海,并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当时的上海正是“十里洋场”,繁华热闹,贝聿铭在这里第一次看到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日后他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家里一直希望贝聿铭学习财经,但贝聿铭有自己的想法。1935年,他登上了远赴美国的轮船,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建筑。刚到美国,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此后不久,又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学习。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3年。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纽约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此后,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些建筑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

向“钱”学习

贝聿铭一生经历丰富,有顺有逆,他都能够坦然面对。他总结的人生经验居然是向“钱”学习。在一次采访中他谈道:“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为人处世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向‘钱’学习!这个‘钱’指的是中国古代铜钱,铜钱外圆内方,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人生在世,面对打击磨砺,至刚则易折,必须灵活应对,这是外圆的处世技巧。但做人必须有坚守的准则,任外界环境变幻,信念、尊严、骨气这些底线永远不能丢,这是内方的做人之本。”在生活中,他正是这样实践的。

1980年,法国政府决定对卢浮宫进行翻新改建工作,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看过贝聿铭的作品后,对他的独到思维大加赞赏,可是项目相关人员和一些法国民众对此很不放心,他们担心这位有着东方背景的美国设计师能否拿出适合法国最高艺术殿堂的设计来。尽管密特朗力排众议选择了贝聿铭,可当他拿出玻璃结构金字塔方案时,反对意见甚至更过分的言辞铺天盖地而来。面对这种情况,贝聿铭并没有慌张,也没有急于做出解释,而是一方面耐心听取各方意见,另一方面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积极寻找适合的玻璃材料和完善整个计划。

贝聿铭曾说过:“普通人一时不能接受,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批评是需要历史的,需要时间,要过几十年再看。”果然,当玻璃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灵般矗立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时,傲慢的法国人终于收回了当初的指责,称之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前来参观的人排起长龙,围着卢浮宫转了两圈。法国人被贝聿铭的超凡毅力与耐心和他的建筑设计艺术彻底征服。

养生有道

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熬夜加班、跑工地、出现场都是家常便饭,有个好身体很重要。对于锻炼,贝聿铭有自己的看法。中年以后的贝聿铭工作十分操劳,他有他自己的锻炼方式。他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无论是坐车、行走,还是爬山、逛景点都是不容错过的锻炼机会。游览之时,精神振奋,烦恼、郁闷烟消云散,睡眠好,吃饭香,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游览过程中,还能受到阳光的沐浴,从而增强体质,健康长寿。而且一旦离家出游,一切大事小事、烦心事、家务事都抛在身后,无事一身轻。赏景的心情与居家过日子的心情截然不同,精神的放松,心态的放松,也有益于身心的调养。

贝聿铭还一直认为,勤学习、勤思考、勤动脑才能使人保持活跃的状态,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读书是贝聿铭从小就有的一大爱好,之所以能成为一流的设计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博览群书。成名后的贝聿铭没有那么多读书的时间,他就把各类书籍分成两类:对于从未看过的书先利用零碎时间“随便翻翻”,简单浏览,一目十行,若此书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则专门放在另外一个书架上。

贝聿铭一有闲暇时间,就喜欢在曼哈顿河边读书。黄昏时分,夕阳将落,橘红的晚霞映在河滩,他拿一本书坐在石头上,细细品读,直到书里的文字被夜色吞噬。除了阅读之外,贝聿铭还喜欢听古典音乐。小时候,因为母亲的原因喜欢上了音乐。出国后贝聿铭又开始迷恋西洋乐。九十多岁时,贝聿铭依然每天听新闻、读报纸,从不间断,床头、桌面放满了书。他时刻关注着行业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保持思想意识与时俱进。所以即使到了老年,他的作品仍然闪耀着先锋、时尚的光芒。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老人如是说。

苏州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 www.baidu.com(2019.8 )

猜你喜欢
贝聿铭卢浮宫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贝聿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