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19-10-20 13:41黄婵芳何思学
商情 2019年43期
关键词: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黄婵芳 何思学

【摘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广州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得有效问卷297份。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影响较大;样本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于常模,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文科生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理科生与艺体生,性别 、专业、户籍均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应的联系;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行为 自我效能感

1  引言

许多大学生因为缺少成功的经验使得其无法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恶性循环。本研究拟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资料,经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究不同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行为和自我效能感表现上的差异以及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重视,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渗透在生活中的各种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本文所研究的学习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外显出来的各种行动,并立足于学习行为的表现方式将其分为自觉性与持续性两个维度,主要通过大学生在上课之前、上课中以及下课后在学习上的行为选择差异来表现。

2.1.2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会取得的结果或效果的预期判断,表现为一个人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为基础产生的信念,这种信念越是强烈,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自然去将这一行为付诸实践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本文所说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从主观上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个目标或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操作并完成某一行为所具备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或认识”。

2.2  研究综述

自从国内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起步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纷纷投入到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中。影响他们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教师综合素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学习环境等(胡晓灵、赵新峰,2004;罗建平、马陆亭,2011);内在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的成就动机、思维风格以及专业认同(袁曦,2007;祝大鹏,2010;程宏宇,2011;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2013)等。罗建平等研究者立足于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有效引导與规范学生在学习方面行为表现的应对方式。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本文所用问卷是选取大学生行为表现方式,根据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与持续性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调查大学生行为的自编量表以及由Schwarzer 于1981年编制完成,最终用来测量自我效能感的量表(GSES)共有1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法。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 GSES的信度与效度在使用过程中均得到很好的证明。

3.2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回收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某高校26幢宿舍楼中随机抽取5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发放60份问卷,选取所抽宿舍楼的2、3单元的第2层与第3层宿舍,宿舍每人皆作答。共计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9份,回收率为99.7%,有效问卷为297份,有效率为99.3%。填写之前告知每位调查对象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并及时收回。

3.3  资料分析方法

所有回收的电子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核实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频率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

3.4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该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见表1: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对大学生学习行为问卷选项进行赋值,选项“①”为1分,选项“②”为2分,选项“③”为3分,选项“④”为4分,求出均值,得分越低则学习行为在自觉性与持续性上的表现越弱。通过对297份问卷的频数分析可得表2。

由表2可知,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分均值为2.71,由于最高得分为4分,最低得分为1分,因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水平中等偏上。该高校虽然作为一所普通高校,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但学校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与环境并且在平时课堂表现、作业以及期中期末考试中纪律与管理方面也较为严格,相对来说总体的学习风气较好,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管理下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较为乐观。

4.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

4.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分析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赋值,选项“①”为1分,选项“②”为2分,选项“③”为3分,选项“④”为4分,求出每人所填的10道题的均值即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一个人的得分越高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通过对297份问卷的描述分析可得表3。

调查样本自我效能感的均值为2.72,常模的自我效能感为2.86,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常模水平。

另外通过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结果显示文科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62,理工科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84,艺体科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74。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显著性水平为0.006,小于0.05,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理科生与艺体生,这一结果与王小新与苗晶磊的调查结果截然相反。但与张大均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大抵相同。首先,从就业前景上看,现实情况表明,“艺体类和理科类与文科类相比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3  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4.3.1  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地检验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两变量及各维度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所得数据见表5。

由表5可知,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总分、自觉性维度、持续性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往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容易想象与有关于成功的学习活动场景,该学生的身心都会处在一个更加积极的状态之中,这样更有利于他在解决问题时,将自己的注意力和努力相对集中地投入进去,从而去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也就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自我效能感只要很高,学习行为就会积极主动,换言之,学习行为如果呈现出一个积极的状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的成功经验会越多,最后反映到主观态度上,就表现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自我效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个体的学习能力又受到其学习行为习惯的感染,所以说,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学习动机也会产生一定作用。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其在学习上的自我监督和控制能力也就较弱,并且低自我效能感对其目标制定与方向包括学习成绩在内都会出现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5  结  論

本文通过对分层抽样调查资料的研究统计,首先,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及相关变量作分析与讨论,其次,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相关变量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对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感二者作相关与偏相关分析,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第一,在学习行为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关注男生以及独生子女这两个群体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学习行为相较女生偏弱,独生子女的学习行为相较非独生子女更加被动。

第二,在自我效能感方面,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到女生群体、文科生群体以及农村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上述三个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同类群体比较均处于偏低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曦.社会转型条件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J].中国市场,2007(01):69-70.

[2]刘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关系及促进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04):75-79.

[3]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91-97.

[4][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5]崔维彬,詹红霞. 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分析[J].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S1):136-137.

[6]邹强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途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6(07):14-17.

[7]罗建平,马陆亭. 高校学生类型与学习行为关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8):78-83.

猜你喜欢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