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分析

2019-10-20 14:21蒋志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分析

蒋志民

摘 要: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漫长岁月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古代建筑。这些古代建筑形态各异、规模不同、作用不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受自然、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古建筑出现了破损,甚至遭到破坏。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措施,让更多的后人可以见证我国的灿烂文化。文章对文物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讨论了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分析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希望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缮;分析

不论是带有秦砖汉瓦的建筑,还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名楼,这些古代的文物建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不同建筑中可看到不同时代的特色,这对研究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有重要意义。在时代发展长河中,很多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这一现象得到文物保护部门、文化部门等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对很多古建筑均进行了修缮。但在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文物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众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意识淡薄

首先,很多边远地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如在我国偏远地区存在的古建筑,虽有着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但由于疏于管理,缺乏监督,导致古建筑遭到人为损坏。群众发现破坏行为也没有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其次,参观古建筑群众自身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升。部分群众到古建筑的旅游景点游览参观时,存在刻画等不文明行为,也有部分开发商对古建筑造成破坏[1]。

1.2 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方法有待改进

古建筑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在如今这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希望亲临古建筑。但由于旅游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很多古建筑受到破坏。因此,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是极为必要的。我国目前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方法较为落后,修缮原则依然沿用整旧如旧原则。这样的修缮方式不仅对建筑的保护效果不佳,同时也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性[2][3]。

1.3 古建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很多地区出现了新老城区的区域划分问题,城市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人文环境也开始多元化。部分地区为满足城市规划需求,打造现代化都市,牺牲部分古建筑,让为数不多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古建筑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部分尚存的古建筑在规模上也开始缩小,还有部分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修缮手段的不科学导致古建筑风格发生变化,失去原有韵味[4]。

2 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问题的原因

2.1 整旧观念不合理

在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政府及组织机构存在着盲目性的特点。如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小修小补,对即将褪色、腐蚀的材料没有加大保护力度。在有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中利用了最新技术,却没有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翻新,导致文物古建筑受损严重,失去原有文化底蕴。很多文物古建筑整旧不科学。参与古建筑的人员缺乏对艺术和历史的理解,加之不合理的修缮,让古建筑的历史烙印丧失殆尽。

2.2 修缮概念模糊

部分文化保护机构在修缮中追求新意,希望在外观改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持文化气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把翻修古建筑和修缮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翻修古建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如一座明代建筑,在“修缮”后成了宋代的建筑。虽然建筑的美观性提升,也更加稳固,但建筑风格彻底发生改变。因此,在保证古建筑原始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权衡修繕方法。

2.3 修复方法不科学

在当前的古建筑修复中,很多文物保护单位都过于依赖现代技术。修缮的速度和质量虽然都在提升,但在保持原有风貌上,显然不及手工建筑、修补。且在保护和修缮的过程中还存在只关注其表、忽视内在的情况。部分建筑内部由于潮湿、风化、蛀虫啃食等,建筑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修缮后的古建筑华而不实现象。这与修复方法不科学有很大关联[5]。

3 如何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3.1 明确保护的内容

要想保护和修缮古建筑,除了保护建筑的本体,还要对古建筑的文化底蕴、艺术风格、建筑环境、建筑技术、施工材料等进行保护。古建筑的每一片一瓦中都蕴含着古代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建筑等方面的信息。一旦现存的古建筑被损毁,那么这些宝贵的文化信息也将荡然无存。古建筑向世人展示了文化、宗教、民俗等内容,传承了装饰、陈设、雕刻等高超的技艺。很多建造者都从古代建筑构造中寻找灵感,借鉴设计理念。古建筑的存在和古建筑周边环境关系密切,从古建筑基址的位置选择可发现古人在风水匹配等方面的哲学。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不建议动迁古建筑,也不可破坏古建筑的原有韵味。

3.2 明确保护的原则

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的原则具体如下。首先,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古建筑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根本,要留存古建筑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其修缮后既非仿造的、也非恢复重建的。其次,完整性原则。古建筑自身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也会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需要将周边的街巷、古树、水系、古井、古桥梁等环境、景观一同保护起来。这样不仅保护了物质形态的古建筑,也保护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艺术,更加完整地向人们展示历史面貌。最后,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体现在现存的建筑遗产,而且要深入保护相关的民俗、艺术、民间文学等内容。如人们在参观著名的黄鹤楼时会自然地想起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要协作保护[6]。

3.3 保护与修缮的手段

3.3.1 做好准备工作

开展修缮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在保证建筑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貌;采用视频、拍照和绘画结合的方法,在先期详细记录古建筑内部、外部、周边的环境和布局,并做好精确测量,保证每个待修复部位是可以还原面貌的。同时,在修缮中要保证材料足够,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查阅,对古建筑的年代及修缮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深入考虑。此外,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对建筑受到损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遭受损坏的程度,设计出具体的修缮方案。在修缮中要尽量使用手工操作的修缮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修缮部位采用现代化技术,尽量保持古建筑原有面貌。

3.3.2 明确修缮方法

修缮方法对修缮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缮。首先,在材料的使用上要保证建材的质量,木材要保证没有病虫害。其次,对柱、梁的修缮,尽量利用大棚自然干燥的方法;对窗料、斗拱的修缮要使用烘干脱脂的方法。最后,在修缮期间尽量避免阴雨天气,屋面需要做好防水施工[7]。

3.3.3 提高人员素质

在修缮过程中,要想保证修缮质量,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组建专业的队伍,队伍人才不仅要具有审美观念,还要掌握修缮技术。文物保护单位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也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修缮方面有人员保障,确保修缮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保证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了解修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保護与修缮中做好准备工作,明确修缮方法,让更多人见证我国古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梦飞.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研究[J].山西建筑,2016(4).

[2]田桓宇,董力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42).

[3]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3):57-61.

[4]夏岚.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及措施分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6).

[5]史永强.关于古建筑保护及修缮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90-91.

[6]史波.浅谈古建筑修缮保护理念和技术[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388+391.

[7]林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金华白龙桥俞氏宗祠为例[J].价值工程,2017(5):119-121.

猜你喜欢
古建筑保护分析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中国古建筑
回头潮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